在里水草场村,高铁武广线横跨而过,而武广线的侧下方,移址复建的西华寺正安隅一角,接受广佛善信的香火,不悲不喜。五代南汉官寺,宋代旧羊城八景之一,西华寺穿过悠悠光年,讲述千年风和月……
宋明时期:香客涌涌“石门返照”之地西华寺是南汉时期“中央级别”的官寺。公元年,五代十国各地割据,广州为南汉国领土。当时的君主为后主刘鋹(原名继兴,-年),该亡国之君极度迷信佛教,曾在广州大兴寺庙,建成南汉28寺,西华寺便是其中之一。
建寺之后,西华寺依山傍水的佳景使其成为香火极旺的佛家盛地。据史料显示,西华寺宋明时期皆重修过,寺内建有吴隐之祠,祠中塑有吴隐之像。由于西华寺位于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是宋代旧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华寺在宋明时期是最有影响力的庙宇之一,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
在去年底的考古过程中,挖掘出多层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址。
动荡岁月:佛像被毁千年佛寺曾作牛栏但在中国近代那些动荡的岁月,西华寺的遭遇也历尽曲折。日本侵华期间,西华寺的佛像金身被侵略者刮走;1年,大佛像被毁为灰烬。从此,西华寺香火渐失。
后来,西华寺相当长一段时间被用来作牛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用作大队办公室、文化室、农药仓库等。昔日的古寺风貌已无从得知,村人只能从上一代老人那里听到这样那样的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就是:寺下埋藏的石碑,记录了西华寺的变迁,但谁也没见过那块石碑,而西华寺的历史在村人的口口相传中越发扑朔迷离……
村里总有那么一些老人,喜欢坐在西华寺遗址前休息。
重见天日:千年古刹移址复建再续香火年,高铁武广线定位在西华寺上方,荒废多年的西华寺遗址被列入搬迁范围。为了证实西华寺的历史,村民开始在旧寺前的空地上进行考古挖掘。
考古学家正在挖掘西华寺遗址。
考古学家在古寺右前方发现了一块明代重建西华寺石碑,上面清楚记录了多年前这个地方发生的重要事情,此碑由广州知府亲自立下,并记录了两广剿匪以及石门的故事,还原了西华寺在明代两广瑶族、壮族农民大起义事件中,缘何重建的重要信息。
一块明代重建西华寺的石碑上,清楚记录了多年前这里发生的重要事情。
年,广东省考古所接手了西华寺考古工作,陆续发现了一批上自唐代、下到清末的文物,南汉时期硕大柱础,千年残碑也相继被发现,西华寺的风貌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千年古刹的历史地位终于得以证实。
从西华寺遗址中挖出保存完整的唐代青瓷佛塔。
年,因为高铁武广线的建设,西华寺从旧遗址移至30米开外的新址,也就是明代时期西华寺大殿所在地,按照清代光绪年间的规模进行原貌重建,寺中的一砖一瓦一木都尽量取自旧寺,更新增了几扇明式木门和佛台。
工作人员开始拆卸西华寺大殿的瓦片,西华寺遗址的一砖一瓦一木都将尽量用于新寺复建。
西华寺遗址地处南海,深受广府民系文化的建筑影响,其建筑形式、风格特征及构造都具有鲜明的珠三角地域特色,虽然经过数次修葺,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平面布局、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和建筑风格,这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佛教寺庙的形制与演变、佛教发展历史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西华寺遗址已入选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并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这家低调的千年古刹穿过千年岁月,静静接受涌涌广佛香客的跪拜,再续断了半个世纪的香火。走进西华寺,钟声迟暮,佛音袅袅,仿佛它不曾离开过……
感谢通济论坛网友开记、荟萃陶艺等网友供图。
参考资料:《郁水物华》、佛山日报、新快报
整理:梦里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