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享20180102

省内要闻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四川护航中小企业发展亮新招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中小企业促进法”)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原法律由7章扩展为10章,由45条增加为61条,条款处处体现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的制度安排。

  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随着新促进法的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将研究出台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地方性法规,通过落实企业、基层投资自主权,完善融资服务功能等措施,让法律修订的“红利”不断释放,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实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加速

  为社会提供80%以上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创新活跃。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截至“十二五”末,全省中小微企业总数达到.6万家(含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0%,上缴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0%,贡献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的利润。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增效益、保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和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就业容量较大,是解决就业最便捷、最有效、最稳定的主渠道。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为全社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完成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占70%以上。尤其是在年,我省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为抓手,以做专做精核心产品为主导,认定了户“专精特新”企业;以小微企业创业兴业、高成长型和行业“小巨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为路径,强化分类施策、项目支撑和服务促进,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接近户,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的行业“小巨人”企业有望突破20家。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新常态下,我省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市场公平性不足的问题。

  年12月上旬在北京召开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宣传贯彻工作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提到,本次促进法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点就是为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修订后的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据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公平环境问题,我省将研究出台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地方性法规,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打出“组合拳”,为中小企业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助力。接下来,我省还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规范政务环境,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年,我省通过建设“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服务体系升级版。全省累计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2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61个。全省平台网络共发布服务项目个,开展各类服务活动5.1万次,服务中小微企业45万家次,服务人数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落实企业、基层投资自主权,围绕我省新修订的《政府核准的投资目录清单》,不断取消和下放核准事项,为中小企业进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创造有利条件,打破行政和行业垄断,破除民营企业投资遇到的“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现象。

  完善融资服务功能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改善融资环境上,近年来,我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年11月末,四川银行业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2亿元,增速15.1%,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91个百分点;贷款户数96.78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6.18万户;申贷获得率95.81%,较上年同期增加0.8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列全国第5位。

  除此之外,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我省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通过不断清费减负,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据统计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我省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和降成本.8亿元,全年预计减负担和降成本约亿元。

  尽管如此,“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新促进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国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根据新促进法的规定,我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融资促进的相关举措。一是落实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奖励、新增客户首贷奖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二是鼓励金融创新,深化推广应收账款等产业链融资模式,做大“园保贷”规模,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三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包括推动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稳健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参股投资我省初创型中小企业和地方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融资担保、管理培训、财务顾问、改制辅导等增值服务业务等。

特色优质产品受青睐“四川造”名品入关东

年12月29日,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沈阳办事处共同主办的川货新春大拜年启动仪式暨川味中国城开业典礼在辽宁沈阳举行。天府之国四川,跨越多公里距离,带着巴山蜀水48.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产出的多种“四川造”特色优质产品到访,向辽宁人民展示和推介“四川造”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交流与合作,在续写以往“四川造”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路尝试,或将为未来更多的“四川造”产品抱团“走出去”,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共享发展,助力产业融合等带来新的机遇。

  抱团入关东

  特色优质“四川造”受青睐

  时值隆冬,寒风料峭。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沈阳中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素有“亚洲第一街”的美誉,每天有近40万人次的商业人流;中街一侧的豫珑城旅游商业综合体,系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及其第十五子多铎的“豫亲王府”原遗址所在,与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九门遗址公园交相呼应,历史古韵深厚,文化氛围浓重。

  就是在这块“皇族龙脉,风水宝地”,沈阳中街豫珑城三楼,面积约平方米的川味中国城——川味文化旅游特色商街,年12月29日正式开门迎客。

  走进川味中国城,集传统与现代装饰风格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古色古香而又大气时尚,几乎将豫珑城三层铺面“包圆”;店面装饰及主打产品以地道的四川传统文化和美食为主,容纳了川酒、川茶、码头文化火锅、双流兔头、柴火鸡、天府掌柜、蜀品堂、熊猫屋、蜀绣等数十种川渝特色美食饮料、文创体验,是一个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为一体的“四川造”食品饮料领域产品和川味文化的集群综合体,入驻了数十家“四川造”知名品牌企业,产品种类超过种。

  吃一口麻辣鲜香的川菜,品一盏清香宜人的川茶,干一杯甘醇绵长的川酒,观古蜀风俗民情、川剧变脸、老成都影像,看工艺美术大师潜心创作、美食大师傅秀厨艺,零距离感受独特的巴蜀文化与味道,让络绎不绝到此休闲游玩的沈阳市民和游客倍加欣喜。

  “边走边看边品尝,四川的美酒美食还有麻辣味道,让我大饱口福。不用去四川就能吃到正宗的四川味道,而且价格实惠,非常不错。”沈阳市民王先生开心地说。逛了近两个小时的他,带着十余种“四川造”特色优质产品,满意而归。

  落地生根

  探路“四川造”常态化“走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川味中国城落地沈阳,或将为“四川造”食品饮料乃至更多产业、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带来新契机。

  “此次川货新春大拜年沈阳站活动,是四川工业战线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川造’产品‘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引导企业、产品,特别是产业抱团落地发展的一次探索尝试。”省经信委市场处有关负责人说。

  过去,“四川造”产品“走出去”,往往采取一定周期的集中展示和推介方式,没有形成常态化,展示推介活动结束后,效果就大打折扣;而现在,川味中国城以产业综合体的方式落地沈阳,并通过充分融合“四川造”食品饮料产业的各种业态,独立互补,抱团发展,以集群的规模影响力,持续不断地向当地老百姓传递四川味道的魅力。

  “在‘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协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下,我们正全力构建‘四川造’优势产品‘走出去’的联动拓展格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该负责人表示,这种格局,让政府推广方式不再单一,有利于良好的政商互动,可产生“化学效应”,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同时,“四川造”优势产品走向全国,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深化自身改革来协调组织,烧旺企业“冬天里的一把火”,让当地群众“全身心享受美好生活”。

  “这种‘四川造’产业抱团‘走出去’方式,具有探路意义,或将对下一步四川食品饮料产业落地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四川造’产业、企业和产品集群‘走出去’,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模式和经验。”

  “四川造”为媒

  助推川辽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四川开放进取、兼容并包。早在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开凿出了艰险峻峭的古蜀栈道;在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发明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开辟出直达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天地为炉,造化为工,四川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和历史传承,成就了“四川造”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四川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食品饮料产业作为全省七大优势产业进行培育,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投入和生产种植规模化,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全国行业领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川酒、川茶、川菜、川式调味品、川式休闲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孕育了五粮液、新希望、竹叶青、丹丹豆瓣等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年,四川饮料食品产业产值规模达亿元,年1-11月,产值为.0亿元,同比增长11.0%。

  四川省政府驻沈阳办事处主任黄仁明表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灿若朝霞的蜀锦、茗香四溢的川茶、醇厚绵柔的川酒、百菜百味的川菜行销五湖四海,在川货的助力下,四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越来越多。辽宁与四川、沈阳与成都,两省和两市之间,有许多资源可以互补,有许多经验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举办此次川货新春大拜年活动,再次把“四川造”优势产品带到沈阳,目的就是借元旦佳节,让辽宁人民零距离感受四川味道,全身心享受美好生活。“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多到四川考察指导,多去四川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天府特色,品味巴蜀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川认识四川,在增进交往与认识中,进一步助推川辽两地文化交流、经济合作。”

市内要闻

宜宾3个“双城”重点项目签约

12月29日,年宜宾市“双城”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和大学路、石岗路北段配套道路项目、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项目等3个“双城”重点项目签约。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红兵,西华大学副校长费凌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双城”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蒋刚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和大学路、石岗路北段配套道路项目由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项目和大学路、石岗路北段配套道路构成,其中: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项目占地约亩,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实训大楼、实训厂房、中德项目、实训大楼、师生活动中心、辅助用房及研发中心等;大学路西起核桃树路西侧新白沙变电站处,东至大学路与龙兴路交叉口,为城市主干路,宽80米,长2.8公里;石岗路南起白塔路,北至大学路,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宽30米,长米。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项目占地约亩,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院大楼、研究生院及图书馆、产研院、食堂及风雨操场、宿舍等。当前,宜宾正处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次签约,标志着宜宾科教事业跨越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正在加快成为现实,标志着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必将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各级各部门,建设及监理单位要全力抓进度,打造民生工程。要全力抓质量、打造品牌工程。要全力抓安全,打造平安工程。要全力抓进度,打造效率工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双城”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邓前卫出席签约仪式,副市长陈扬杰主持签约仪式。

宜宾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⑴建立培训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推进新型农民职业化。

⑵鼓励农村创业。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业,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创意农业等产业。

⑶推进制度试点。构建农户经济安全网、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收入生活、农民社会福利有保障“一网三保”体系。

⑷加大扶持力度。简化市场准入,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将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项目,纳入相关强农惠农政策支持范围。力争到年,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个以上。

财经

中国人民银行消息,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现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

上交所日前表示,对上市公司公告格式相关内容进行修订:要求公司区分并披露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以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帮助投资者正确理解业绩变动情况。

长按







































著名白癜风医院
诊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hj/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