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历来是一个又老、又大、又难的问题。乡村基层干部形容自己是常年累月在“五加二、白加黑、梦加醒、夜总会(总是在夜里开会)”中忙碌,不仅身心俱疲,而且难见成效。如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从杂乱无章忙得晕头转向中解脱出来,关键在于抓纲举目,着力提升自身“慧眼三识”的能力,善于识人、识物、识势。“三识”是乡村治理的“三原色”,不论形势多复杂,工作多繁重,做好“三识”,事半功倍。
识人。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力越来越强的情势下,善于识人选人用人是乡村治理的首要问题。
一是选用产业能人带领农民致富。我国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敏感度低,农业利润率和农民收入不高,农业循环再投入动力不足。农业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长,空间跨度大,涉及门类多。种植、养殖、加工、储运、保鲜、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大多只从事其中的生产环节。专家研究,农业生产环节所获利润只占农产品全部利润的10%左右,其余90%都藏在后续环节中。仅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农业产业很难兴旺。乡村振兴的第一目标任务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前提是需要培养有能力带动一村一乡农户发展的产业链链主,把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各行各业的致富能人找出来,精心培育成“能人丛”,这是一个地方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家庭农场等各类组织方式,让“能人丛”充分发挥带动效应,使更多的农户抱团发展,让产业发展的“雪球”越滚越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产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的全产业融合发展环链,这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更是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与大市场融合的必由之路。
二是选用热心公益人才带领农民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广袤的乡村,日常生活的里里外外、庄户田头的边边角角,单靠政府行政力量难以有效治理。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靠的是千家万户老百姓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这种优良素养的培育则需要有组织、有意识的引领和推动。对此,一方面寻找诸如“朝阳大妈”这样具有集体意识、热心公益的群众,吸收他们参与村庄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事务,让自家人管好自家的事,提升村民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邀请、聘用、结对等途径,积极动员、引导和组织社会爱心力量参与,作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事业的有益补充。如安徽省明光市为乡村和企业牵线搭桥,结对共建“爱心农场”项目,解决了村里边角空地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其中涧溪镇鲁山村还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浙江等地创立“生态美超市”,让老百姓以垃圾换取生活用品的做法也很有借鉴意义。
三是选用社会贤达带动农民营造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是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社会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世代传承、长期积淀。起于先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耕读传家”是乡风文明的根本和基础。湖南浏阳沙市镇秧田村建有一座博士墙,人的村庄走出26名博士、名硕士。河南漯河市陶桥村人,走出名大学生、34名硕博生。安徽潜山逆水村人,恢复高考以来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名本科生。这些地方的村民不比排场比教养、不比发财比有才,诚信、友善、互助、和谐、尊老爱幼的社会文明风气蔚然生成。这其中都有一个最先令人仿效的标杆引领,他们以“润物无声”的示范效应形成正能量,改造了乡民、影响了乡风、净化了物欲横流的乡村,他们就是真正的社会贤达。用这些典型事例引领乡风最生动、最有力。当前一些地方把本地或从本地“走出去”那些品德好、威望高、能力强的新乡贤组织起来,由他们牵头或参与修订乡规民约、培育家风家教、打造诚信社会,很有成效。还有的组织乡村“五老”人员成立村调解理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把红白喜事简办或不办、不铺张浪费等纳入村规民约,“五老”人员率先垂范并监督检查,群众自觉性逐步增强,乡村风气也为之一新。
四是选用“和事能人”化解社会矛盾。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群众自治是主体。中国乡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屋里屋外,街坊邻舍,家长里短,难免纷争不断。每日每时都可能发生的巨量纷争,通常是乡村德高望重的“和事能人”出面摆平化解。法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底线,生活中大量的是不触及法律底线的日常纠纷,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都靠打官司,即便每村都设一座法庭,天天开庭也审理不完,而且无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无法承担。化解乡村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支情况清、善言辞、懂政策、会沟通的矛盾调解能人队伍,在极大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浙江省宁海县的“老何说和”专职人民调解室,聘请群众威信高、人文地缘熟、法律政策精、热心调解工作的党员干部、教师、退休的政法工作者以及新宁海人当“老娘舅”,用村民熟悉的面孔、亲切的方式来化解人们的烦心事、闹心事、化解成功率超过99%。
五是选用文化人才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物质需求,琴棋歌舞诗书画是精神需求。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是灵魂工程。把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发掘出来,民间潜藏着一大批活化传统的文化精英。有的能诗能文,有的会歌会舞,有的善书善画,有的精奇技绝活,有的通健身秘诀,有的懂中医偏方,有的会各种乐器。这些人中有的具有极强的组织号召力,一遇年节一呼百应,兴赛事,搞活动,办晚会,组团结对,风生水起。且能融合古今、贯通中西,有秧歌队、也有广场舞;有民族乐团、也有西洋琴号。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鼓足农民的精气神最关键,而提升精气神的关键抓手就是为各类文化人才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让他们为活跃村民的精神生活一展才艺,实现自我价值。我国已设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项目,有条件的乡村也可设立自己的非遗传承项目、指定非遗传承人。也可让一些非遗传承人进学校教学生研习传承。
识物。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尽其才,也需要物尽其用。
发掘具有独特价值的本地物产。我国农业领域流行的一个词叫“名优土特”产品,所谓“名优土特”指的就是产品独具的个性特征,一村一乡一县应认真研判发掘出本地具有独特价值的物产。最具典型意义的故事就是先秦时代著名的“青茅之谋”。周天子分封诸侯后,财力日显不足,问计于管仲,管仲略加沉思,献上一策,让周天子把只在其辖地生长的一种野草“青茅”指定为祭祀用品,此法一出,多个诸侯国竞相购买,周天子每年都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管仲能把一钱不值的野草变成抢手货,正是有一双善于发现价值的慧眼。蕲春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有着种植中药材的悠久传统,蕲春县境内生产的艾草相较于普通艾草,有着天然的优势。年,蕲春县立足资源禀赋,提出把发展艾草产业作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经过四五年发展,目前,全县艾草种植面积近20万亩,相关企业多家,从头到脚,吃的用的,蕲艾产品已经实现全覆盖,产值达50亿元。如今,蕲春艾草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常听一些基层干部说,我们那里穷山恶水,没有特色物产。青茅和艾草的故事说明,特色是可以创造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慧眼去发现特色、打造特色。
挖掘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技艺。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就有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也有多部,里面有大量的对传统技艺的记述,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浩如烟海的传统技艺大都散落在民间,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被保存延续下来。深入挖掘他们的价值对于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奇妙的效果。仅以美食为例,沙县小吃已经在全国开店8万多家;青海化隆县的兰州拉面不仅在全国开了3万多家门店,还在海外开有多家分店;山东一个村专卖馒头,一年就有一个多亿的产值。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有5万多人,其中有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卖胡辣汤。镇里每年举办胡辣汤大赛,好的胡辣汤卖多元一碗。漂泊在异乡的河南人,只要看到路边的胡辣汤店,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也对胡辣汤进行了介绍。浓缩着家乡味道和记忆的胡辣汤,直接带动了数万人生计,也推动这门技艺走向了全国,胡辣汤十几种用料,每种都生成了一条产业链,带起一个产业。
发现可利用的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加速器,乡村滞后于城市,关键是现代元素的滞后。治理乡村必须睁大双眼,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