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词丨岳宗泰岱

以传承父母之邦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六艺之教塑造学子健全的人格为目的。以内家武道实证实修探寻生命的科学,贡献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竹林书院

编辑▍竹林书院语文组

竹林说文

文德小学部的中文汉字课程,以《千字文》为主轴,以被誉为汉语语言学奠基之作的《说文解字》和清代说文四大家的注解为参照,结合各家经典,以六书为钥匙,研讨学习汉字自象形文字至今的演变过程,理解每个汉字,每个词语背后更深层的传统文化。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到“好爵自縻”就结束了,接下来,从“都邑华夏”到“岩岫杳冥”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描述了祖国气势雄伟的王室建筑,如“宫殿盘郁,楼观飞惊”等,和壮丽秀美的大好山河,如“岳宗泰岱,禅主云亭”等,以及祖国历代一些名臣良将的故事,如“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等,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

今天和大家分享“岳宗泰岱”这四个字。

《説文解字》: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岳,是中华大山,东岳叫“泰山”;南岳叫“衡山”;西岳叫“华山”;北岳叫“恒山”;中岳叫“嵩山”。嵩山也叫“泰室”,是古代帝王巡狩所到的王苑。字形采用“山”作边旁,“獄”是声旁。

如上图,岳字的籀文是由①(丘,双峰相连的小山)和②(山,众峰相连的山脉)组成的,所以岳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在山脉的群峰中独立、高大的主峰。

在千字文中,岳指的是五岳。

《説文解字》: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

白话版《说文解字》:宗,尊祖祭祀的庙堂。字形采用“宀、示”会义。

如上图,宗字的甲骨文是由①(宀,屋宇)和②(示,祭拜祝祷)组成的,所以宗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献祭祖先的祖庙。

在千字文中,宗是尊崇的意思。

《説文解字》:泰,滑也。从廾从水,大聲。夳,古文泰。

白话版《说文解字》:泰,润滑。字形由“廾、水”会义,“大”是声旁。“夳”,是古文写法的“泰”字。

如上图,泰字的金文是由①(汰,洗涤、清洗)和②(双手,捧、持)组成的,所以泰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动词,用净水泼身,去污驱邪,以祈吉祥与幸福。

在千字文中,泰字的意思是泰山。

《説文解字》:岱,太山也。从山,代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岱,泰山。字形采用“山”作边旁,“代”是声旁

如上图,岱字的篆文是由①(代,可示范的)和②(山)组成的,所以岱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代表五岳之尊的泰山。

在千字文中,岱字亦是此义。

岳宗泰岱

“岳宗泰岱”的意思是五岳中最受人尊崇的是泰山。

所谓的五岳,指的是在先秦时期,古人认为大地上最高大,最雄伟的五座大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图1

在这五岳中,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故泰山被称为“五岳独尊”。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图2:五岳独尊

泰山在远古时被称作大山,因为在古代,大字有着“大、太、代”三种读音,所以后来,大山中的大就被假借成泰、岱两字,所以就有了泰山、岱山等称谓。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泰山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五岳之尊,受历代文人学者的华丽辞藻所堆砌,乃至于全中国上至耄耋老人,下及黄口小儿,几乎都知道它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它山势非常雄伟,据记载,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余千米,盘卧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其次,是因为众多帝王曾经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让泰山成为了一种政治与与神话的象征。

封禅仪式指的是古代帝王为了报答天地之德而举行的对天地的祭祀,它分为封和禅两个部分,在泰山上举行的是封这个部分。封为祭天,在举行封的仪式时,古代帝王会选择最接近天的高处,修建圆坛来报天德。而泰山就是被古代帝王们所认为最高的山,所以泰山的山顶就成为了最理想的祭天之地。如《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在上古时期,在泰山上举行封禅仪式的帝王非常多,据《管子·封禅》记载,在先秦时期,曾经有过七十二位帝王在泰山上举行封禅仪式,其中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位。而在周朝以后,仍有六位皇帝在泰山封禅。

图3:泰山封禅台

除了封禅,历代名人与泰山的故事所留下的文化氛围,也让泰山受人尊崇。如孔子就和泰山有着紧密的关系。

孔子的故乡鲁国紧挨着泰山山脉,所以孔子曾经多次登上过泰山,考察过泰山的封禅之礼,在《论语·八佾第三》就有“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记载,讲的是孔子对季氏去泰山祭祀的行为表示非常地愤慨,这是因为如上所说,自古是圣王才有资格去泰山祭祀,而季氏作为一位大夫去泰山祭祀是一种非常不合礼的行为。

《礼记·檀弓》: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另外,孟子也曾经使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为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礼记·檀弓》中也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孔子经过泰山旁边的时候遇到一位妇人,对妇人的经过有所感触,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的故事。

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以后重新回到鲁国,非常感慨,路经泰山,登上了泰山山脉的一座叫做梁甫的小山,在山上作了《邱陵歌》一首来表达自己在四处奔波后重归故土的感慨,以及对仁道难以推行的失落。

《邱陵歌》孔子登彼邱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顾,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滋蔓延。惟以永叹,涕落潺爰。

图4:孔子登泰山图

孔子与泰山的关系除了孔子在生时经常登上泰山之外,还在于人们常常会用泰山来比喻孔子。如文庙前的对联上就写着"泰山山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白癜风资讯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ly/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