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娘驾到,开挖藏在墙脚的好玩事儿
此文系挖墙脚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西华门,位于西安市中轴线南北主干道上,是西安最重要的交通主干道之一。道路中央,一处小小的交警岗亭安静地伫立着。
西华门的交警岗亭,与这座城市其他岗亭并不相同。这里不仅仅是西安市交警支队的模范示范岗亭,更是古城警花们工作的地方。
熹微薄雾,指挥台上的女交警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过往的车辆。而这种“飒爽”,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的西安,就已经有了最初的模样。
年建立的西安第一支女子交警队,是中国第一支女子交警中队。
现在说起来这样一支队伍,公安系统内部的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了。可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轰动一时。
西安第一支女子交警中队
大跃进时期,为了动员更多劳动力量,“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全中国。于是大量女性从灶台和家务中解放出来投身社会工作,许多“男性岗位”上也开始出现了女性的身影。
从50年代起,女飞行员,女司机,女拖拉机手陆续涌,其中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还被印在了年发行的一元人民币上。
年夏天,西安市公安局决定,从内部抽调并面向社会招聘,成立女子交警中队。在自强东路的招聘点,每天都人来人往,不过不是来报名,而是来看热闹的。
西安市自强东路
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女交警对成员的招募流程非常严格,要求身高公分以上,相貌端正。经过一番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在紧锣密鼓培训了一个月后,年国庆,女交警正式上岗,这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支女子中队。
女交警的执勤范围是——以钟楼为中心,西大街广济街以东,东大街大差市以西,解放路五路以南,北大街全段,新城广场东新街一段。
一夜之间,以钟楼为中心,繁华地段的主要路口,全部由女交警执勤,男交警则被安排到市郊站岗。过去的马路没有那么宽,就是两个横道,在各十字路口设立的岗楼上,女交警一边用手搬动红绿信号灯,一边用喇叭喊话疏导,有时他们也站在岗楼外的原态上,用红白相间的指挥棒指挥交通。
在充斥着灰蓝色工装,与绿色军装的大街上,这群身着“时装”平均年龄20岁的大姑娘,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古城第一批警花
那时候,女交警的衣服,包括执勤穿的皮鞋,都跟男交警不一样。夏天有专门定制的凉鞋,还有特制的裙子。
虽说每个女民警都有裙子,但是当时的民警布裙子比较呆板,有风的时候不会飘动,于是当时的局长立即决定,给女交警的裙子布料全部换成东方呢的,其他警种都没换,就女交警换了,而且每个人还要量着做。
白色的警服,配着深藏色的呢子裙子,裙子两侧各有两条红道道,提神好看。帽子是贝雷帽,神气极了。夏季是棕红色的皮凉鞋,袜子是湖蓝色的。冬天上衣是佩着红领章的皮警服,足蹬高腰皮靴,棉裤是马裤,颇为干练。全副武装穿戴起来,真是英姿飒爽。
古城第一批警花
在女交警刚刚上岗时,场面尤为壮观。
指挥棒一出,群众立马就围上来,整个十字都被人们围住了,大家见了女交警是既羡慕又兴奋。
当时交警的待遇不错,居民每月27斤半粮,女交警是36斤粮,月工资定位36.5。每到重大节日,重要领导来访古城女交警还要前往陪同,和首长的近距离接触,也让这些姑娘无比激动。作为当时的宣传典型,西安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女交警与女司机》,导演是易东林先生。
西安电影制片厂
七十五岁的老交警付文侠老人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那时候她的执勤地点在广济街口,有时下班晚,尤其是冬天,八九点路上就几乎没有行人了。路口老童家腊牛肉店的回族老先生就点亮灯,一直到交警下班,他才打烊。
“其实早都没生意了,可他一直亮着灯陪着。”
那时,付文侠还不到二十岁。她记得那位老先生的样子:三绺胡须,相貌和善,映在冬夜那盏温暖的灯光里。
西大街北广济街口旧影
风光背后也有狼狈的一面。
雨天,高筒靴里都是雨水,站在高台上有时候两三个小时下不来,上厕所都得跑着去。那和平常走路不一样,每次站完岗,回来整条腿都是肿的。
然而那个年代,女人整天在大街上抛头露面,并不是件体面事,用陕西话讲,就像“溜街狗”一样。经常都会有男司机故意放慢车速,不时地拿眼偷瞟着她们。
当时的西安街头
还有人拿着刀片故意从她们身边经过,硬是把那崭新的警服给划烂。
骚扰电话更不用说。
“民警啊,你啥时候下班,我去接你啊!我爱你啊!”
刚上岗的小女孩一听这话吓得不知所措,有老练一点的民警听到这话,就会立刻回击。
“你哪的!你个流氓!”
来来回回几次,这些人也便不再打来了。
当时的西安街头
那个年代,女交警并不仅仅是指挥交通。
路面清扫与市容管理,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就是现在的环卫工与城管。大街上丢孩子的很多,几乎一个礼拜就拾好几十个孩子,晚上就和女交警们睡在一起。那时候只要她们给群众帮一点忙,人们回敬的都是满满的感谢。
渐渐地,人们习惯了女交警的存在,这些姑娘们也习惯了交警这份职业。
然而四年后,这个队伍突然解散。一夜之间,女子交警中队从长安城街头消失。
其实女子交警队成立之时,正值全国大饥荒,这个为了迎合“大跃进”而组建的“形象工程”,自然也就难以为继。而随着对“大跃进”的反思,全国各地的交警队伍都陆续撤销,只有西安还在坚持。
后来,考虑到当时西安的存粮只够用十几天,周总理提议精简人员势在必行,5月份,西安交警女子中队正式宣告解散。
年5月13日,交警女子中队临别留影
之前风光的古城警花,有的去了奶牛场,有的回乡下种地,还有的卖起了胡辣汤。
一位“老警花”在回忆时这样说道。
“队里的一个姐妹在临终前两个月,还去了西华门十字,她说这是她当年工作的地方。”
如今距离中队撤销已经过了54年了,当年的女子交警中队里29个人都已去世。
西华门十字的女交警
而跨越了半个世纪,西华门十字依然是这座城市的交通要道,宽阔的十字路口中间也依然有飒爽的女交警在日夜守护。
一天四个交通拥堵高峰期,人难走、车难行。
而随着机动车饱有量的不断增加,辖区机动车日通行量一度达到了10.5万辆次,节假日几乎逢节必堵。
不过再复杂的路况,在她们眼里都是家常便饭。
四套指挥手势随着响亮而清脆哨声,手到、眼到,一气呵成。
这是女交警,是西华门一道靓丽的风景。
西华门十字的女交警
我在西华门蹲点了3天。
不至于目不转睛,但有一个粗略的数据供各位参考。
每天要打多次手势,平均50秒转身4次。
这是什么概念?
按这个转体频率来计算的话,大概相当于一年要转身36万5千多次。
而据官方数据统计,这些女交警每人平均每个月就会吹坏2只口哨。
西华门十字的女交警
站岗需要一副好的精气神,尤其是女交警。移动警亭内没有镜子,她们只能临时对着门上的玻璃整理衣帽,收紧腰带。
寒风凛冽,十字路口往往风会更加猛烈。
小小的铁制岗亭、毫无遮挡的环境、来往车辆的尾气,每一样,都让岗位上的女交警置身于冰天雪地。
极端天气时,西华门十字正在指挥交通的女交警
如果脱去警服换上便装,走在大街上谁也认不出她们是警察。
然而在街面执法过程中,大多交警都有过受到辱骂、纠缠,甚至是暴力阻扰执法的事,女交警更甚。
年女交警被醉酒男子戏耍
西安之前就发生过一起女交警在执法过程中,被犯罪嫌疑车辆碾压致伤的案件。
年4月24日下午,西安市26岁的女交警张昂在西安市西华门十字执勤例行检查时,一辆闯红灯的奔驰越野车拒不配合,强行右拐,张昂被车辆拖出约20米后被甩在马路上,奔驰车从她胳膊上辗过后扬长而去。张昂右胳膊肱骨干骨折,且身上多处软组织损伤及体外擦伤。“通俗地说,片子上反映出的就是,她胳膊中的骨头断成了两截,必须立即手术。”医生说。
医院时还穿着警服,腰间系着工作皮带。刚脱下的反光背心,放在病房的枕头旁,袖子上隐约可见汽车轮胎留下的痕迹。治疗时,受伤的胳膊必须得脱去衣袖,而她的胳膊却动弹不得,医务人员只好决定剪掉衣袖。
“不,不要剪。我喜欢这身警服。”
听到要剪掉衣袖,张昂先后几次央求着。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交警有着同样的认可。
开着晃瞎人的远光灯,随着心情变着道,经过人行道时毫不避让,塞车时骂交警不作为,不塞车时骂行人挡路狗。
总会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少人发自己被贴了条的车,并配上一两句讽刺的文字。
“大晚上的,你们可真辛苦。”
“快过年了,就当给你们买衣服了。”
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交警执法行为,什么时候沦为被挖苦的对象了?
西华门十字的女交警
刘淑霞,西安第一支女子交警队的队长。
“执勤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女汉子。”
她们毫不畏惧,用自己稍显瘦弱的身体为这座城市默默地打开了道路。她们很少说话,却又很用力地在“说话”。
每一个手势,每一次转身,都在为这瞬息万变的城市,为这城市道路上的每一个行人,叠加了更多的安全感。
她们见证着这座城市,街道,与人群。
她们的记忆都将是最珍贵的历史记录。
前段时间雾霾天的西华门十字
今天是感恩节。
感谢你们守护着每一个在路上奔波着的人。
感谢你们无论四季,都像勇敢的骑士一般,守卫着这座温暖的城市。
愿在路上的你平安
文:
锄娘原创资料:部分来源于
凤凰网铁血社区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chenqian
digibabel.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儿童白癜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