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点亮生活
时光温暖岁月
?.?~?..?
一本书让我的命运得到转捩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做村小学的代课教师,代了一年课,上面派来了公办教师,我的位置就让给了人家,随后便失业了。年,我22岁,为了寻找职业,即从家乡来到了广东省的广州市打工,我打工的是一家电子厂,厂是私营企业,实行的是8小时的工作制,工人们只上白班,而没有什么夜班;还有,厂里是不包吃也是不包住的,吃和住都要自己解决才行,这解决嘛,就是自己在外面租房,再自己生火做饭。
我来广州打工,家里的父母对我是这样说的:“你打工的钱,我们不要,你自己攒着,等以后找了女朋友结婚时用;你结婚我们就不管,你自己办。”因为家里不要我的钱,我的工资除了自己日常消耗外,其余的就都存在银行里了,我在这里打了三年的工就已攒了八万五千多元,可以说是小有“积蓄”。
25岁那年,大约是3月的一个星期天吧,我上街去买鞋子,买了鞋子回来,路过一家书店,我觉得晚上很无聊,买一本书可以消磨一下时光,这样一想,我便走了进去,在几个橱架上翻了一会儿,终于选中了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李嘉诚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没有不知道李嘉诚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富豪,买这本书看一看李嘉诚是怎样“赚钱”的,也许会对我有一定的帮助呢,于是我就掏出36元钱买下了这本书。
买了书,一回到租住的屋子里,我就坐在一个凳子上专心地看了起来,从下午4点一直看到夜晚12点,整整看了8个小时,因为第二天要上班,12点以后得睡觉,如果太迟早晨会起不来的。这本书有两百八十六页,我共花了30多个小时才把它看完。看完以后,让我对李嘉诚这个人有了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也知道了他人生的故事。
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家庭里,5岁时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日军用飞机投弹轰炸潮州,但离潮州仅多里的香港却很安全,未受日军的轰炸。年6月,刚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和家人辗转来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避难”。
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圣诞节前夕,驻守在香港的英军向日军投降,港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李家的生活更加困难,而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又在这时因劳累过度染上了肺病。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训言;同时还对他说: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等遵循的原则。父亲李云经病逝后,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14岁的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他先是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勤杂工”。
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他学会了钟表装配修理技术。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于是他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开始了被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年,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20岁的李嘉诚便升任为塑料花厂的总经理。
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美元在筲箕湾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长江”取意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办厂初期,李嘉诚在表妹庄月明的鼓励之下度过了难关。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年,李嘉诚又抓住商机生产出塑胶花,很快投放市场,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使自己获利甚丰。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了一幢12层楼高的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年,他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此后,李嘉诚多业发展,其事业如同芝麻开花,一步步走向辉煌,最终成为亚州的首富,令所有的人都歆羡不已。
读了《李嘉诚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穷”和“富”——简单地说,也就是命运吧,并不是老天爷注定的,而是取决于他(她)自己。有的人生活在社会上,总是喜欢抱怨,说自己这也不如人家,那也不如人家,可他(她)就是不去想一想,人家怎么会达到那样的程度,而自己却不能,这是为何?那知道其中的原因,那就请你看一看李嘉诚吧。李嘉诚小时候出生于普通的家庭,连过日子都难,可谓是吃了上餐愁下餐;但那样的境况,谁也想不到,他长大以后会干出那么大的事业,居然会成为亚州的首富。
联系到我自己吧,我是25岁,而李嘉诚22岁时就自己办起了厂,当了老板,而我25岁了还是给人家打工,很显然,我没有李嘉诚“有用”。可我是一个不轻易承认自己“无能”的人,我从《李嘉诚的故事》中得到了启迪,那就是:每一个打工的人都可以成为“李嘉诚”——虽然不能像他那样的“大富”,但至少“小富”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人生的目标,有没有奋斗的精神。我决定要向李嘉诚学习,做一个跟命运抗争的人,把那“打工”两个字扔掉,去谋求一种崭新的生活。
学李嘉诚,人家李嘉诚可是创业的人呀,那我怎么去创呢,啊?对这一问题,我很茫然,就像雾海中的航船一样,不晓得如何走。有一天,电光石火似的,我突然想到自己住地附近一带,不是有很多人要烧蜂窝煤吗?这蜂窝煤不就是一个可做的生意吗?我住的这个地方名叫“同德街”,这个同德街讲行政级别跟农村的镇子一般大,这个地方是城郊结合部,有六、七个“城中村”,有人口50多万,而本地人只有20万,还有那30多万则统统都是清一色的“外地人”。这些外地人都是打工的,他们大多都是低等的劳动者,其收入不高;因此在做饭上,他们多数都是烧蜂窝煤,而不用液化气,他们嫌液化气太贵烧不起。一瓶液化气,大坛子要一百多元,小坛子要五十多元,这对他们来说有点沉重,吃不消。再说,这些外地来的打工者,一般的都是夫妻二人,男的在工厂里或者其他别的地方打工,而女的就在家里带小孩,很闲散,要烧这个蜂窝煤多的是时间;虽说烧这个蜂窝煤没有液化气方便,但为了节省经济开支,他们就是再不方便也认了,也愿意!这些蜂窝煤都是从十多里的“鸦岗”用小货车运过来的,一个蜂窝煤是两毛五分钱,烧一顿饭只需两个蜂窝煤就行,也就是只要五毛钱;但烧液化气,一顿饭则需要一块七、八毛,很显然,烧蜂窝煤比烧液化气划算得多,所以这个同德街的大多数外地人都选择了烧蜂窝煤,而不用液化气——因为钱不好挣,要珍惜。
我经过思忖,决定要办一个蜂窝煤厂,我认为办这个厂有百分之九十的希望会成功。好!说干就干!于是我即花了一万八千多元,买了一台小型的制蜂窝煤的机子,再又花四万五千元从韶关(这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的“翁源煤矿”买回了8吨煤,尔后又买了二辆送货的板车,随后就租了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生产的地方,当作工厂。开这个厂,很显然,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你想,一个人又要生产,又要运到外面去卖,那怎么忙得过来呀?考虑到这一点,我就赶紧给老家打电话,叫自己的哥哥马上来广州给自己帮忙,哥哥是“手艺人”,他搞建筑(也就是给人家砌房子),他接到我的电话后就迅速地坐火车来到了广州。
人手有了,接下来就开始生产。这生产,我都是在夜晚干的,而且几乎是一个夜晚不睡——因为白天要把这生产出来的蜂窝煤用板车运到外面去卖,而我这厂只有两个人,一个人出去卖货了,那剩下的一个人是无法生产的(这小型的蜂窝煤机子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操作,如果是大一点的机子就需要四个人了)。因同德街这个地方早就有外面来的蜂窝煤卖,而且外面来的蜂窝煤在这个地方还非常的走俏,根据这种情况,要想把同德街的这个市场占领下来,那就要有自己的“绝招”。我想好了自己的绝招,我的绝招就是两点:一是价格低,外面来的蜂窝煤一个卖两毛五分钱,而我只卖两毛钱,每个比人家便宜五分,我少赚一点,无关紧要;二是“有买有送”,凡是向我购买蜂窝煤的,一次性买十个就无偿地赠送一个,买二十个就送两个,这“优惠政策”也是外面没有的,只有我才有。采取这两种举措以后,我的蜂窝煤就在这个同德街打开了市场,那远地运来的蜂窝煤就再也没人买了;他们见没人买,也就不来了,这个市场就被我“独霸”了。
大家都知道,虽说这个蜂窝煤不是什么很高价值的产品,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要把它制得好烧易燃,也不是一件很简单容易的事。蜂窝煤是由水、黄土、煤这三者结合而成的,且这三者有一定的比例,要搭配均匀,不能随便地乱来;否则,不按这样办的话,那生产出来的蜂窝煤就烧不燃,即使烧得燃也燃得火不旺——如此,是没人买的。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蜂窝煤,也没有烧过这个蜂窝煤,对这个蜂窝煤可以说是陌生得很;可现在自己要生产这个蜂窝煤,那就必须要熟悉它、要了解它才行,在了解了的基础上,才能去制作。为了这一点,我买回了蜂窝煤的机子后,就尝试着该怎样生产,我生产出来的蜂窝煤就自己用一个铁炉子“试烧”,每试烧一个,就总结一下,看看这个跟那个有什么不同,优点和缺点有哪些;这样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摸索,只过了几天,我就把制作蜂窝煤的一套本领学会了;学会以后,就开始投入生产,再将产品推向市场。
这个同德街,我在上面讲过,有六、七个“城中村”,外来人口有30多万,刚开始,这六、七个村只有两个村子的人朝我买这个蜂窝煤烧,其他村的人还没买(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有蜂窝煤卖)。对此我就向这几个村“靠近”,我和我的哥哥用板车运来了两车(说明一下,这板车是有马达的,并不是靠人力),到那几个村里做宣传。哪知,这一宣传,效果就产生了,随后就有人朝我购了。时间不长,那其余的几个村也都是我的“天下”了。买的人一多,这蜂窝煤的需求量就变大了,可想而知,光靠一台机子,光靠两个人,显然就不够了。当下,我就用赚来的钱,赶快地搞扩大经营,随即又买回了一台制蜂窝煤的机子,又面向社会招了8个人,日夜不停地生产(两人一班,一台机子两个人)。工人多了,在外面买盒饭吃不划算,浪费钱,我就叫我的嫂子来给我做饭,我给她开工资,嫂子在老家种地,她把地转给别人后就马上来到了广州。
我把这个小厂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叫那八个人就专门轮流地生产,我和我的哥哥就负责运到外面去卖。我们兄弟二人给人家送蜂窝煤,遵循的是服务至上的原则,人家买了蜂窝煤以后,我们都是热情地给他们搬进屋子里,一个一个地给他们码好,这让很多买主们都很满意,他们都说:“只要我们在广州呆着,只要在这个同德街住着,就永远烧你们的蜂窝煤,而不会用别人的!”
时间过了一年,除了同德街以外,我还向“西华街”进军,这个西华街也有五、六个村,他们都属于“城中村”,这里也住着很多“外地人”,他们做饭烧的也多半都是蜂窝煤。自从我在这几个村来过两、三次后,人们知道了我的“优惠政策”,再则也感受到了我的热情服务,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就不朝别人买了,都改成向我购,这五、六个村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我“收归”了。多了五、六个村,原先的生产能力小了,于是我便再次添了一台制蜂窝煤的机子,又招了四个工人;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过去的厂房显窄了,开工人手磕磕碰碰,为此我又租了旁边的一个地方,这两个地方面积加起来有四百五十多个平米,生产、住人已基本够了;再还有,考虑到需求量的增多,我和我的哥哥两人送蜂窝煤也不行了,便又面向社会招了一名“送货员”。这些工人在我这里干活是包吃包住的,他们每个月的工资都有多元,比在别的地方干活强,而且发薪“准时”,毫不拖欠,都是每月一到月底就给,他们在这里干活都很高兴,个个都很卖力,没有哪一个是和尚撞钟混日子的。
搞蜂窝煤生意,在有些人看来,没啥多大的利润,因此也就没有多少人去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中科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