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太原和董尚文商榷海子边铁路宿舍往

董尚文先生写的《家在太原

海子边铁路宿舍往事》很不错,勾起我对小时候的回忆。作者比我小五岁,还不是我们海子边的人,但知道的真不少,真让人佩服。

这是一篇很值的保存的好文章,鉴于我对该文的喜爱,很想和作者勾通商榷一下,使该文更加准确和完善。

1.我家住在窑洞,窑洞是三排。中间一排特殊:一是基本上前后住两家,不象第一排第三排前后通透;二是中间设置公共厕所;三是中间断开没连接。文革期间用青砖砌了两堵拱门墙,不影响通行,用以加固两边窑洞;四是靠西一排东头两家窄了一块。冬天一下完雪,组长就喊各家各户上房扫雪,因为窑洞房顶是平的,雪化了再冻影响房顶。

2.通往人民公园不是小门,是两扇大木门。因为门大,人翻不过去,但可以从门底下爬过去。本来门底下缝不大,但整个宿舍除了前高外全是土路,好事的小孩把土抠挖掉点儿,形成个小洼,小孩们就能从这个小洼处爬过去了。

3.海子边铁路宿舍是官名,不是习惯称。

起凤街铁路宿舍这个名称正式启用已到七十年代中期。之后铁路内部仍称"海子边",市里面则称起凤街铁路宿舍,而且必须带铁路宿舍四个字。

计划经济时这个宿舍的家俱大部分是公家配备的,每件家俱上面都用白漆写着一个"海"字,海子边的海。

4.路局桥梁大修队是个机关,不是厂。

5.院里的俱乐部是南站俱乐部。太原铁路地区有两个俱乐部,东站俱乐部的规模比南站大的多。俱乐部星期日晚上是午会,星期六晚上文艺晚会,平常放点旧电影,票也比较便宜,只要一角钱。俱乐部下属图书馆,阅览室是图书馆的一部分,它们统属俱乐部。

6.作者摄于人民公园的照片的背景,再往回返五百天,这里还是属于海子边宿舍的防空洞。

这座防空洞还有和人民公园接壤木大门北面的一座公寓楼先后被人民公圈蚕食,木大门也成了内门被拆掉了。

7.院里的防空洞有好几个。包括窑洞北面,疗养院南面。大家习惯把防空洞叫做假山。

8.叫作“改字”房号的有好多处。

9."从窑洞中的过道穿过两排平房可以到达后高",实际是穿过一排平房,然后从两排中间穿过。第三排是死胡洞不通。这一块儿在宿舍里称之为"高台阶",它比窑洞高了两米之多,去这里必须先上台阶。

10.“后高”不仅包括一座独立的四合院,还有四合院东面一部分。

11.过了后高还有一大片排房。排房完了之后有东西两个台阶较高的老房子,之后再是公寓和木大门。

12.当时整个大院只有"前高"有卫生间有厨房。但真正豪华壮观并且安有大门的并不在"前高"和四合院。

13.山西省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就在窑洞北面,可惜九十年代拆了,只好在儿童公园又立起一块牌子,算旧址吧。

14.“这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除了作者写的有太铁一校,有太铁疗养院,有铁路幼儿园,俱乐部、大操场外,还有太铁线路大修队,桥梁大修队,表格库,太铁防疫站,南站卫生所,铁道兵联络站,客运段公寓,单身宿会,职工食堂,露天剧场,以及为单身宿舍配套用的茶炉房等等,还有供销社和粮站等路外单位。除此之外还有个特珠单位,记不清是南郊还是清徐的一个村,为了垄断铁路宿舍大粪,专门盖了房子,连住带办公,昼夜监守在大门西面,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肥水不留外人田。

15.列车员出乘前在公寓门口排好队,提着提包整齐的穿过五一广场去上岗。

16.人民公园里的大会堂叫"人民大礼堂",皇城的叫"人民大会堂"。

17.海子边铁路宿舍原计划年整体改造成楼房,但因文化革命的开始搁置了十几年,然后再实施时先被马路南面的交通大队叫停了,于是铁路上和交通大队对簿公堂打。铁路上拿出的依据是阎锡山时期同蒲铁路局买地的地契,证明海子边铁宿的地界在现在的马路边。但铁路上的官司还是输了,交通大队承认地皮是你的,但是盖楼必须退后留出汽车停车的地方。

和交通大队了事后又和博物馆打官司也输了,这个官司是采光问题。所以和博物馆最近的楼房只有两层,然后三层四层形阶梯状。

这两场官司敲定后,海子边铁宿的楼房建设才轰轰烈烈的开始了,时间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了。

我在海子边住了五十多年,对这里感情可想而知。宿舍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会象图画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海子边铁路宿舍往事

孺子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ly/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