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年,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出现大学生村官。到年,全国大范围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20多年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习总书记提出“振兴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思想,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其实,早在年,在中国中原大地上,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村官,他就是原河南省西华县砖桥区孝武营村(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的王拱璧。王拱璧为寻求救国道路东渡日本留学,留学归国后,没有去教育部报到,而是回到贫穷、偏僻、闭塞的家乡,建设新村,普及教育,让青年自治村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王拱璧村民自治
一、王拱璧建设青年自治村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甲午战争,日本学生打败了中国老师,日本从中国清政府得到两亿两白银,国势渐强。年以后,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的改革,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加强现代教育,开放市场,实行工业化,成为亚洲强国。但是,以农业为主的日本,七成以上农民没有土地,靠租地维持生活。辛苦一年,基本白干。年,日本发生全国性的“抢米事件”,日本政府对农村学校的补助也很少,但是,日本村一级基层政府对学校的投资丝毫没有减少,甚至使用贷款发放教师工资。美国历史学家克里.史密斯著的《危机年代日本大萧条与农村振兴》一书是这样叙述的,“关柴靠村公所征收税金来维持村民服务的办公开销。中央政府提供极少的日常补助,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教师工资、社会服务及公共事业工程等方面的费用需要村里自行解决。两次世界大战的十几年中,由于政府进行多次工程项目资金募集,再加上扩大教育规模,当时村镇一级政府预算开支一路猛涨。教师工资和其他同教育相关的开支,在关柴总预算中占了40%到50%的份额。从年不到日元增长到年的日元。”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完成改革后农村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农村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2.国内背景:清朝末年,中国已是一个4亿5千万人口的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官僚军阀乘机大量兼并土地,如袁世凯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占有土地4万亩左右,冯国璋在苏北占有土地70万亩,段祺瑞在东北占有土地万亩,张作霖在东北占有土地万亩。在这种情况下,自耕农逐渐减少,佃农逐渐增加,加上抓丁、征粮、拉夫和土匪的抢劫烧杀,广大农村颓垣断壁,路断人稀,到处死气沉沉,苍凉满目。伴随兵祸而来的是天灾,年,陕、豫、冀、鲁、晋五省大旱,受灾地区达县,灾民余万人,死亡50余万人。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得别离故乡,抛荒田园,农业生产枯萎凋零,每况愈下,农村经济破败衰竭频临崩溃。于是“救济农村”、“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口号应时而生,不胫而走。
在这种情况下,王拱璧“建设农村”的思想逐渐形成。年,王拱璧留学日本回国后,立下“宁到农村走绝路,不进都会求显通”的誓言,走上了当村官,建设新农村的道路。
二、放弃高官厚禄,回家担任村官
年春末,王拱璧留学归国,没有去教育部报到,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孝武营,着手实行他的建设新农村的救国思想。首先,他召集贫民、中农、富农、地主、知识分子等50多人,讨论制定建村计划。大家纷纷发言,提出种种建议,例如:取消保甲制,组建村事务所、组建保卫团、遏制匪盗豪霸、减租减息、组织青年自治会、捐资办学校、息讼禁烟、治理河渠、妇女放脚等等。王拱璧根据大家的意见,补充了“团结息争、禁止赌博”等。通过讨论,经村民大会通过,制定了以下建村计划:
1.建立村级行政机构
将三里以内的孝武营、纺车刘、庞墩、大军李四个村子编为一个村,孝武营为主村。然后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民主选举成立村委会、正副村长、主任委员。通过选举,中农张自新当选正村长,王俊德当选副村长,王拱璧当选主任委员。村委会是全村最高权力机构,其办公机构是村事务所,所内设一个调解委员会,公共事务由村事务所处理,民事纠纷由调解委员会处理。
2.建立保卫团,保护村民财产安全
为了防止匪盗作乱,将过去的看家队改编为保卫团,增加团员。经过改编,保卫团达40多人,贫农张铁生任正队长,朱天明任副队长。武器是大刀、长矛;教师由王拱璧和其他拳师担任;保卫团不仅是保卫组织,也是实行建村计划的骨干力量。
3.成立青年自治会
为了改变以前村里面貌,移风易俗,消除封建思想,以客家团为骨干,吸收村内外多户,成立青年自治会,将孝武营改为青年村。自治会不限成份,以一户一个成员,制定章程,也称会规,相当于今天的村规民约。其内容为“六不”:不留发辫,不裹脚,不娶裹脚妇女,不娶妾,不吸鸦片烟,不赌博等等。
4.成立青年公学
为了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村民素质,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本村原崇实小学的基础上,成立青年公学。王拱璧被推选为校长。原崇实小学设在竹园寺,要成立青年公学,需要土地、校舍、教学设备、教师、办学经费等等。王拱璧首先捐土地32亩,粮斤,钱元,5年工资。其他村民也踊跃捐资,经王拱璧的耐心说服教育,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逐渐消除,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村民认为王拱璧有知识,有能力,见过大世面,说的没有错,做的没有错,跟着他没有错,因此,在王拱璧的领导下,他们不信鬼神信自己,搬神拆庙,拆除竹园寺、杨村庙等建学校,夺回公田百亩,逐步解决了校舍、场地、资金等问题,然后聘请教师,招收学生。青年公学于当年农历十月九日正式开学,当时有小学部、农民补习部,共七级六班。
5.减租减息扶贫济困
年年会上宣布减租减息,地租由原来的上地斤,中地70斤,下地52.5斤减为上地70斤,中地50斤下地40斤,麦秋各半。借贷利息由原来的月息3分减为年息不超过2分。
6.传授技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组织老农、老妇手工业者、能工巧匠、青年公学农业老师召开座谈会,传播各项技术,号召村民学习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动群众整治河渠,开挖坑塘,养鱼、种莲种藕、种苇、种桑,既增加收入,又美化环境。同时号召指导养蚕、养蜂、磨粉、制饴、种瓜、种菜、种柿树、种梨树、学木工、学铁工、学烹饪、学裁剪、学缝纫等等。
7.创办剧团,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治恶杨善,丰富农民生活
青年公学不但组建有宣传队,而且组建有剧团,剧团剧目众多,据说可以唱三天还唱不完。例如古装戏有《林冲发配》、《刘墉下南京》等,新编剧有根据砖桥恶霸地主李奇的罪恶改编的《李奇坐监》(已失传)。每逢星期天、假期,学校都要组织学生下乡演出,很多学生放假不回家,跟着剧团、宣传队宣传。因为一个学生长时间不回家,曾闹出了妻子要和他离婚的笑话,从这里可见王拱璧教育方法的先进和宝贵。
三、王拱璧新村建设的效果
王拱璧通过几年的建设实验,加上王拱璧二弟王黄石不断投资办厂,让青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人人有土地,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人人有权柄”,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当时《时事新报》报道如下:留日归国学生王拱璧从事新村生活六七年来之成绩,设有青年公学及中原农人协会、农村自治会、青年合作社、青年织工厂、女学辅助会、青年书报社、青年蚕桑协会及义勇团、扑灭害虫队、等。并有《绿野》旬刊出版物一种。南北人士前往参观者均认为有模范新村的价值。
年,河南省教育厅给青年公学颁发“嘉惠青年”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奖给王拱璧金色奖章一枚;冯玉祥捐款元,资助办学。
王拱璧留学归国当村官,他的所作所为,建设成果不但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也得到了但是政府的肯定,这在当时是没有二人的。
四、王拱璧新村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王拱璧无视高官厚禄,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自愿到贫穷的农村寻求强国之路,学习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敢为天下先,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极其落后的中国硬生生的闯出了农村建设一条血路,因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自治制度
王拱璧建村开始,就制定青年自治村章程,也称会规,内容虽然简单,但对村民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主要内容有:爱乡村,爱农活,爱劳动,要增产,要节约,要防灾;爱读书,爱学习,爱公物;不缠足,不赌博,不上告,不骄傲,不留发辫,不娶妾,不吸鸦片烟,不娶缠脚妇女等等。这些内容与今天我们国家适用的《村民自治法》规定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很多观点上是一致的;
2.民主选举制度
根据王拱璧新村建设过程,不论是村委会,还是保卫团,还是青年公学的校董、校长,其领导都是经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的。
3.村民大会制度
王拱璧的新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有权柄”,村里重大事务都要召开村民大会。从“村委会”、“保卫团”、“青年公学”领导的选举产生充分说明新村人人平等,人人都有选举权。
4.人民调解制度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混战,但是各地实行的都是保甲制,村民因债权债务、土地房屋、打架斗殴发生纠纷,一般都是经过诉讼,最后都是官府说了算。老百姓劳民伤财,官员从中渔利。因此,老百姓说,衙门口,往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王拱璧实行村民自治,规定村民“不上告”,实行人民调解,在村办事机构内部设一调解委员会,不论大事小事,全部在村里解决,让村民不花钱打官司,极受村民欢迎。王拱璧的人民调解制度,与现在《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5.贫民教育制度
王拱璧实行村民自治,青年公学,办学经费除捐资以外,是村民按土地亩数分担的,但是,对于无地、无业者,其子女上学是免费的。这与我们现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补助是一致的。
五、大学生村官应当以王拱璧为楷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年,党的十九大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决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为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大学生村官在党的领导下,可以倾其所学,大显身手,把自己的文化知识,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规划第二十七章第一节指出: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计划地选派省市县机关部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加大从优秀选调生、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成员力度。
不论个人,还是厂矿企业,或者是政府机关,做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上有中央的支持和规划,中有政府的指导,下有农民的欢迎和期待,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得天独厚。这与王拱璧在民国初年在偏僻农村搞新村建设的条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王拱璧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片天地,我们在今天这么好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干不出一番事业呢?我们今天大学生村官只要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虚心学习,在党的领导下,以王拱璧为楷模,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能够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成果。
扫一扫,可加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