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奎堡”又名聚奎堂、寺坂寨,位于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因堡中历代文人辈出而得名,是清同治七年()武进士陈文辉的宅第。聚奎堡东西长60余米,南北阔约57米,依地势而建略有落差。远远望去,青瓦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数十个封火墙高高耸起,气势宏伟。西华陈氏曾经的辉煌。
聚奎堡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道光十二年()重修。晚清时期土匪横行,家家自危,因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之变,经官府允许,聚奎堡始筑围墙为土堡,历时二十七年,尚未完工又遭匪盗焚烧。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四年()复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二百余间,水井5个,藏物窖2个,射击孔60个,了望窗80个,集居住生活、抗敌防御为一体,是围墙式土楼与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乃福建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类型之一。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奎堡东西走向依次为露埕、山门、中堂、正堂、后堂。堂与堂之间辟有天井。因受地形所限,中轴线上两边大小不等,呈北宽南窄之势。寨前中央及东北角各辟有一门,大门外有上下两个露埕。埕上原树有三对旗杆,杆柱部分用长1.8米、宽0.45米的青石板旗杆夹固定。现仅存同治年间立的高20余米的旗杆一根和光绪年间立的旗杆夹一对。
过露埕而上,迎面的是聚奎堡雄伟的墙体。墙体坚固厚实,最厚处达3米,下部用不规则的毛石垒筑成高出地表约5米的台基,上层用山土夯实而成。墙上层高约3米处由内往外缩成“L”形,成为二楼走廊,绕城堡一周。一是节约楼板木料;二是在二楼走动巡逻时不易发出声响;三是便于对外射击操作。墙体正门上方扁额镶嵌“聚奎堡”三个黑色大字,门洞以长方形条石架构而成,大门用坚硬的木头包以铁皮开在墙体的中线,门洞上方凿有多个角度不同的管锥状了望孔直通楼上,类似现代住宅的“猫眼”功能。遇有外敌入侵撬门时,既可作为观察孔,又可向孔内倾倒有毒液体和开水,以击退来犯之敌,起到了易守难攻的作用。土石结合的墙体坚固耐久,封闭式的四周堡墙,具有良好的防寒隔热的功能,又能抵御盗匪入侵。
从正门而入,堡内院落参差,古朴粗犷。堡的布局基本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格式,即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厅堂,主厅堂处于宅院的中心部位,左右屋舍规整对称,主次分明。堂与堂之间依山势排列,层层递升,使空间布局具有起伏变化和富有节奏感。通廊迂回曲折,天井庭院幽深规整,互相渗透且又衬托过渡,把聚奎堡建筑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显得灵活多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聚奎堡曾作为大集体办公场所,堡内的走廊、照壁等处仍保留下这一时期大量标语。
聚奎堡曾两次失火,年建成的聚奎堡非常重视防火功用。堡内筑有两竖三横的封火墙,把整个建筑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封火墙高出瓦屋面约1.2米,区与区之间各辟有门,并事先在门旁堆放预制好的,长短规范的阴干土坯,以便失火时堵塞火路。天井内备有多个用整块青石雕凿而成的蓄水池,常年蓄有消防用水,以备灭火之用。
据陈氏家谱载:聚奎堡内还诞育出陈经正、陈文明、陈文义、陈逢治等十余位文人,现存堂内大厅上有道光、光绪年间立的“贡元”、“文魁”、“璧水声光”匾额5块,极富文物价值。
清宁的乡间小道的尽头,聚奎堡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阳光下安静地守望着时光。虽是历经沧桑,但远远望去,青瓦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数十个封火墙高高耸起,气势依然宏伟如昔。
现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华寺坂寨陈氏子孙,看到这些图片,是不是略显亲切啊!也许,你在这里出生,然后离开,出外闯荡世界;也许,你曾经在这里玩过躲猫猫,还记得后堂里摆放整齐的棺木么;也许,你参加过12年一次的龙年舞龙灯大会,从寨里出发徒步到明山湖,取闽山圣王(闽王王审知)圣火,百来米长龙灯,下村迅游,“回避”、”开道”匾额、各色大旗前行,扛大旗的还有小额补贴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