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在《春》中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草长花开,天气渐渐和暖,春季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节。
清·恽寿平《花果图》春游古称踏青,是古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论语·先进》中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春日结伴出游,歌咏而归,何等快活自在。浴乎沂
与踏青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有两个,一是清明节,一是上祀节。清明节到今天依然保留着,但上祀节已很少有人知道了。上祀节最初日期不定,为每年三月上旬的“祀”日。魏晋时期,三月初三被明确固定为上祀节。今年的上祀节则是4月18日。
“祓禊”是上祀节的重要仪式,古人认为在水边洗濯身体,就可祛灾祈福。在我国古籍中,对上祀节的“祓禊”习俗多有记载。《风俗通·祀典》记载:“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禊与浴故于水上舆洁也。”《后汉书·礼仪志》则记有:“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
曲水流觞
到了隋唐时期,春游不再只属于部分人,而开始变成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杜甫《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了三月三这一天,长安城曲江两岸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可见在当时春游是参与度十分高的娱乐活动。丽人行
现代春游有帐篷等,古人也有古人的玩法。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士女逢春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权当作野宴的帷幄。”女子出游,路遇好花便解衣作帐,就地野宴,非常生动而充满趣味。民间女性好在春日结伴出游,贵族女性也热衷于此。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景象。一群人骑马执鞭,徐徐前行,一派怡然、从容。钱塘湖春行:春水、烟柳、小舟
春日之景如此美,难怪白居易总是贪玩了。而春景之美,不出门游玩一番虽不至于“但恐是痴人”,但也实在是可惜。我们的老祖宗深知此理,乐于在春日纵情美景,饮酒、作诗、赏花、恋爱各类活动甚是丰富。可惜对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忙碌无暇,即使有闲也往往因疲累或懒怠而过得好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小姐,等到愿意出门春游的时候早已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季了,早没了春的趣味。近来恰是最适合春游的农历三月,望君莫错过啊!“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岁月流转,冬去春来,在草长莺飞的季节,做些什么才能不辜负这大好春光呢?白居易曾说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意思是春天不郊游,是个痴傻人。先秦是个热情奔放的时代,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热衷于春游。先秦人的春游浪漫而“风情”。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都是时人春游的记录。而在《孔子》中,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论个人志趣时,曾皙描绘了暮春三月,在沂水边沐浴、舞雩台上吹风纳凉、最后唱歌而归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场景。孔子也不禁感慨:“吾与点也。”
西汉时期的的敦煌壁画,则向我们呈现了古人在春游途中“设乐踏舞”“顶杆娱乐”和“攀树摘花”的内容。魏晋以后,春游为文人雅聚提供了机会。古代文人之间素有“流觞曲水”的传统,这是上巳节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上巳节原本以洁身祓除、禳灾祈福为目的,后来逐步衍生出踏青郊游、品赏自然、饮酒赋诗等内容,成为一种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风雅之举。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上巳节,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偕亲朋好友,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写诗聚会。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次聚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春游之一。
唐宋以后的春游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唐人春游可以赏花,“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可以爬山,“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可以垂钓,“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杜甫《丽人行》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人称春游为“踏履”,宋代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
在宋代,春游也出现过小高潮,但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片片飞花更异乡,人家插柳抵愁长。”清明时节,古人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插上柳枝。
往期推荐01从年“再次上拍”的名作,看书画精品的市场潜力
02年前,一场大火烧光金銮殿,康熙皇帝却从灰烬中找到了它……
03年艺术品行业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方向和发展趋势
今天因为你的点赞,让我元气满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