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缠绵难愈。“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节,自然界气温最高,同时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之时,借自之“温”“热”,外用穴位敷贴,温补阳气、利湿散寒、活血通络,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增强机体之正气,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冬病”需要“夏治”呢?
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胃功能絮乱、慢性腹泻;
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腰腿痛、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
疑难杂症,如:四肢寒凉怕冷、怕吹空调、免疫力低下、易疲劳、遗精早泄等。
介绍完了“冬病夏治”的来龙去脉,接下来要隆重请出“冬病夏治”的杀手锏: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等中医传统理念,在农历“头伏”、“中伏”、“末伏”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采用天然中草药膏剂,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善脏腑功能,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穴位贴敷”每年贴几次?保留多长时间?
对于急性患者,可随时进行贴敷治疗,不必拘泥于“三伏天”。常规每年贴敷两季(三伏贴,三九贴),通常每季贴敷视病情5—10次,每次贴敷原则上成人2—4个小时,儿童酌减1—3个小时,但必须因人而异。以局部温热感,颜色微红为度。因个体差异,局部出现灼热、疼痛感时可提前去除。
“穴位贴敷”应注意哪些方面?
避风、寒、湿,少用空调、电扇;禁食海鲜、生冷、羊肉、酒类等;贴敷当天禁止洗澡。
贴敷禁忌症
支气管扩张、发热、肺部感染急性期、咳黄痰、咯血、结核、皮肤过敏、孕妇等。
年三伏贴贴敷时间为:
激活贴:7.02-7.11
头伏贴:7.12-7.21
中伏一帖:7.22-8.01
中伏二贴:8.01-8.10
末伏贴:8.11-8.20
贴敷时根据贴敷者的身体情况会给予针灸治疗增强疗效。
三伏天是一年中比较炎热的时期,亦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肌表,毛孔开张,有利于艾灸药效的渗入,并有助于寒气的外驱。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一身之阳气。膀胱经脉上分布的有肝、心、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脏六腑的腧穴,同时又是人体最长的经脉,可以调理各脏腑的病症。
通过在人体的膀胱经及督脉上做刮痧、走罐、拔罐等疗法可以有效的祛除人体的寒气和湿气。刮痧或拔罐后,毛孔属于半开合状态,这时再做艾灸或督脉及膀胱经的阴阳周天灸,可以温补阳气,增强祛湿驱寒的作用。
科室简介
不孕不育症专科:
主治范围:
妇科:多囊卵巢、卵巢早衰、输卵管不通、卵泡发育不佳、月经不调、盆腔炎、产后四肢痛、产后制乳、习惯性流产;
男科:前列腺疾病、精液不液化、精子成活率低、精子形态异常、精索静脉曲张。
健康
心脑血管科:心率不齐、心肌梗塞、心绞痛、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
健康
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发热、咳嗽、腹泻、小儿厌食、遗尿、夜啼、新生儿黄疸。
健康
疼痛科:头痛、眩晕、耳鸣、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面肌痉挛、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颈腰椎间盘突出、滑脱、腰椎管狭窄及手术后遗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腱鞘炎、足跟痛、痛风、痛经、围绝经期综合症、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四肢麻木、手脚冷痛等顽固性疾病。
健康
每天都会有想不到的惊奇,等你发现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