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到处散发着浪漫迷人的历史人文气息。如今,虽然六朝旧事已随流水,但南京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甚至不经意间走过的一条巷子,仍旧在讲述着不同寻常的传奇故事。石婆婆巷、碑亭巷、利济巷、乌衣巷、三元巷、仓巷、南台巷、三七八巷、养虎巷、大板巷、鸣羊街、水斋庵、孝顺里、磨盘街、同乡共井、殷高巷、鸣羊里、学智坊、谢公祠、高岗里、陈家牌坊、饮马巷、荷花塘。
南京地名典
石婆婆巷
石婆婆巷隶属于南京市玄武区,东起进香河路,西至丹凤街,与北京东路平行。徐悲鸿和孙多慈曾在这里漫步,胡兰成也曾在石婆婆巷20号住过,因此张爱玲也曾来过此地。
╱石婆婆╱
“石婆婆”这个地名在江南一带并不少见,仅南京就有很多与“石婆婆”有关的地名。
根据《南京地名大全》的记载,除了进香河路的石婆婆巷,
▲石婆婆巷的西端是丹凤街,靠近江苏广电大楼。
与“石婆婆”有关的地名还包括长江路附近的石婆婆庵、红花街道的石婆庙,以及六合竹镇的石婆村。
▲石婆婆庵在碑亭巷附近,那里有许多美食,你可千万别搞混了。
可是这位著名的“石婆婆”,究竟是谁呢?通过翻阅历史典籍,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石婆婆,原名芮娘,是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鬟(一说乳娘)。
关于她的故事,还要从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叔侄俩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说起。
▲朱棣(年-年),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建文四年(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同年登基为帝,建号永乐。建文帝朱允炆则在一把火烧毁皇宫后不知所踪,成为千古谜案。
▲朱允炆(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
朱棣即位后,立即着手清除那些曾经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主要就是建文帝的旧臣。
从诛杀方孝孺十族开始,一场破历史记录的惨剧就此拉开序幕,史称“壬午殉难”,礼部尚书陈迪也在这场浩劫中遇难。
▲陈迪,字景道,安徽宣城人,建文帝时期曾任礼部尚书。
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芮娘却不顾自身性命安全,将陈迪只有五个月大的儿子陈珠藏匿于沟中,躲过一劫。这件事一方面说明了陈迪家平时待芮娘不薄,另一方面也证明芮娘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奇女子。
▲芮娘曾在石婆婆巷居住过。
随后,芮娘带着陈珠开始了逃亡生涯,天子脚下终归不安全,他们在南京短暂躲避后,来到山东邹县西双村。朱棣知道此事后,考虑到社稷已经稳固,对老幼妇孺赶尽杀绝影响也不太好,便把他们发配到了登州府蓬莱县(今山东省蓬莱市,由烟台市代管)。
▲现在的石婆婆小区,居民大多是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南京人。
当年的蓬莱可不是什么仙境,而是荒凉的边疆海防。在艰苦的环境中,芮娘将陈珠抚养成才。
芮娘的义举受到百姓尊崇,她去世后,百姓将其视为弱小儿童的恩祖和保护神,称她为“慈神”。
芮娘生活过的南京、山东等地,都建有供奉她的庙宇,由于其雕像是一尊石质的老婆婆,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石婆婆”。
▲据说石婆婆庵曾有一座芮娘的庵堂,如今已不复存在。
╱张爱玲与胡兰成╱
胡兰成曾在石婆婆巷20号住过,他和张爱玲的情缘,也是从石婆婆巷开始的。
▲张爱玲(年-年),原籍河北省唐山市,中国现代作家。
为了写石婆婆巷,我们联系到了胡纪元先生,也就是胡兰成与第二位夫人全慧文的小儿子。胡纪元先生也提到:“幼年时住在南京丹凤街石婆婆巷,暑夜与父亲在花园里纳凉,天空的景象就是星海灿烂无限意。”
▲幽深静谧的石婆婆巷,胡兰成故居已不复存在。
关于胡兰成,弘一法师的评价较为中肯,“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他和张爱玲也是因为才华而互相欣赏的。
▲张爱玲(图右)与钱钟书。
某天,胡兰成正在石婆婆巷20号里晒太阳,翻看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恰好翻到了张爱玲写的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也曾提到过这段经历: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胡兰成散文体自传《今生今世》。此书不仅是研究胡兰成的重要书籍,对于研究张爱玲也是同样重要。
于是胡兰成跑到上海拜访张爱玲,第一次吃了闭门羹。他没有放弃,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不料竟得到了张爱玲的回访。不久,两人确立了恋人关系。张爱玲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写下婚书,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段关系确定之后,张爱玲创作出《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
▲石婆婆巷的一面围墙,带着民国的沧桑味道。
然而两人的婚姻在年就走到了尽头,同年,张爱玲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张爱玲
这段感情虽然不够圆满,却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张爱玲。
╱孙多慈与徐悲鸿╱
石婆婆巷还曾经是当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宿舍区。
才子佳人聚集的地方,大概率会发生动人的爱情故事,孙多慈与徐悲鸿的恋情也就发生在此地。
▲徐悲鸿故居位于石婆婆巷附近的傅厚岗四号,目前正在装修当中。
徐悲鸿不用多说,他画的马,特别是那幅著名的《八骏图》,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孙多慈吧。
▲孙多慈(年-年),原名韵君,“多慈”是徐悲鸿为她改的名字。
孙多慈,女,安徽寿县人,职业是画家,曾经是徐悲鸿的学生及爱人。
年暑假,孙多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做旁听生,结识了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
▲学生时期的孙多慈与李家应姐妹的合影,中间这位就是少女孙多慈。
年,孙多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大学艺术系录取,正式成为徐悲鸿的学生。
孙多慈在绘画方面颇具天分,她的画作因此得到徐悲鸿的赞赏,两人志同道合,日久生情。
▲孙多慈自画像。
可惜好景终究不长,虽说当时徐悲鸿与蒋碧薇已形同陌路,却尚未离婚,因此两人的恋情受到蒋碧薇的阻扰。
最终,两人劳燕分飞,孙多慈嫁给了许绍棣,徐悲鸿娶了廖静文。
没有了爱情的羁绊,孙多慈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艺术创作上,最终成为与张玉良、陆小曼、关紫兰齐名的女画家。
▲现在的石婆婆巷,是东南大学博士后宿舍区,不知还会上演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那些年,在石婆婆巷发生过的爱情故事,套用周杰伦的一句歌词就是“烟花易冷,人事易分。”
如今,胡兰成故居、国立中央大学宿舍区,皆已不复存在。只有石婆婆巷,无声地记述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这就是南京一条小巷的故事,路过此地,她会认真地请你感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生错觉。南京地名典
碑亭巷
碑亭巷北起珠江路,南至中山东路,全长约米,为清江宁织造府和太平天国时期天朝宫的西界。曾是南京贯通南北的主要道路,又因曾与两江总督府和国民政府临近,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玄武区碑亭巷的路边,有这么一口六朝砖井,那是流水和岁月都不曾带走的沧海遗珠……
1高贵
谢谢夸奖。我的确是一口尊贵的井。
多年前,我曾经是皇家御用水井,家住皇宫台城,就在第二重宫城与第三重宫城之间。
在南京,比我更老的井,恐怕只有六合瓜埠的太平井了,它是来自东汉的老前辈,已经超过岁。
我的身体完全用砖垒砌而成,采用的是“三顺一丁”的垒砌法。其实在我们皇宫之中,不光水井是用砖垒砌的,就连马路也是用砖铺就的,这一点,在年前极度奢侈。
▲包括“三顺一丁”垒砌法在内的砖墙砌筑主要形式图示。
而且我们六朝时候的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比起后辈的明城砖来,要薄一点,然而比起清代的清水砖来,又要厚一点。
那时候的碑亭巷,还是南唐德明宫的一部分。而南唐德明宫,就是南唐先主李昪成为国主之前所住的旧宅。所以说,这条巷子的出身也是非常高贵的。
▲南朝健康都城及台城位置示意图,王志高绘制。
可是抵不住时间的催促,南唐匆匆败落,时光又滚滚向前,很快来到了明清时期。
就在明清更替之际,以豫亲王多铎为首的清军将领,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肆意屠城,他们率领军队攻克江宁(南京)之后,竟对居民秋毫无犯,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如今的碑亭巷,北起珠江路,南至中山东路,全长大约米。
《钟南准北区域志》中这样写道,“清豫亲王初下江南,秋毫无犯,城人立碑于巷,以颂功德,用亭覆之。”
于是,我一直生活着的这条巷子从此便拥有了姓名——碑亭巷。
不过那时,我早已被深埋地下,后来,就连这座用于歌功颂德的碑亭,也渐渐不见了踪迹。
2繁华
在我有限的记忆当中,这一带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民国初期,每逢重大节日,长江路(时称“国府路”)都要整饰一新,碑亭巷也会跟着热闹起来。
▲在绘制于年的《新南京地图》当中,碑亭巷被当时的各种政府机关包围着。
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国立美术陈列馆、国民大会堂等等,这些‘’相关部门”都离它不远,于是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地聚集起了很多公务员。
▲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就在今天的长江路号。
然后,碑亭巷里应运而生多家“包饭作”,其实就是现在的食堂。
▲如今的碑亭巷里,早已没有了“曲园酒家”的身影。
曲园酒家,曾经是这条巷子里最具代表性的“食堂”之一,清蒸鸭掌南菇、素鱼翅等菜品名扬天下。
据说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谭延闿,曾是曲园酒家的大股东,招牌上的“曲园酒家”四个字,就是由他亲笔题写的。
慢慢地我还发现,这里不仅有了饭店,还有了照相馆、冰棒摊、理发店、牙医楼……相当于一个小型市中心了!
不过当时我也没能想到,那已经就是碑亭巷的巅峰时刻。
你问深埋地下的我,是如何看到这些的吗?
一开始,我也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听来的,后来到了年,有一位名叫朱振兴的先生,他在碑亭巷一侧的百米墙体上创作了21幅壁画,细细讲述了南京过往的市井生活。我这也就算“眼见为实”了。
哦对了,这儿还有一个地方非提不可,那就是——南京卷烟厂。我记得那时候的空气当中,永远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道。
▲碑亭巷壁画当中的南京卷烟厂。
南京卷烟厂,原来叫做南京勤丰烟厂。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厂里曾经出过一个有名的牌子,叫“长江大桥”,红极一时。至于味道嘛,应该是藏进了那一代老烟枪们的记忆当中了。
▲如今的烟草专卖店,每天下午早早地就拉上了卷帘门。
年,南京卷烟厂搬迁到了河西。碑亭巷里只剩下了一个破旧的老厂区,不过只要从这里经过,关于烟草的记忆,就又会飘了回来。
3悲情
时间终于来到了年,碑亭巷25号危旧房改造项目开工,我也得以重见天日。
据说当时原本是计划要把我整齐“打包”,搬家到南京市博物馆去的。然而最终还是决定,让我留守原地,作为历史见证。
年,我终于有了今生的身份——玄武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在我的身边,不再是重门深锁的宫城,而在车水马龙的小巷人潮中,也早就不见了六朝衣冠。
▲四季变换斗转星移,碑亭巷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然而这次,我见识到的是跟印象当中完全不同的一个碑亭巷。
没有了当年皇宫的高贵气派和尊贵地位,也没有了民国时期的车水马龙和热闹非凡,今时今日,这条巷子尽显破败,人们似乎已然忘记了它的存在。
▲眼下的碑亭巷虽然不再显贵,却成了小吃圣地,和吃货们的天堂。
街头都是接地气的龙虾店和外卖摊子,巷尾满是老头儿老太太们打发时光的麻将桌。
不远处,游人如织的总统府、充满文化气息的省立图书馆、灯红酒绿的街区,展示着南京不一样的魅力,而这碑亭巷,如今也只能是个配角了。
只有到了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旁边的曼度才为这里略为昏沉的空气注入一些活力。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沉睡的碑亭巷才开始慢慢苏醒,流光四溢的灯牌召唤着一颗颗躁动的心,再裹挟起些许人间烟火气。然而碑亭巷仍旧是一副慵懒的样子,最多也就算是伸了伸懒腰而已。
▲每天傍晚时分,即将苏醒的碑亭巷。
这巷子里最有活力的地方,应该就是南京市第九中学了,无论是宏光楼、震旦楼,还是校史馆、樱花树,甚至学校食堂里的酸菜鸡,都藏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青春记忆。
前两天的高考期间,我这口老井也暗暗地为这些年轻人们加油打气来着。
▲作为东南大学的附属中学,九中早在年就已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当年那般辉煌,如今却在热闹的城市中心当个配角,碑亭巷成了一条“悲情巷”。
谁知道更悲情的,还在后头。
年,我被碑亭巷危旧房改造项目的施工人员,送进了一个十分陌生的欧式院落,静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而我原来“不可移动”的位置上,新添了一个喷泉。
▲这是一个漂亮的、崭新的欧式喷泉。
原来6米多深的我被拆散开来,现在只有1米多深了,他们用水泥给我砌了一个新的,然而我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的“六朝砖井”假名牌。
▲这次搬家之后,我只能藏身于施工场地背后的角落里了。
南京城的守护者薛冰老师说:“六朝砖井不是一口孤立的井,它是六朝古都核心位置,是这个皇宫里的一个重要遗址,是六朝台城整个历史文化遗址的重要构成部分。”薛老师是对的。我想如果这样的行为都得不到严惩,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肯定会被一点一点地破坏、遗忘,直到南京城再也没有了历史记忆。可是,没有了历史,又何谈未来呢?
为了写南京巷子,我到利济巷走了好多趟。在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美食街科巷旁边,这条小巷显得格外冷清。
南京地名典
利济巷
利济巷位于科巷与中山东路之间,长度约米。曾为清江宁织造府的东界。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是日本军国主义实施“慰安妇”制度的铁证,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几经改建,目前的利济巷只是一条短短二百余米的小巷,在南京城众多街巷里一点都不起眼。
但利济巷的重要历史价值却不言而喻,安静地矗立在街旁的慰安妇旧址陈列馆,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苦难历史。
╱利济巷,原名“离子巷”╱
为了深入了解利济巷的历史,我从图书馆里抱回来好多本书,看了几天,总算弄明白了不少事情。
▲如今的利济巷,位于科巷与中山东路之间,全长大约米。
利济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那时利济巷被叫作“离子巷”。民国《首都志》卷二“街道”中证实了这一点:“利济巷,旧离子巷也。在西华门街南卫巷西有大阳沟。”
说起离子巷,这里还有一个与明成祖朱棣有关的民间传说。
▲明成祖朱棣(年5月2日-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开始大肆修建皇城。皇城修建好后,朱元璋看着金碧辉煌的建筑,不禁洋洋自得起来。
一天,朱元璋便带着几个儿子和文武百官去巡视新皇城,他问几位皇子和大臣们,新皇城修建得如何。
在场的皇儿及群臣莫不交口称赞,唯有四子朱棣忍不住说了一句:“皇城修得不好,正对着紫金山。敌人在紫金山上架起大炮,就打中皇城了。”
小朱棣的话顿时令众人大惊失色。朱棣虽自幼聪慧,但尚不经世故,不知祸已从口出。
▲明太祖朱元璋(年10月21日-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未龙颜大怒,反而不动声色地剥了一个橘子,并亲手撕掉橘子瓣上的白色筋络,赏给朱棣吃。
天真的小朱棣还以为得到了父皇的赏赐,回宫后,满心欢喜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妃碽妃。
聪慧的碽妃听后大惊失色,知道灾祸将要临头,一把抱住小朱棣,痛哭道:“我的儿!你不该表现得比太子还要能干啊!你父皇赏你橘子,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啊!你快逃命去吧!”
为了保全儿子性命,碽妃连夜把朱棣送出西华门(今中山东路和龙蟠路相接处),逃回封地北京。朱元璋知晓后大发雷霆,赐碽妃铁裙之刑。不久,碽妃便不堪折磨去世了。
母子二人流泪告别的街道,便被后人称为“离子巷”。悲伤的故事、忧伤的名字,似乎早已为离子巷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时过境迁,如今的利济巷变成了这般模样。
见证了永乐大帝与碽妃的母子情深之后,过了百年,离子巷又迎来清代杰出文学家曹雪芹的诞生。
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吴新雷等经过多方考证和分析,指出曹雪芹的诞生地江宁织造府的东界,可能就是离子巷大街。
据乾隆十六年(年)编纂的《上元县志》卷三“疆域”中记载:“离子巷在织造府东,碑亭巷在织造府西。”
▲在利济巷旁边的长江路号上,建造有江宁织造博物馆。
至于离子巷何时改名为利济巷,这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莫大渊源,乾隆在南巡时曾将江宁织造府改建为江宁行宫。
嘉庆《江宁府志》卷十二“建置”中称:“江宁行宫,在江宁府治利济巷大街,向为织造廨署。圣祖南巡时,即驻跸于此,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
江宁织造府在改建成行宫的过程中,南京城的官吏们经过走访视察,觉得织造府相邻的铜井巷、碑亭巷、延龄巷等这些名字还可以,唯有东面相邻的“离子巷”名字不太吉利。
为讨万岁爷欢心,便取其谐音,将其更名为利济巷。“利济”二字寓意皇恩浩荡,福泽天下。于是,利济巷这个名字便沿用至今。
╱朴永心老人的遭遇╱
时间转眼就到了年11月20日,南京城正值初冬,又恰逢阴雨连绵,平日就人烟稀少的利济巷,显得更加寂寥。
此时,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被缓缓地推进巷子。
▲走在利济巷,你很难把它和伤痛的历史往事联系到一起。
老人名叫朴永心,来自朝鲜平安南道南浦市,生于年,时年已经82岁高龄。且由于年事已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等危险疾病。
那么究竟是何缘由,使得一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辞辛苦地从朝鲜来到南京城,又走入了利济巷呢?
那是一段屈辱、惨痛,却一刻也不能忘却的历史。朴永心老人是二战期间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无辜受害者,而利济巷2号,就是见证这段苦难岁月的珍贵历史遗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样记录下了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
时间回溯到二战时期。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城,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此期间,日军在南京城陆续建立了高达40多座慰安所。
《拉贝日记》中有关于慰安所的描写:“现在日本人想到一个奇特的主意,要建立一个慰安所。”
残暴的日军通过欺骗、掠夺、强征等恶劣手段,使广大无辜妇女饱受“慰安妇”制度的迫害,这段屈辱的经历,也成为牵扯她们一生的梦魇。
▲面对历史,朴永心老人决定亲自来到利济巷,指认当年日军曾经犯下残暴罪行的地址。
朝鲜早在年就沦为日本殖民地,因此朝鲜妇女受日军实施的“慰安妇”制度迫害极深。
朴永心老人仍然清晰地记得年8月的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日本警察,以招募女勤务人员为幌子,诱骗了朴永心等几位天真善良的朝鲜女孩,那年她才17岁。
日军用火车将女孩们从朝鲜输送到中国前线,朴永心被送进南京一个慰安所,从此开始了她人生中最为苦难的一段岁月。
▲学者苏智良于年拍摄的南京鼓楼慰安所照片。
根据朴永心老人的回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方面的学者朱弘认为,老人当年的受难地很可能就是利济巷2号。
在热心的南京市民的帮助下,朱弘、苏智良等学者对利济巷慰安所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决心促成朴永心老人的南京之行,以确认利济巷2号是不是老人当年遭受苦难的慰安所。
于是,便出现了本章开头的那一幕。在中、日、韩三国联合调查团的共同努力下,朴永心老人顺利来到了南京市利济巷。
▲学者苏智良和陈丽菲于年出版的关于朴永心老人和这段历史的书籍《追索》。
据学者苏智良的记录,老人走进利济巷2号19号房间后,仔细地环顾了一下四周。不久,她的情绪开始失控,身体不受控制地晃动起来,并愤恨地盯着日本随行者。
朴永心老人的行动说明了一切,利济巷2号,就是老人曾经遭遇不幸的地方。
╱不能忘却的历史╱
利济巷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巷,更是日本军国主义实施“慰安妇”罪行的铁证。
然而早在年,利济巷便被纳入“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巷子里的房屋被认定为危旧房。
▲位于利济巷的慰安妇旧址,如今已建成旧址陈列馆。
到了年,利济巷面临拆迁危机。几经改建,如今利济巷只是一条长度仅二百余米的衰败小巷,小小的巷落里布满破旧楼房,几近倾颓的墙壁,街道上尽是无人打扫的垃圾……
年3月25日,南京市房产局颁发拆迁许可证,利济巷岌岌可危。
巷子的拆迁计划,引起中外人士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