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华县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确保在医改中突出中医优势、在服务中突出中医特色、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加大中医分量,有效提升了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康复保健、疾病防控等领域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
西华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中医药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卫生健康、财政、发改、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推进中医药发展,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县财政对各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预算制度,医院实行每年万定额补贴,提高了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健康事业经费的比重。县编办批准设立了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全县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
医院作为县域内中医药机构的“龙头”,中医药特色突出,已获批“医院”;医院设有中医科和针灸理疗康复科,住院部设立中医住院病床70张;西华县妇幼保健院设有中医保健科,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15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中医馆,75%的村卫生室都能开展中医药相关适宜技术服务。全县形成了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网络。
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目前,西华县实行“一高一低一消一纳”制度,即提高住院使用中药汤剂与针灸项目补助比例(10%),降低参医院住院治疗报补起付线(20%),取消中药饮片零加成限制,将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和城乡中医药门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申请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将中医业务开展作为准入条件,推动中医工作,鼓励更多群众看中医、用中药。
目前,西华县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医院医技楼,已投入使用;加快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步伐,开设了康复科、疼痛科、推拿科、针灸科等中医专科,充分运用针刺、艾灸等16种中医医疗技术进行治疗,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医院康复科为周口市重点专科,科室设置床位76张,共有医务人员30名,配备了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椅、中药熏蒸床、体外短波热疗机等中医设备。
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全都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鼓励卫生院开展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卫生院都开展了中医、针灸、拔罐、理疗等技术项目,中医药服务量显著提升。同时,全县还以村卫生室为基础,抓好“网底”建设,医院办班培训、卫生院以例会代培训等形式,给乡医传授中医药知识和适宜技术,全县90%以上的乡村医生已基本掌握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全县55个村卫生室统一配发了针灸针、拔火罐、人体穴位模型、针灸挂图等常规设施,鼓励乡医向群众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在群众中的影响。
优化中医药队伍建设
与此同时,西华县还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全县共招聘名中医人才充实医疗队伍,其中医院累计招聘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中药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名;先后定向招聘本科类中医药毕业生66名,对新上岗医务人员进行医师规范化培训,促进尽快掌握中医临床诊断技术。
全县每年派出40多名医院进修学习。县医院成立了首个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班,各乡镇积极派人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已有多人入班培训。举办乡村医生适宜技术培训班,先后4批次名乡医参加培训。
全县发挥名中医效应,扎实开展中医师带徒活动,进一步培养造就了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壮大了中医药医务人员队伍。
加强中医药宣传力度
西华县将中医知识宣传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和健康扶贫“百日会战”大型义诊活动,组建了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深入社区、乡村、家庭开展义诊服务和科普知识巡讲活动多场次,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目前,全县群众对中医药服务内容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接受中医、宣传中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