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文化遂宁》年第12期
年,出版于年的《四川方言词典》一夜之间爆红网络,网友们的各种讨论铺天盖地而来:“四川方言博大精深!诙谐幽默!”“搞笑的四川人一本正经地研究搞笑的四川话。”“同感啊!太威武了!例句简直就是我的名人名言啊!”……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在内的全国数百家网站,纷纷以《四川方言词典》“绝世奇书”“网络蹿红”等为题,刊载了有关该书蹿红网络的新闻。
其实早在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李实就已经编撰出了一部“四川方言词典”——《蜀语》。他的这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域为书”的语言学著作,也是第一部专门记载和研究四川方言的著作,在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盛大声誉。年9月18日至20日,遂宁市召开了“李实国际学术交流会”,来自日本、美国、德国、菲律宾、北京、四川等地的国内外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对《蜀语》一书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肯定。李实和他所编撰的《蜀语》,随着这次会议的召开进入了国际的视野。
李实(-)
李实,字如实,号静庵,遂宁城南人。李实的先祖,是明代中期移居遂宁的湖北麻城人。就如孟母三迁为孩子寻找一个好的环境居住一样,他的曾祖李茂华又将家迁居到南郭学宫之后——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十分重视用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子女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李元桂是县学学生,以善于书法而闻名乡里。父亲李友松,字鹤来,通经义,善书法,而且精医术,医德高尚。明万历三十八年(),川中地区瘟疫流行,李友松在门外的道路边摆了两口大锅,煎煮药材以救济众人,前来求药的人不绝如缕,从而挽救了不少百姓的生命。
万历二十五年(),李实便出生在了这样一个书香之家。由于母乳缺乏,李实被寄养在了叔母家里,十岁才回家入乡校读书。老师因其入学较晚,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日月天之眼。”他应声对出了下联:“草木地之毛。”在学堂里,李实聪颖好学,每日诵读数千言,深受老师喜爱。入学三年即十三岁时,他便善于作文,十七岁又考中秀才,文才日渐有名。
万历四十七年(),母亲刘氏去世,李实在家守孝。遂宁府盐课司提举郑某聘请李实做家庭教师,李实向郑某提出:“如果你允许我穿孝衣出入,我就答应。”穿孝衣出入别人的家庭,这在封建时代是很犯忌讳的事情。但郑某既重其才,更重其德,竟然答应了李实这一近乎“无礼”的要求。有一天早晨,李实到郑某府上去,却发现门还没有开,便站在府前等候。不知情的差役看见他穿孝服站在郑某府前很是吃惊,大声喝道:“你站在这里干嘛?还不快走!”
不久之后,李实的父亲也去世了。家中侍婢在李父弥留之际,将李父平时积攒的钱财藏匿起来据为己有。当时李实家中经济拮据,亲友们都担心他没有钱来治理丧事,于是一致要求将侍婢送官查办。但李实坚持不报官,只是在丧事办完后将侍婢辞退,并不深入追究此事。父亲死后,李实便在家设馆授徒,他也从来不与学生计较学费的多少。
李实平素对于社会上的流俗恶习,都非常反感。当时读书人考中举人、进士以后,自以为就有了远大前程,对别人巴结奉承自己送来的礼金,一概笑纳;并且虽然尚未做官,但总要干涉地方事务,成为地方一霸。李实并不同流合污,明崇祯九年()中举之后,他只管闭门读书,开馆授徒一如以往,并无其他读书人那样势利的做派。
(清)李实著《蜀语校注》
崇祯十六年(),李实考中进士,选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单车赴任,简朴如昔,晨出夜入,勤理政事,审理刑狱,存心仁厚。没过几个月,李实便因其政绩优良而声名大振。新任巡抚张公到任后即召见李实问道:“我早已听说长洲治理得当,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没有一点儿怨言。你究竟用什么调停方法?”李实回答说:“我用的调停方法就是‘不调停法’。如果调停,恐怕定有调停不过来的地方吧!”巡抚听后,不禁称赞。
其实,李实所谓的“不调停法”,就是指做官吏的只要勤政廉洁、秉公执法,老百姓就会安分守己,社会上也就不会有或者很少有需要“调停”的事情了。李实在他短暂的从政生涯中,正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能达到如羲皇上人那样垂拱而治的效果。当时与常州毗邻的吴县县令,从表面上看,官当得比李实还要好。但是地方名士徐勿斋却评价说:“长洲被治理得就像镜子,吴县被治理得就像珠子。珠子虽然善于在盘里滚动,却难免偏向一边;而镜子呢,只会是越磨越亮。”可见当时人对李实的治理业绩评价颇高。
李实在“繁弊为天下最”的长洲任县令近两年时间,其全部积蓄仅有两百多两银子,以至他的儿子问他:“这么一点钱,如何能敷家用?”他回答道:“我离任时,公家府库积累了九万余两银子。我告诫官吏差役不要私吞。现在私吞得较多的人,已被处死;私吞得较少的人,也受了刑罚。如果我当初一着不慎私吞了钱财,现在哪里还能见到你们呀!”国库的积累之多与李实的积蓄之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着他的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他对官吏的要求极其严格,严令禁止贪污,而对百姓又十分宽容,自然既能受到百姓的爱戴,也会获得上司的赏识。
明朝灭亡后,李实便辞官归隐于清江之滨,以教书为业。他有时乘坐扁舟到那清旷无人之处,携上一壶美酒,摆上一盘香豆,饮酒作诗,终日不归。他怀念故国,感伤身世,常常以梅花自喻。他在《岁暮感怀》诗中写道:
门前五柳弃微官,荏苒年华阅岁寒。
齿到知非方学易,老来行路极知难。
飘零白下家重破,痛哭青云梦已残。
故国烽烟邱墓远,梅花冰雪日凭栏。
由此诗可见他当时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世事的感伤。
他在任期间的清正廉洁和入清不仕的忠贞气节,为当时人所敬重,甚至令盗贼不犯。当时湖贼势大,每日四出烧杀抢掠,但向清江行进时,有人说道:“前行不得近北岸,岸上有李公,不要惊动他!”此后数年,无一贼船进犯清江。有一次,一个姓马的年轻人被劫掠,他向盗贼说道:“我是李实的亲戚。”盗贼立即将劫掠的东西还给了他,还为其准备了一艘小舟送他离开。
辞官后的李实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到了读书治学上面,并且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他杜门读书,每天早上起床,必先看一两卷书籍,然后再洗漱。平时与朋友交谈,很少闲谈浪费时间,多是讲道论德,辨析古人文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他也喜欢练习书法,尤其是楷书和草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勤奋好学的李实著述也很丰盛,而且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有研究经学的,如《春秋解》、《礼记疏解》、《四书晚解》等;有研究佛道的,如《佛老家乘》;有研究文学的,如《杜诗注》;也有方志著作,如《邑志》;还有研究语言文字的,如《六书偏旁》、《吴语》、《蜀语》等。非常遗憾的是,李实的这些著述,清初“尚藏于家”,但是今天除《蜀语》一书尚存世流传外,其他著述均尚待搜求。
遂宁市文化局编《李实学术探讨会文集》
《蜀语》作为李实目前存世的唯一著述,其卓越的成就和深广的影响,应该为遂宁后人谨记。西华大学纪国泰教授归纳《蜀语》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开创了以“断域为书”研究地方方言的体例,对发展方言研究的工作作出了贡献。清末民初成都人张慎仪著《蜀方言》二卷,便自称“欲步其(《蜀语》)后尘”。当代几部研究四川方言的著作,如梁德曼先生的《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缪树晟先生的《四川方言词语汇释》以及本文开篇提到的“绝世奇书”《四川方言词典》,无不是受了《蜀语》的影响而有所继承和发展。
第二,从语音的描写入手,保存了大量明代蜀方言口语的重要语言材料。《蜀语》从语音的描写入手,或用反切、或用直音方法,对每个词语在当时的读法作了描写。语音描写对于方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的本质是音和义的结合。相比扬雄未对当时“异国殊语”作语音描写的《方言》一书,李实的《蜀语》在语音描写方面的价值便体现得更为明显。
第三,对部分蜀方言词汇或出处的探讨,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如“井油”、“石敢当”、“称人曰汉”、“白蜡虫”、“九月为朽月”、“地芝曰菌”、“丰都臭豆腐”、“男巫曰端公”等等,其后所附的解释,对于我们了解四百年前川西乃至四川地区的某些风物、民俗、气候等情况,都是极其难得的文献资料。
虽然《蜀语》一书在编写体例、词条搜集范围、解释准确程度方面都还有着很大的局限,但是其筚路蓝缕肇始之功不可埋没。何况它毕竟还留给了我们一份四百年前的活的语言材料,还启发了我们从事方言研究的方法呢。
综观李实一生,他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虽然他并无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彪炳史册,但如果用传统标准来衡量他的话,立德,他坚守了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道德;立功,他用“不调停法”将长洲治理得井井有条,官员百姓皆无怨言;立言,他为我们留下了《蜀语》和尚待搜求的众多学术成果。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李实必将以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激励着家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后学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⑴胡传淮,陈名扬主编:《榜眼李仙根》,中国文史出版社,年6月第1版
⑵纪国泰:《管蠡斋文丛》,巴蜀书社,年9月第1版
往期推荐
散文|海棠依旧
散文|忘年相交茶与酒
匡补|启功注《红楼梦》的一个错误
档案|胡传淮,陈敏杰:关于《全明诗》的一次通信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白癜风能够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