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西华,进入汛期,天气预报频频发出预警。每次西华驻村前,我都要看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以尽量避开汛期。但不凑巧的是,偏偏好几次都遇上了暴雨。
西华的晴日,斑斓色彩映入眼帘,雨天的西华,静谧安然环绕四周。大雨虽然冲刷了尘垢,带来片刻安静,但持续强降雨冲断了村里通往县城的道路,返回县城的途中,几欲强行驶过,无奈水流湍急,深不见底,回乡的人劝说不要犯险,作罢,回到农户家中等待大雨停歇。
在这个没有信号的雨夜,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变得贫穷。西华村,距离县城25公里,共有贫困户户人,除了沿路沿河的村民,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散落在各大山沟里。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山里的人和外界的沟通,信号不畅更是加剧了这种隔绝闭塞的状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法接收到各种讯息,就如同井底之蛙,笼中之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观念得不到解放,思想难以适应潮流。或许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让人安逸闲适的环境,就能让人从身体到心灵获得释放。
脱贫攻坚当下,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正见证着一次次离开,一场场迁徙。
来处
穿越漫长的山路
跃过寂静与荒芜
载着云朵
带上梦
一起远行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迁徙活动便从未停止,大到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小到离开故土追逐梦想的勇敢尝试,人类文明跟随着一次次的迁徙蔓延传播。对于离乡背井的人来说,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了更好的生存。
西华二组李健,正值而立之年,一家四口人,母亲席明芳已经54岁了,常年的腰椎问题让她直不起背。李健与妻子离异,除了年迈母亲,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大女儿7岁,九月份就要升小学了,小儿子5岁,还在上幼儿园。去年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没有去打工,家里的收入主要是种植板栗和核桃。虽然两个孩子上学免除了学杂费、伙食费,但是一家老小毕竟要生活,仅靠这些收入明显不够。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为了让老母亲生活的更好,年底,李健通过介绍外出山西煤矿打工,这一转身就是八个多月。刚到矿上的日子并不好过,自己什么都不懂,只能下井作业,干些体力活,但因为自己腰椎问题,也经常是干两天歇两天。矿上是按上工天数算工时发工资,自己的身体状况限制,算下来一个月也挣不到多少。大年三十,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由于挣得不多,给家人汇完钱已所剩无几,再加上过年值班工资翻倍,他便选择留了下来,只能通过视频看看年幼的孩子们。
过完年,李健思考还是要掌握一点技术才过硬,薪酬也更高。通过电话联络得知,他在工地拜了个师傅,学习开装载机,刚开始学工资一个月就多,但是熟练掌握可以独立操作后,工资就能翻番,这样就能给孩子多买些东西,多攒些钱装修易地搬迁的房子,让母亲和孩子早点搬进新房,孩子上学也更方便。带着这样的念想,李健独在异乡为生活打拼。在离开家人的这些日夜,在汗水和泪水交织的日子里,虽然旅程慢慢,困难重重,但为了生存却不得不为。
归途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每一次转身,都是为了再见;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团聚。母亲告诉他,六月底要装修好搬迁房,按照规定要搬进去,装修很多事情自己拿不定主意,要他回来看看。在离开家大半年后,六月初,李健带着攒下的钱回家了。
六月驻村的时候,我见到过他两次。第一次,他在老屋后的地里挖土豆。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发现他跟去年相比,黑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记得去年六月第一次入户的时候,他一个人在里屋陪孩子玩,也不出来说话,问什么也是三言两语答复,不愿多说。一年过去了,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从这个而立之年的男人身上看到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席明芳说:“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只要自己还能动,再加上政府的好政策,怎么着都不会过得差,这不,村上准备加工豆制品,我年轻的时候打过豆腐,还算有经验,村干部已经帮我登记了。再养上几只鸡几头猪,脱贫肯定没问题。我唯一担忧的就是两个孩子,这么小妈妈就走了,爸爸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别胆小,真是愁人。”
我问李健,一个人在外面,想孩子吗?他停顿片刻,说:“想有什么办法,我现在的情况不允许我整天呆在家里,出去挣些钱比较实在。”透过话语,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奈,是啊,陪伴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是奢侈的,在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情况下,无论舍弃哪一方面,都是不得已却相对明智的选择。
第二次见他,是在搬新家的前一天。忙活了大半个月,房子终于装修好了。迁居,对于在大山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是件大事。新房有八十多平米,虽然不大,但窗明几净,通透敞亮。李健说:“其实大人都无所谓,主要是孩子,马上就上小学了,不想在街上再租房子,环境好点,对孩子好。”
打扫完新房,李健说今天幼儿园表演节目,我便和他一同前去。路上他说,明天搬完家,后天就要回山西了,走了半个月,再不回去,可就没活儿干了。表演完节目,幼儿园就要放假,两个孩子就开始过暑假了,我猜他很想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哪怕是炎热午后的一只甜筒,哪怕是夏日黄昏的一次戏水。但是我知道,有些离别,必须面对,有些不舍,只能深藏心中。
据统计,截止7月上旬,西华村现在搬迁已入住46户,装修完成21户,正在装修5户。一栋栋高楼,一间间的房屋,数百扇窗户,数百个故事。
迁徙,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的背后,可能是憧憬,可能是无奈,也可能是妥协。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对生命的执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背上行囊,坚定步伐,如同候鸟南飞,如同大雁归来,一次次迁徙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故乡和异乡,更连接着亲情与梦想。
编辑:代颖
驻村干部:马庆勇韩昌延杨晓
为民服务的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