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泌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
南濮、北濮二水,洧水支流,故道均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境。[1]
泌泉,在今长葛市东。[2]
龙渊水/禀水,《注》称水承龙渊,其上“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但尚有泉水南注东转为渊,或为伏流之类。龙渊为连通湖,故地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3]
地方学者刘水林认为:公元前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长葛归韩,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长葛又被魏国攻取。这段时间,长葛“长葛社树暴长”,因此更名为长社,可能是因为屡次战乱,长葛邑被毁得实在不像样,加上城也太小,魏国把长社南迁6公里,建了一座更大的长社城……这座城的得名跟社树息息相关,神奇的是,社(柏)树今天仍在。在老城镇西北0.5公里一处不大的古社柏园里,23株古柏就像23位老友,抱团屹立。跨越年风雨,所有古柏均微微斜向南方,但枝叶繁茂,虬枝峥嵘。民国版《长葛县志》载:“社柏为葛名胜,前志未载,诚憾事也……应劭注《汉书》谓社树暴长,因名长社,或即此柏,唯长社之名,非由汉始,魏或已植此柏,因暴长改为长社。两千年古物可称巨特。”[4]
来源:许昌市旅游局
按上述地方学者所论则长社县故城应即今郭村城址,而非郦注所谓“郑之长葛邑也”。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推析颇疑即今郭村城址。该城址位于长葛市增福庙乡高庙郭村北及村东,系战国遗存,在金鱼河南岸,俗呼为紫禁城,分内外两城,内城正方形,边长约米,城墙仅存西南城角部,长约50余米,夯层厚10-15厘米,夯窝直径8-10厘米.外城边长约l公里,墙基依稀可寻,外城东存一高台高20米,传为子产台.城内外历年曾出土铜剑、镞、刀、战国货币等物。[5]
其水又东南迳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注沙,一水东迳许昌县,故许男国也。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棘城,春秋时郑之棘泽。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水经·洧水注》:禀水“又东南径棘城北”。[6]
许昌(故许男国)。考古工作者认为即今许昌市张潘故城,位于张潘乡盆李村西,系汉代遗存,面积万平方米。分内城、外城,残存夯土城墙高1-3米,内城西南隅有“毓秀台”,传为汉献帝祭天坛;外城西北隅有张飞庙;城周围有传说中的汉献帝墓、张、潘二妃墓、伏皇后五姊妹冢等。出有鼎、灶、釜、甑、瓮、壶、钫等陶器,剑、矛、镞、镜、印等铜器,以及板瓦、筒瓦、陶水管道和玉器等。据史载为东汉建安元年(年)曹操迎献帝所迁之许都城。[7]
景福殿,三国魏殿名。学界多认为故址在今河南许昌市。三国魏明帝所建。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立景福之秘殿,备皇居之制度。”[8]贾庆申先生认为汉魏许昌宫景福殿基址,不在今之许昌市衙前街的许昌县委招待所院内,而只能是在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一带的许昌故城内西南隅。[9]而按上述郦注“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显然景福殿应位于汉魏许昌故城(即今许昌市张潘故城)之内,故贾先生所论为是也A6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氏阝阁耳。
洧水又东迳鄢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鄢陵县故城,位于河南省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田岗村一带,系春秋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I米,东西宽米,内城正方形,边长约米.夯筑城墙上部平夯,下部有夯窝。现外城西南角城墙残长约米,高3米,东城墙残存约米,高1.50米.城内出土有粗绳纹鬲、细柄豆、板瓦等。《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於鄢”即指此城,西汉末遭黄水淹没。[10]
鄢陵陂水,南陂又称鄢陵陂,在今鄢陵县西北。[11]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洧水又东南迳桐邱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桐邱城,考古工作者认为桐邱故城位于河南扶沟县韭园乡后郑村北,系春秋、汉遗存。现存西城墙墙基局部,夯筑而成,夯层厚10-15厘米.城内现存少量陶罐、豆、板瓦等,并有汉空心砖墓分布。据《左传》等史籍记载,春秋时此地是郑之桐邱城,汉时曾为桐邱县治。[12]但按郦注“京相璠曰:(桐邱城)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作方位及距离校验,则扶沟县韭园乡后郑村之桐邱故城距位于其西南的许昌故城(张潘乡盆李村西)约27公里(约65汉里)。远远超出35里的距离校验。故此对于考古工作者所认为的桐邱城位于河南扶沟县韭园乡后郑村北之说,本文姑且存疑。
由上述注文“今图无,而城见存”可知郦道元当时在为《水经》作注时,除了实地踏勘、文献校验外,他还尽可能地结合相关地图资料进行统筹辑释;郦善长实事求是严谨认真而又不失系统的科学探究精神直至今日依然迸发着璀璨的学术光芒。
洧水又东迳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城有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迳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
新汲县故城,西汉神爵三年(前59)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二十里汲下村。《汉书·地理志》注引阚骃云:“以河内有汲,故加新也。”东魏属许昌郡。隋废。[13]按此新汲县故城应即今扶沟县固城村古城;考古资料显示该古城位于扶沟县固城村,系春秋、汉遗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四城角为圆转角,西墙中段偏南处稍向外凸。现存夯筑城墙基宽约20米,高2-8米不等.墙外有护城壕环绕.城址四门轮廓尚清楚,门道宽约5米.城内现存数处夯土台基.发现有圆筒形陶排水管道、冶炼炉址、水井、墓葬等遗迹,出土遗物有窖藏春秋楚金银币、陶鬲、罐、钵、碗等。[14]
濩陂,张文华等学者认为在今扶沟县西南。[15]而按郦注结合相关地形图综合考量,濩陂约位于扶沟县固城村东北方向的宋庄、小路岗一带。
鸭子陂,在今扶沟县南。《魏书》卷-O六《地形志中》许昌郡新汲条云有“鸭子陂”[16]《一统志》称《旧志》鸭冈陂在扶沟县南三十五里。[17]按郦注结合相关地形图等综合考量,鸭子陂约位于今扶沟县练寺镇西的低洼地带。按此则扶沟之匡亭(匡城)亦应在练寺镇西北一带;但遗憾的是尚未见有相关考古发掘报告。
A7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洧水自大穴口东南迳洧阳城,西南迳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迳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馀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
洧阳城,当地学者认为约今扶沟练寺村。[18]
茅城邑,具体不详。
(大穴口)鸭子陂(水),张步天认为此洧水支分为大穴口通鸭子陂之水道,鸭子陂又有水道注甲庚沟,称鸭子陂余波。大穴口故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城北贾鲁河西侧。此水与鸭子陂余波、甲庚沟构成一段洧水闭合支流。而甲庚沟系洧水支流,水承鸭子陂余波。今河南省扶沟县城有河道,连接贾鲁河、清水河、后李河,向东南,此河段与甲庚沟相合。甲庚沟东另有一段故渎注沙水。[19]
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潩流。
思乡城,杨守敬依据《魏书.地形志》认为“思乡城”应校正为“思都城”。(思乡城,守敬按:《地形志》,襄邑治思都城,都为乡之误,当以此正之[20])。按方位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地名等综合推析颇疑思都城与西华县思都岗村北的女娲城遗址有关。该城址位于聂堆乡思都岗村北系东周、汉遗存。因传女娲氏在此建都而得名,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面积16.96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万平方米,夯筑城墙,残高3米,宽8米。城内发现有宫殿基址,陶排水管道。出十有陶鬲、罐、釜、瓮、盆、豆、简、板瓦等。[21]
长舍城,熊会贞认为在今扶沟县西南,并援引《魏书.地形志》辨析“长舍城”可能是当时新汲的“长合城”;系“舍与合形近致误”。(会贞按:《地形志》新汲有长合城,舍与合形近致误。然足征此《注》本作舍,不作社,戴改失之。在今扶沟县西南。[22])
新汲县故城,详前。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迳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辰亭(辰陵),春秋陈邑。在今河南西华县西北。《春秋》:宣公十一年(前),“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杜注:“陈地。”《续汉书·郡国志》:陈国长平县“有辰亭”。[23]按方位推析颇疑与西华县护当城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红花乡护当城村,系汉代遗存,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出土有陶罐、瓮、豆、壶及砖等。[24]
长平县故城,考古工作者认为长平故城位于西华县田口乡董城村,系战国、汉遗存,城址正方形,面积16万平方米。地面已无城垣遗迹,地表下残存3米高的墙垣。城内文化层厚2米。出土有陶鼎足、罐、釜、豆及筒瓦、饭瓦等。据文献记载为战国时魏长平城,汉置县。[25]
涝陂,在今西华县东、淮阳县西北。卷二二《渠水》云:“水(谷水)源上承涝陂,陂在陈城西北,南暨荦城,皆为陂矣。”[26]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迳习阳城北,又东迳赭邱南,邱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东迳长平城南,东注涝陂。
洧水南出,谓之溪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洧水又东迳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
五梁沟,在今河南西华县南。《水经·洧水注》:“洧水又南径长平县故城西。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寰宇记》卷10宛丘县:五梁沟“按《图经》云,西南十里。从西华县界洧水出,东流入谷水。古老传云,此沟有五桥渡,因名焉”[27]
赭邱城,按方位次序结合相关地形地貌特征及考古资料等综合考量,颇疑与西华县西柳城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西华县红花乡西柳城村东,系商、周、汉遗存,遗址为一方形高台,面积2.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4米。出土宵陶鬲、鼎、罐、壶、豆、盆、红陶釜等,分别饰粗细绳纹和附加堆纹,还采集到一块带“柳”字的大方砖。[28]
习阳城,熊会贞认为在西华县石羊集。[29]按此习阳城即今西华县后石羊城址,该城址位于西华县黄桥乡后石羊村,系汉代遗存,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0米,东西宽米,城内面积50万平方米,地表上夯筑城垣因淤积已不见,南、北垣址上各发现有城门遗迹;城内出土有大量陶罐、豆、瓮、壶、筒瓦,板瓦、砖块及五铢钱、铁剑等。[30].
(图片摘自网络)
[1]张步天著,水经注河川概论,线装书局,.06,第页
[2]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1,第54页
[3]张步天著,水经注河川概论,线装书局,.06,第页
[4]游晓鹏:“豫地密码·千年古县”系列之长葛(二)只设丁字路口的神秘老城,《大河报》,年08月08日
[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8]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
[9]贾庆申:汉魏许昌官景福殿基址考辨,《许昌学院学报》,年03期,第97页。
[1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11]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1,第54页
[1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15]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1,第54页
[16]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1,第54页
[17]《水经注疏》,第页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扶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扶沟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页
[19]张步天著,水经注河川概论,线装书局,.06,第
[20]《水经注疏》,第页。
[2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22]《水经注疏》,第页。
[2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2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26]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1,第54页
[2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29]《水经注疏》,第页。
[3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