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万里长,秋菊一缕香。家书一封寄,情意绵绵长。千重坎万重关,拦不住款款深情;千重水万重山,挡不住殷殷关怀;千重地万重天,消不掉彼此的惦念。
这是湘乡一位老教师乐本坚在前段时间重阳节写给妻子陈琪莹的,让我们一起品读这封家书,感受书信中的温暖情感。一封家书
琪莹吾妻: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细细算来,今天是我们俩相依相伴度过的第27个重阳节了。
87年前,你降生在湘乡县城关镇北正街聚成药店陈府。68年前,全县小学教师集中到县城搞民主鉴定。虽然我俩同在四区任教,但彼此素不相识。在培训班办的一次集体舞会上,眉清目秀、明眸皓齿,娇小漂亮、阳光灿烂的你一出现就俘虏了情窦初开的我,从此,鸿雁频传。那是一种非常纯朴、非常执着的爱。
时空越过了五个春夏秋冬,年1月27日,我们在湘乡一中喜结良缘。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一切都是革命化,办婚事也不例外。我俩结婚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新房就是我在一中原来的教学西二楼东侧一间普通的住房,里面的家具都是学校原来配备的。婚事前前后后都由一中工会代为操办,婚礼设在一中孔庙大成殿内举行,由曾冲老校长当主婚人,在校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简单仪式结束后,礼炮齐鸣,大家道一声“恭喜”,几斤糖粒子一撒,就把我俩送入了洞房。大家认为这是一中办得最隆重、最热烈、最简朴的一次婚事。一年后,我俩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五年后,女儿又问世了。但是,那个年代很艰苦,双双都忙于各自的工作,都是过着以校为“家”的日子,每逢周末,只能凑合起来搞一点“小自由”,简简单单过一个既苦又甜的星期天。这样,三十年如一日,我俩亲密无间,艰苦奋斗,没有任何怨言,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俩才在壶天巷教工宿舍分得了一套55平方米的居民宿舍,三代同堂,我俩心满意足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家庭生活。岁月流逝,63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年下学期,年仅16岁的你,初中只差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当时,一女校校长王礼中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班只有16个学生了,好像似一匣豆腐,一共16片,如果,你要辍学的话,一匣豆腐就缺了一片,多可惜了呀!还是克服困难,读完初中吧。”听完校长一席话,你感到既亲切又难过。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你毅然放弃学业辍学谋生,独自离家到数十里外的乡村小学任教,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从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释疑,一个个环节,你都虚心求教,从实践中学习,从斗争中成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通过数十年的艰苦磨练,已经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爱岗敬业的好教师。年秋,从农村小学调到湘师一附小(县重点小学,后改为东方红学校)任教(在该校前后执教14年),并经常主讲公开课,获得了同行教师好评。从教35年来,从乡村到城镇,前前后后教过十所学校,其中在农村任教的就有梅桥镇的梅花湾、船形山小学、横铺完小、泉塘镇的杨名完小、泉塘完小、下湾完小、东郊乡的南渠完小、横塘、长丰中学等9所。无论调到哪里,你总是面对现实,爱校如家,勇敢担当,不知疲倦地工作。记得年秋,你从小学调到离家40余里的横铺完小工作。那年冬是湘乡大冰冻的一年。你白天上完课后,还要冒着严寒,夜里在冰天雪地里步行下乡办民校,辛劳奔波,你双脚全冻烂了,用中药洗后又用棉纱包扎起来,像跛子似的一步步又踏入教室上课,一直坚持到底,从不叫苦。由于工作繁忙,我无暇顾家,在我们家里,你便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你只能在周末抽空回家对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对婆婆的晚年生活,你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令我十分感动。我俩的儿女,小时候都是跟随在你身边,含辛茹苦地把他俩扯大,一直到培养他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家立业,这令我感到无比欣慰。如今,我们夫妇都是桃李满天下了,这是我们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桃李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们成龙成凤,特别是你,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严师,曾有一位现在厅级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学生跟我回忆:“我一生只敬畏两个人,一个是父亲,另一个就是陈老师。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的严厉,只要陈老师往教室门口一站,乱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老师教学既严谨又有独创的教学方式,除了要求我们背诵语文课本上所有的文章,她还经常把自己收藏的名家名著借给我们看,同时,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将读到的精彩的文字记录下来,我的作文水平就是在那个时期提升上来的。”特别是那些当初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长大成人后对你更是感恩涕零,是你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学有所成,终成栋梁。在学生心目中,你是严师,更是慈母。你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怀备至,甚至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困难都了如指掌,哪个孩子家里有困难,你都会悄悄地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曾有学生告诉我:“我们陈老师太厉害了,她连学生的脚步声都能分辨得出。”可见,你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多少的心血。前些日子,我整理家里的东西,发现了一张40年前你手写的”东方红学校中27班座次表“,那上面54个已年过半百的学生,如果知道他们的老师还如此珍藏着对他们的爱,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回忆六十多年的共同生活,我应当深深地感谢你——我的老伴!有你这位老伴,才有我这个家,才有我之所爱,才有我之所为。最有幸的是我俩均已进入耄耋之年,仍还健在,儿女都很孝顺。如今,我每天健健身,与文朋诗友叙旧,与书画作伴,生活过得很充实,特别是看到你每天以饱满的热情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