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陇上文宗邢澍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130/6032495.html

出身陇坂,漂泊京畿,宦游江南,归隐故园。以身和合南北,以学泽被天下。两袖清风留衙署,一蓑烟雨任平生。

《陇上文宗》(杨清汀书题)

在金石学、文献学、方志学诸多领域,他是卓然有成的硕学鸿儒,享誉海内的朴学大师。

从武都的崇山峻岭中起飞,他翩若惊鸿,矫如游龙,却在官声日隆、文名鹘起之时激流勇退,托身山林。生前积稿盈箧,散失殆尽。百年之后,陇右人伦领袖已然籍籍无名。

他,就是陇上二澍之一,清代中叶学术文学大家——邢澍。

邢澍(年7月--年9月),字雨民,号佺山。

邢澍像

01

潜龙在渊

陇南市武都区

山梁高企,伸进武都老城西北角。昔日的木构殿堂荡然无存,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有过一座叫龙兴寺的庙宇。

据邢澍自述和专家考证,邢澍少年时一度在这里借宿以便专心读书。邢澍幼年失怙,家境贫寒。为筹措赴西安考试的盘缠,寡母四处求人,终有绅商出手相助,邢澍得以成行并中举。次年参加京城会试,恰逢当地计吏要“上计”,去京城汇报财税收支。计吏爱才,答应带邢澍进京,一路供给食宿。

路途迢迢,往返不易。落榜后的邢澍索性滞留京师,半工半读,等待三年后的乡试。但他未曾想到,自己会连考不中。

在京期间,邢澍与旗人和亮相识、相知,随后担任和家私塾教师。和亮家中藏书万卷,出入多鸿儒名士。旅居十载,邢澍识见非凡,术业精进。

乾隆五十五年(年),万寿恩科举行。在盘桓京城十年后,邢澍终于迎来了这场即将改变人生命运的考试。

经皇帝钦点,邢澍高中三甲,进士及第,由此开启了仕宦生涯。

邢澍这一年32岁,风华正茂。

02

锋芒初露

按照清代官制,初仕浙江永康的邢澍,在知县任满三年后,需入京考绩。政绩考核的结果,被记录在《永康县志·职官列传》中——佺山(邢澍号为佺山)“寻以考最”,也就是名列前茅。

寥寥几笔,其良吏形象已然彰显。

三年后,邢澍因政绩突出,调任会稽。据清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与邢会稽》一文记述,邢澍任职会稽期间,政绩斐然,深受民众爱戴,以致“民思慈保,士念名师”。

03

长兴风流

嘉庆元年,邢澍再接调令,同年仲冬,正式出宰长兴。

历史上的长兴,是一个物阜民丰、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然而,邢澍到任后却发现,长兴流民遍野、哀鸿梗道,弃婴现象尤为突出,以女婴、残婴为多。

长兴县文史学者蒋伯良:邢澍之兴建留婴堂等德政善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朴素的民本思想,贯穿于邢澍的执政生涯。

出生贫寒、求学不易的早年经历,使得邢澍深知学子读书之苦。为劝学兴学,教化民风,邢澍扩建育婴堂(后改称同善堂),同时开设医局和药局,便利百姓寻医问药,官府防瘟抗疫。

北宋著名清官胡则,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著称于时,身后更是被浙东一带的民众奉为胡公大帝,化身神祇。

邢澍为官,常以胡公自勉。在简政轻刑,抑强扶弱之外,忧百姓之忧,解民生之难。

太湖沿岸素为鱼米之乡,长兴北接太湖,人杰地灵。但嘉庆以降河防涣散,官堤失修,以致百姓饱受水患。精于舆地之学的邢澍,筑坝导流,治水有方。他还带头捐俸,先后重建了两座桥梁。当地父老乡亲将桥命名为“平政桥”与“丰乐桥”。

邢澍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公益事业。他力排众议,组建了一支消防队,并亲自招募、训练精壮,充为火兵。这种超前的意识作为,一时传为美谈。

有趣的是,邢澍在倡建文庙、乡贤祠、名宦祠后,将官学中的敬一堂改名为敬余堂。

乡贤祠

长兴县文史学者蒋伯良:敬一、敬余的含义和区别,表明邢澍儒学思想的发展。

正如柴季高《同善堂碑记》所言,邢澍一贯“俯察民情,劳心抚字,清奉之外不名一钱……凡有裨于民生者,大小就理”。

多年苦心经略,长兴“政通人和,百废俱举”。

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担任长兴县令时,县丞是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吴承恩。两人留下了文章墨迹,也留下了传世佳话。但是令邢澍研究者遗憾的是,邢澍晚于归有光两百多年,主政长兴却无实物传世。

或许是上天有灵,天人感应。摄制组抵达长兴时听说不久前,刚刚发现一件与邢澍有关的文物——

长兴博物馆展示邢澍款识的残碑。

长兴博物馆馆长应征:介绍发现经过;经鉴定,应是邢澍营建谢安墓时所立碑记。

04

仕读风骨

乾嘉时期,学人乐于访古探幽,寻章摘句。这种学术生态,使得以考据为基础的“小学”空前发展,最终形成了乾嘉学派。

乾嘉之学的时代局限不言自喻。然而,这一学派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的特点,也为后世学术发展提供了借鉴,因而有“朴学”之称。这门学问的精髓在于治学态度和方法,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邢澍崇奉仕学同贯,官读并举。为政之余,常延揽时贤,雅集酬唱,结识了一大批闳通淹博的文人学士,如钱大昕、钱大昭兄弟,以及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阮元,还有义兼师友的张廷济、凉州才俊张澍。聚少离多则书信往还,谭文论道。

太湖之滨,诗酒风流;西苕溪里,虎啸一时,从而形成了以邢澍为中心的长兴文化现象。

代表邢澍舆地学成就的《桓水考》一文,乃是邢澍由长兴省墓归籍时所作。

江波淼淼,城山如画。再回阶州的邢澍,酬亲访旧之余,开门看山闭门读,甚或玩起了儿时下塘捉鱼、上树掏鸟的游戏。

但邢澍并非忘情于故乡胜景,出游皆沿江而行。他是刻意前往勘验白龙江源流水系,写出一篇酝酿已久的论文——

“求之目验而信,证之经文而合”

《桓水考》以严密的论断和可靠的证据,首次断定古桓水即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一己之力,解开了自汉代以来关于《尚书·禹贡》中桓的迷误,打开了地学的这把千年锈锁。

清代著名经学家、藏书家孙星衍称赞邢澍“西倾目验地图真”。所指当不仅是《桓水考》一文。

嘉庆七年,一场宏大的修志工作,在长兴正式展开。钱氏兄弟受邢澍盛情邀约,前往长兴县署编纂县志。钱大昕是文史兼擅的一时之选,名满天下。其胞弟钱大昭才思敏捷,自成一家。

《长兴县志》由钱氏兄弟亲定体例,邢澍总纂。因体类精严,匠心独运,历来被推为善本。

修志之余,邢澍与孙星衍合作编纂《寰宇访碑录》,将前人记述匡补删刊,披阅二十余载方才成书。它自身也成为古典金石碑刻学的一座里程碑。

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寰宇访碑录》的文献价值;惟因邢澍身在江浙,故收录陇南碑刻不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邢澍对舆地、碑版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武阶备志序》中说:“舆地之学,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他的这一观点,被清末民初的王国维等人大加发挥,促成了舆地学、金石学向地理学、考古学的转变。

舆地之学,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武阶备志-序》

长兴任期内,邢澍曾指导来自家乡的亲戚吴鹏翱纂修《武阶备志》。一纸简短的序文,成为清代论学名篇。字里行间,更是流露出对阶州的眷念之情。

05

才兼八斗

融汇百家的邢澍,还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目录学家、文献学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编纂《全秦艺文录》、《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等方面。

西北师大古籍所研究院漆子扬:考证《全秦艺文录》、《关右经籍考》系同书异名;邢澍涉猎广泛,成就非凡。

邢澍自述有藏书三万卷。他的藏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珍本善本不少。其中关陇文献、地方史志、乡贤要籍、金石、天文、舆地著作尤为丰富,凸显出藏家的趣向与品位。

钱大昕曾诗赞邢澍:“才兼八斗方成富,业可千秋不自尊。”与邢澍为同榜进士的大学者洪亮吉有诗云:“吟诗不已复著述,万卷总为秦风储。”

后世学人在研究邢澍著述的同时,惊叹于作者的书画艺术成就。行书流利而不失庄重,是典型的馆阁体;楷书波折钢筋,笔锋锐利;隶篆作品也堪称经典,古朴大气,具有金石之风。

而今,邢澍的《松林读书图》《桓上草堂图》等画作已经散佚,但友人们的题画诗却沾带着时间的尘埃传到今天。从这些文字的映照与折射中,我们依稀看到陇右前贤本色天然、吟赏烟霞的优雅生活——还有他于笔墨丹青中浸润的轻灵与纯朴,于艰辛困厄处生发的弘毅与洒脱。

乾嘉学派视辞赋为“余事”,但邢澍才情超拔,诗艺精熟。上京述职南返途中吟咏,结集刊刻后风行一时,脍炙人口。

《南旋诗草》

06

西风残照

亦官亦学、自得其乐的邢澍,留任长兴达十年之久。这,未免消磨了他立德立功、兼济天下的雄心。虽然终获升迁,先后出任饶州知府、南安知府,但邢澍已萌生退意。

在出任知府的第二年,邢澍便托病致仕。在秀水(今嘉兴)休养数年后,举家西迁,踏上了还乡之路。

武都,竹集巷——邢澍故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山城风烟依旧,故居却修葺一新。邢澍闭门谢客,惟以著书自娱。梅兰竹菊四友中,他对竹子情有独钟,命人遍植于庭前屋后。这条进深不过百步的闾巷,由此得名竹集巷(刘可通同期访谈)。

地方文献中未见记载邢澍荣归后的活动,他被乡里传颂的事功,唯有倡捐兴教,将儿时寄读的龙兴寺改建为官学。后来这里建成了当地第一所国民中学。武都中学的校舍校园几经播迁,然而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记得,小时候在龙兴寺脚下“家佛殿”玩耍,见过邢澍题写的一方石碑。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学生、邢澍研究专家漆子扬前去寻访时,石碑已不知去向。摄制组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了碑的下落——

导演张晨前往竹集巷寻访,于邢澍后人家中,见到邢澍所撰《罗氏家庙碑》。

邢澍将大量手稿带回武都,晚年依然笔耕不辍。而这些积存的文稿,在他生前未及付梓刊印。后来,在民国年间的战乱中,邢澍半生心血的结晶,消弭于水火之灾。以致后人对邢澍的学术造诣和贡献,知之甚少,也很难做出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陇南文史学者孙林利:武都政协文史委和武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近年在邢澍研究方面的成果;邢澍研究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从政,还是为学,邢澍在历史上都贡献卓著,堪称楷模。

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邢澍和武威张澍,代表甘肃古代学术最高成就。

年9月8日,清宣宗道光三年八月初八,邢澍病逝于阶州,享年65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年8月20日,武都区政协在两水镇举行了邢澍祠匾额楹联张挂仪式

政协陇南市武都区委员会

年7月

导演:张晨

撰稿:张晨杨刚

执行导演:王豪琦

摄像+后期制作:杨刚胡学明

END

主编

张晨

编辑

李文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ms/11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