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山李存孝墓说起——
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处,与蒙山、龙山、晋祠、天龙山等一并构成太原西山风景名胜区。从市内出发,上晋祠路,过乱石滩,便进入素有西山九峪之首的风峪沟内。据风峪沟店头村出土的明嘉靖碑记载,风峪沟在唐代称为灵邱峪,唐以后始易今名。风峪沟是古代晋阳城通往陕甘宁的一条重要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离太山不远的店头村内直至现在还遗存有许多古代军事堡垒、暗道。走进那一座座废弃的古堡,穿越那一条条暗藏杀机的九曲连环,你似乎仍能听到那从千年前传来的隆隆战鼓声——
█店头古堡
或许是为了平抑太重的杀伐气,或许是“自古名山多僧占”,风峪沟内的龙山、太山,以及与其相连的蒙山,皆为佛道圣地。比四川乐山大佛早多年的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宝二年,也即公元年,大佛所在寺院原来叫大庄严寺,北齐时改为开化寺,隋文帝时又建起了庇护大佛的大佛阁,并将寺院改名为净明寺,李渊留守晋阳时复名开化寺。唐高宗时期,唐皇李治以及此后风云一时的女皇武则天均到蒙山朝拜大佛,“礼敬瞻仰,嗟叹稀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这还不算,李治和武则天回到长安后仍念念不忘大佛,安排宫人专门制作了两件袈裟,然后派专使飞马送往晋阳,一件赐披给蒙山大佛,一件赐披给龙山童子寺的大佛。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成一时之盛。晚唐乾宁二年本文的主人公李存孝的义父晋王李克用又大修大佛阁,“计口随钱,不可胜记。”龙山距离太山不远,龙山上保留有我国著名的道教石窟,该窟开凿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宋元之际,由元代全真道披云真人宋德芳主持营造,气势极为恢弘。目前共留有八窟: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等。窟内有40余尊雕像,风格朴实,手法凝练,为道教艺术雕刻珍品。在龙山的北峰上就有童子寺,当然童子寺最著名的则是武则天朝拜过的童子寺大佛了,大佛依山开凿,高达余尺,蔚为壮观。
█蒙山大佛
与龙山相邻的就是太山。进风峪沟,过龙山,便可看到巍峨高大的龙泉寺牌楼了。据太原地方志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初为道教的昊天观,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内至今仍保存有唐景元二年建起的石经幢一幢以及一块无字唐碑。昊天是汉民族文化崇拜中的昊天上帝,也叫天帝、上帝、老天、玉皇大帝等,唐以前都叫昊天,唐以后,特别是宋以后叫做玉皇大帝了,是至高无上的神,受到历代皇帝和朝廷的正典祭祀。李治和武则天专门赶赴晋阳朝拜蒙山、龙山大佛,不知道二人是否上过一步之遥的太山?祭祀过山上的昊天上帝?武则天来没来过太山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倒是武则天时期的一件重要出土文物震惊了整个佛教文化界。年5月8日,说来也巧,这一天也正是佛教文殊菩萨的圣诞日,埋藏于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的一重要石函惊现于世!石函内是木椁碎片,木椁碎片后是雕刻精美的鎏金铜椁,铜椁内是同样精美的银椁,银椁打开后是更加精美绝伦的金椁——由于文物保护的原因,金椁至今没有打开,但通过现代化的透视手段,已经发现了金椁内的舍利子。据国内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石函为盛唐文物,佛塔地宫当建于唐武周至唐睿宗时期,而石函上所雕刻的供养人名字则切好是唐武则天时期的戍边大臣。太山也因此殊胜而名播海内外——
█龙泉寺石函出土
由此发现可知,最迟至唐武周及唐睿宗时期太山上便建有佛塔。佛塔周围有没有其他的佛教建筑就不得而知了。太山除过唐代石函外,还有一位唐代名将也与太山结下不解之缘。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太山“守护神”的——大唐名将李存孝。李存孝墓就位于太山脚下的龙泉寺山门旁边,土石筑就,墓堆前立有一通石碑,碑上镌刻着“大唐将军李存孝之墓”九个大字。据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编就的《新五代史.义儿传》记载:“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给事帐中,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在其后的记述中欧阳修更是不吝笔墨,对李存孝大加赞美:“存孝猿臂善射,身披重铠,囊弓坐矟,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旧五代史》也记载说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败绩。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囊弓坐矟,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
█太原西山风峪沟后唐李存孝将军之墓
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武艺高强、意气风发的年轻将领:高大的骏马之上端坐着威风凛凛的李存孝,目光如炬,英气逼人,身背强弓,手持长槊,脚蹬旁悬挂的是短兵相接时使用的独门兵器铁楇。战鼓响起来,李存孝像一只猛虎飞马而出,长槊翻飞,敌兵身首异处;万人丛中,如入无人之境——身下的战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李存孝血战犹酣,飞身跃上身边的另一匹骏马,带领他的虎狼之军狠扫敌军如卷席——
█香港电影《十三太保》中的李存孝,姜大卫饰演
在民间谚语中有一句“王不过霸,将不过李”的说法,指的是作为王的好汉中武艺没有一个能够超越西楚霸王项羽的,作为将的英雄中武艺没有一个能够超越十三太保李存孝的。在罗贯中撰述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更是被塑造成唐末五代时期的天下第一好汉。虽然这些描述有些夸张,但也能看出李存孝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
█香港电影《十三太保》海报,年出品,张澈导演
按史料记载,李存孝为“代州飞狐人”。历史上称飞狐的地方是现在的河北省涞源县,以飞狐关而成险要,县以关名,但当地史料中却很少有关于李存孝的记载。倒是与涞源相邻的灵丘县,地方志上多有撰述。历史上灵丘境内曾经修过一条从大同直达河北的官道,灵丘这一段就被称作飞狐道,只是不知道此“飞狐”是不是就是彼“飞狐”?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灵丘曾多次作为代州的辖地而存在,著名的雁门关十八隘防线上就有灵丘的平型隘口,即现在的平型关。因此从代州的管辖范围来讲,灵丘更有可能是“代州飞狐人”的飞狐。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历史上的涞源曾与灵丘合并过。据涞源建制沿革记载,魏晋时期,涞源曾被并入过灵丘县,两县本来就是一个县。因此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确定,李存孝大致应出生在现在的灵丘涞源一带。
为了查访有关李存孝的资料,笔者曾亲赴灵丘一看究竟。据康熙版《灵邱县志》记载:“后唐李存孝,邑人,本名安景思。”在灵丘县城的魁见村内立有明清时期的一通石碑,碑上镌刻着“沁州王护国勇南公太保大将军李存孝故里”。与魁见村相距不远的庄头村内建有一座存孝府庙,庙内端坐的正是英姿勃发的李存孝——据说县城内还曾建过两座“勇南候李将军府”。而在当地建的乡贤祠里恭敬的仍然是他们得以骄傲的李存孝。当然这里还遗存有许多与李存孝有关的传说、地名——我是在隆冬季节去的灵丘,寒风凛冽,在朋友们的陪同下,细细体会着一千多年前那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的点点滴滴,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新、旧《五代史》,以及《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上都记载了李存孝去世的年份为公元年,对李存孝的出生年月均没有记载。灵丘当地的史料上有李存孝的两个出生年份,一个是公元年,一个是公元年。如果是年出生,李存孝则为36岁,如果是年出生,李存孝则为27岁,这两个年份记录的都是李存孝在青壮年时期便已离世。但两个日期也多有疑问,如果是年出生,则李存孝仅比他的义父李克用小两岁,李克用史书记载出生于公元年;如果是年出生,则李存孝随李克用出征黄巢时仅有14岁,两个年龄均有可疑之处,期盼能有新的研究资料面世。
李存孝死后葬于何地也有多种记载,除过太山脚下的李存孝墓外,代县和灵丘均有过李存孝墓。据《代县县志》记载,李存孝墓位于代县城西的七里铺村。这里曾是后唐李克用家的皇族墓群,先后埋有后唐太祖李克用、李克用的父亲后唐献祖李国昌、李克用的兄弟代州刺史李克让、李克用的义子振武节度使李存进等,墓葬群的前面曾建有规模庞大的柏林寺,此寺为李克用的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建。“晋陵古柏”也一直是古代州的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吴重光写过一首“晋陵古柏”诗:“国仇未报身先殂,赫赫英风在晋陵。生气只今蟠老树,金戈铁马逐云腾。”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李克用墓中出土了李克用墓志铭,证明此墓确为李克用墓。距离李克用墓不远处便是李存孝墓,墓前曾立有明朝时期的石碑一通,可惜石碑与墓葬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据见过此墓的当地文物部门人士介绍,该墓比李克用墓小,石砌墓穴,他们见到时,墓内已被毁坏一空,无法确认此墓是否就是李存孝死后所葬之处。灵丘也有一处李存孝墓地,据当地研究李存孝的学者讲,该墓在灵丘东南的门头峪,为衣冠冢,目前已毁。现在保存较完整的就只剩下太山脚下的李存孝墓了。不管此墓是实墓,还是衣冠冢,一代英雄终究有一个归宿了。太山所处的风峪沟唐朝时就叫灵邱峪,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李存孝还是躺在了故乡的怀抱里了——这里没有了刀光剑影,没有了多端诡计,有的只是风在轻轻地述说着那些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
一代英雄的少年传奇
多种资料显示,李存孝与他的义父李克用一样都是西突厥沙陀族人。只不过李克用一直是沙陀族的贵族,而李存孝很有可能是沙陀族里的平民。
李存孝出生的灵丘涞源一带,自古即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碰撞、交融之地,各民族杂居相处也多有时日。从沙陀族内迁历史看,这一带出现沙陀部落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沙陀族本是西突厥别部落处月部的一个分支,姓朱邪,世居陇西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大沙丘,故自号沙陀族。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李氏之先,盖出于西突厥,本号朱邪,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以朱邪为姓。”司马光也说:“沙陀姓朱邪,世居沙陀碛,因以为名。”唐太宗贞观年间,沙陀族归唐,唐置沙陀都督府,任沙陀部首领朱邪拔野古为都督。朱邪拔野古奉命率部随唐朝大将军薛仁贵西征铁勒,因军功被封为张掖郡公。后来,到朱邪尽忠担任沙陀族都督的时候,吐蕃进攻沙陀,尽忠率部投降。元和三年,即公元年,朱邪尽忠率部三万余人东投唐朝,吐蕃知道后,派精锐骑兵追赶,在石门关,双方进行了殊死战斗。朱邪尽忠战死,部众伤亡惨重。朱邪尽忠的儿子朱邪执宜负了伤,他率领余众二万余人,突出重围,到了唐朝河西节度使的辖地——灵州。唐河西节度使范希朝派人抚恤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盐州居住。
第二年,唐元和四年,即公元年,朱邪执宜奉命到京城长安朝见皇帝,宪宗皇帝对他们进行了褒奖,封他为金吾卫将军,赐给大量金钱物资。这时正好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于是朝廷令沙陀部举族随范希朝东迁到河东即今天的山西省,范希朝在沙陀部中挑选了一千二百余骑留在太原,作为他的警卫部队,其余的住到了今天的朔州应县一带。刚住下没几年,就发生了镇州即今天的河北正定县王承宗的叛乱,朝廷命令朱邪执宜率部随大将军李光颜讨伐王承宗。李光颜所率军队在木刀沟中了王承宗的埋伏,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幸而朱邪执宜率沙陀骑兵赶到。沙陀军冲进包围圈里,左冲右突,横砍竖杀,如入无人之境,大败镇州兵。因这次战功,朱邪执宜被封为蔚州刺史。唐开成初年,即公元年,朱邪执宜病死。其子朱邪赤心即父位作了部落首领。从公元年到公元年,朱邪赤心协助唐朝廷进行大小战事二百余场,立功无数。沙陀部也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精锐骑兵已由原来的千余骑发展到万余骑,西到朔州,东到蔚州,南至代州,北抵云州,都成了沙陀族的势力范围。而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也因军功被唐王朝赐姓名为李国昌。
█戏曲《飞虎山》中的李克用形象,陈俊杰饰演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灵丘涞源一带正好在沙陀族控制的范围内,因此作为沙陀族的李存孝出生在这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军。从沙陀族内迁的发展历史看,他们几乎就是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的。由于这种严酷的生活、生存环境,沙陀族的男性成员几乎在少年时就经受了残酷的战争洗礼,骑马射箭、征战四方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战争中学会生存,也在战争中将他们一个个磨砺成骑术精湛、武艺高强、英勇彪悍的沙场英豪。李存孝作为沙陀族人,自幼即在这种尚武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在战争中取胜乃至生存的本领,加之先天具有的孔武有力,因此很容易在唐末的乱世中一鸣惊人。
或许是地位的原因,新旧《唐书》、《五代史》等各种正史对李存孝的出生乃至少年时期的经历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明清时期修订的《保定府志》《灵丘县志》等地方志记录的也是有关李存孝出生及少年时期的几个传说。
对于李存孝出生的传说,各地流传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李存孝的母亲夜梦石人而有孕在身,其后生下力大无穷的李存孝。
传说有一位美丽的沙陀族少女,和伙伴们外出时遇到一尊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石人,情窦初开的少女看着石人想入非非——她多想未来的夫君就能如石人这般高大英武啊!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少女在夜晚即梦到那个石人化作英俊的小生与她洞房花烛——
游牧民族的女性由于生活环境所致,大都显得热情、奔放、自由,特别是在婚姻观上并没有汉族妇女那么多的规矩和说道。笔者因写作电视连续剧《忽必烈》对蒙古族民俗多有涉猎,其中有一个习俗就是女子抢亲,只要女孩子看对了,女孩子家族的人不仅不会反对而且还会帮助她实现梦想,正常渠道嫁不过去那就抢,把这个男人抢回来成婚!杨家将的传说里就有《穆桂英抢亲》这一出,说的就是北方民族这个习俗。因此李存孝出生的这个传说很可能是其母与所慕男子结合的另外一种反映。还有一种可能也许是后人的一种杜撰,显示李存孝出生的非同凡响。
李存孝少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传说就是“存孝打虎”了。这个传说很可能在李存孝在世或者过世不久即广为流传。邢台过去叫巨鹿、襄国、邢州等,是李存孝生命中的“滑铁卢”。当地有一座山峰,李存孝曾在此登山瞭敌,现在这座山当地人把它叫做“存孝垴”。李存孝曾为邢州留守、邢州节度使,为军政最高长官,当地人把他亲切地称作“打虎将军”、“打虎太保”等。元代戏剧大家关汉卿曾以李存孝的经历写过一个叫《邓夫人苦痛哭存孝》的悲剧,开首即是存孝打虎。另一位元代戏剧家写的戏剧直接就是《雁门关存孝打虎》,直至现在这一剧目仍然是川剧中保留的传统剧目之一。晋北一代在过年、结婚等喜庆节日时有贴窗花的习俗,窗花内容多为梅兰竹菊、福禄寿喜、四大美女、才子佳人等,也有杨家将出征、穆桂英挂帅等当地历史传奇,在这里当然就包括了让大家喜闻乐见的“存孝打虎”了。我见过多种图样的“存孝打虎”,刀笔简洁,线条抽像,充满了汉画像砖般的稚拙之美。
关于存孝打虎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一个是说,有一天,存孝和父亲一起外出牧羊。羊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和财产,他们在迁移、征战时所带的军粮主要就是羊,因此牧羊也是他们和平时期的一项主要劳作。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当时的情景:成百上千只羊云一般飘向天际,骑在马上的少年李存孝向我们飞驰而来——就在这时山坡后突然窜出一只庞然大物——老虎,羊们惊恐四射,李存孝的父亲愤怒地呐喊着、驱赶着老虎。没有得到食物的老虎恼羞成怒,转身扑倒李存孝的父亲。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存孝飞马赶到,为救父亲李存孝与饿虎展开惊天动地的大搏斗,凭着一股不要命的狠劲和杀劲,李存孝奇迹般地打死了这只“兽中之王”!
另一个版本的内容是,李克用正在雁门关一代外出打猎,不想一只猛虎被赶入围猎场,李克用一箭射去,猛虎负箭而逃,众将士策马追去。猛虎一路狂奔,又急又饿,翻过一道山梁,看见了山坡上漫山遍野的羊群。虎入羊群,羊群惊散。猛虎扑食,几只羊已被咬死。羊群的骚乱惊动了远处石头上酣睡的李存孝。李存孝翻身而坐,看见了那只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老虎也发现了身边的威胁,怒吼一声扑向李存孝。李存孝奋起迎击,闪转腾挪间,李存孝骑在了猛虎背上,然后揪住皮毛抡拳猛砸,一顿铁拳猛虎竟被李存孝打死!这一幕恰被追到山头上的李克用看个真切,身经百战的李克用被李存孝的英雄行为所震撼,立刻将这一打虎少年招入帐中,并收为义子,赐姓名为李存孝。
以李存孝的出身及所处的环境,发生打虎的事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已很难从千年前的风景中一探究竟了。不管史家信与不信,民间的崇拜却千年不变。一代代演义,一代代相传,尽管有许多的添油加醋,尽管有许多的不可思议,但“存孝打虎”和几百年后发生的“武松打虎”一样还是从古流传到今,让后人从那精彩的讲述中领略到一个沙陀少年的英雄风貌。
“叮-咯-啷-当-锵——”
开场的锣鼓已响,打虎的少年翩然上场,一出气荡山河的人生大戏就此拉开——
威风八面的十三太保
李存孝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特别是末期的黄巢起义成了唐王朝最终分崩离析的催化剂。皇权失威,群雄并起,战乱频仍——“乱世出英雄”,在历史的这个大舞台上,各路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台”。
黄巢起义是唐王朝的灾难,而对于李存孝的义父李克用以及李存孝却绝对是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机遇。按照新旧《唐书》、《五代史》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李存孝“登台”的时间大概就在公元年前后,跟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南下勤王平定黄巢叛乱,同时也在这次平叛中一战成名,成为那个时期最耀眼的一颗将星。
█美术爱好者绘制的李克用头像
李存孝的义父李克用本来在黄巢起义前正走向了人生的低谷。当时李克用仅为云州牙将,因云州防御史段文楚克扣军粮引起哗变,李克用乘机夺取军权并被部下拥戴为云州防御留后。唐王朝对李克用这种犯上作乱的的行为非常不满,没有同意李克用为云州防御史,而是调派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回到云州,云州即现在的大同。李克用父子非常不满,撕毁诏书起兵反唐。唐朝廷立刻发动河东、幽州、昭义诸镇及吐谷浑首领郝连铎带领的吐谷浑军围剿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父子兵败,被迫逃到北面的鞑靼部落。这次失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仅未能守住代北之地,而且连沙陀族苦心经营的其他地盘也丧失殆尽。或该是李克用东山再起。就在李克用父子逃到鞑靼半年后黄巢大军攻破了唐都长安,唐朝庭危在旦夕。这时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在雁门一代招募了3万余骑兵,并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赦免李克用父子之罪,让李克用戴罪立功。唐中和二年,即公元年,唐僖宗赦免李克用父子之罪,并先后任命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神策天宁军镇遏、忻代观察使。李克用带领叔父招募的3万余骑兵奉命赴长安勤王。
█戏曲《飞虎山》中的李克用
李克用非常善于收罗人才,就在这次南下前后,李克用一方面召回了旧部,同时网罗了一大批能征惯战之将,这些战将不少被李克用收为义子。据史书记载,李克用的义子有一百多人,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了。旧《五代史》中列传的有: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恩、李嗣源、李存信、李存孝、李存进、李存璋、李存贤、李存审、李建及、李存实、李存颢等。李存孝为第十三太保,也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李克用收入帐下的。
█香港电视连续剧《十三太保》海报
李嗣昭:本姓韩,名进通,字益光,汾州太谷人。为李克用义子。李嗣昭精悍有胆略,沉毅不群,先后担任司徒、太保、侍中、中书令等职,后唐庄宗即位后晋封太师、陇西郡王,后在征讨张文礼时中箭身亡。
李嗣本:本姓张,雁门人,其父为铜冶镇将。李嗣本少为李克用帐中纪纲,渐立战功,得补军校。公元年从征卢龙李匡俦时为前锋,以功任义儿军使,赐姓名。之后历任蕃汉副使都校、云中防御使、云朔应蔚等州都知兵马使、振武节度使等职。
李嗣恩:本姓骆,吐谷浑人,15岁时服侍李克用。及李克用出镇太原,补铁林军小校,渐转突镇指挥使,赐姓名。天佑四年加检校司空,充左厢马军都将。李存勖即位后为内衙马步都将、辽州刺史、天雄军都指挥使、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等职。
李存信:本姓张,名污落。回纥人,其父君政,唐宣宗大中初年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史称:李存信通黠,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他初为李国昌亲信,后随李克用剿灭黄巢起义,始补军职,赐姓名,累官至蕃汉马步都校,公元年卒于晋阳。
李存进:振武人,本姓孙,名重进,世代在单于都护府供职。先随李国昌,后为李克用部下。李克用镇守太原后,为牙将。公元年赐姓名。公元年为永安军使、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公元年授石州刺史。李存勖即位后为西南面行营招讨使、慈沁二州刺史、振武节度使等职。
李存贤:本姓王,名贤,许州人,少遇乱,入黄巢军。李克用打败黄巢后王贤归降。景福中赐姓名,为副兵马使。公元年从周德威赴援上党。历任蔚州刺史、沁州刺史、武州刺史、山北团练使、幽州卢龙节度使等职。
李存审:本姓符,名存。公元年李罕之所献骁勇者百人之一,他随从李克用讨郝连铎,征李匡俦,又从李嗣昭讨李瑭于汾州,降丁会于上党,从周德威破梁军于夹城,以功升左右厢步军都指挥使、蕃汉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李存勖继位后充蕃汉副总管。
李建及:本姓王,许州人,后以功署牙职,典义儿军,及赐姓名。李存勖即位后改匡卫军都校,后历任天雄军教练使、辽州刺史等职。此外还有李存实、李存颢等。
█李克用征战图,陈列于代县文庙
当时长安四周已汇聚天下勤王之军,对黄巢形成包围之势:王铎亲率两川、兴元军屯守灵感寺;唐弘夫率泾原兵屯守京西;王处存的易定兵和王重荣的河中兵屯守渭北;杨福光率领的忠武军屯守武功。史称:“官军四集,黄巢势日蹙,号令所行不出同、华。”各地勤王军虽然云集长安周围,但由于都想保存实力,所以都在观望不肯用兵,特别是中和元年八月昭义节度使高浔被黄巢击败后,诸军皆畏贼,莫敢进。以致东面招讨使王重荣说:“臣贼则负国,拒战则兵微,今日成败,未可知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克用率领的3万精锐扑向了长安的黄巢。李克用的3万精锐皆穿黑衣,所以人称“鸦儿军”。“鸦儿军”兵雄将悍所向披靡,先后大败黄巢手下大将黄揆、尚让等,黄巢被迫退出长安。
█李克用征战图,陈列于代县文庙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忍不住夸奖道:“克用时年二十八,于诸将最少,而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此后李克用率部连克连捷,黄巢兵败自杀。李克用也因军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并进爵陇西郡公,后被封晋王。
在这次讨伐黄巢的战役中,李存孝可谓大放异彩。正史中记述较为简单,“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攻葛从周,败张浚、韩建,数有奇功。”前面已有描述,李存孝作战时骑两匹马,身背强弓,手持长槊,腰悬铁楇,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旧《五代史》形容他有三国时期甘宁、张辽之威,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后世流传最广、也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李存孝率领十八骑独闯龙潭、大闹长安的传奇故事。
李存孝大闹长安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李克用打发李存孝几个,秘密潜入长安,然后在长安城内四处杀掠,惊扰黄巢。《李克用评传中》记述:“李克用引兵败尚让于零口,即现在的临潼县东北,随后进军渭桥,每夜令薛志勤、康君立等潜入长安,‘燔积聚,斩掳而还,灾中大惊’。”另一种情况则是李存孝在混战中随乱军打入长安。李存孝当时为李克用“鸦儿军”中的猛将,随李克用攻打长安。“攻葛从周,败张浚、韩建,数有奇功。”黄巢派手下大将葛从周领兵拒敌。葛从周也是晚唐时期的一员猛将,唐末濮州鄄城人,即今天的山东菏泽人,字通美,少从黄巢,黄巢兵败后归朱温,先后为衮州留后、泰宁军节度使、后梁左金吾卫上将军,后病逝。两军对垒,李存孝连续打败葛从周手下几员大将,并率大军掩杀过去。葛从周所部不能抵挡,一路溃败。李存孝猛打猛冲,混战中随乱军攻入长安。当时的长安为唐王朝的帝都,黄巢占领长安后又做了黄巢“大齐”的国都,是黄巢的大本营。李存孝杀进长安后才发现身边只有少数几员亲随,他们的大部队根本没有打进来。李存孝几个没有慌乱,四处冲杀,又多处点火,并趁着黄巢大军没有发现真相前趁乱杀了出去——
两种说法都有可能。不管哪种情况,李存孝独闯龙潭杀进长安城都是一个令后人惊叹不已的英雄传奇。后世根据这个传奇进行过许多文艺创作,最著名的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影视剧《十三太保》。文艺中的李存孝活脱脱一个武功盖世的英俊小生,长相俊美、机智灵活、武艺超强,是后世青年崇拜的不二选择。笔者曾在灵丘县庄头村存孝府庙内看到过李存孝的塑像,年轻的李存孝手中拿着一卷书,目光凝视着一千年前的那场绝代风华——存孝府庙的对面就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小戏台,尽管小戏台历经百年沧桑老态,但每年的正月二月村子里都要唱“间月戏”。我没有参加过他们的“间月戏”,也不知道他们娱神安神的剧目是什么,但我相信这个戏台上一定唱过由李存孝故事改编的各种传奇,村人们也会在那一句句高亢苍凉的唱词中感受到千年前李存孝的英雄气!
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
经过黄巢之乱后,大唐王朝基本上处于摇摇欲坠之势,各地豪强乘机雄据一方,天下真正进入群雄逐鹿的乱世时期。经过多年征战,中原地带逐渐形成两大豪强,一个是“连城且拥晋山河”的李克用,一个是“奈此朱梁跋扈何”的朱温。李克用为晋王,以山西为根据地,四处杀伐,势力达到山西、河北、山东、内蒙等北方地区,朱温为梁王,以河南为根据地,逐步控制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区,“晋梁争霸”成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主要故事主轴。
朱温生于公元年,是五代后梁王朝的建立者,今安徽砀山人。朱温兄弟三人,长兄朱全昱,次兄朱存。父朱诚死后,家贫,不能为生,与其母佣食萧县人刘崇家。唐乾符四年,即公元年,朱温参加黄巢起义。第二年,随黄巢军转入两浙地区,后又随军北伐,连战连捷,最终攻入唐都城长安。朱温因军功被黄巢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成为黄巢军中的一员大将。后看到黄巢势微转投唐朝,被唐僖宗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因为追剿黄巢有功,朱温又被唐王朝加封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沛郡侯,后又进封吴兴郡王、梁王,地位显赫。开平元年,即公元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大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即公元年,朱温被第三子朱友珪杀死,享年61岁,庙号太祖,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
█香港电影《十三太保》中的李克用(前排右)与朱温(前排左)
朱温与李克用真正交恶发生在一个叫上源驿的地方。当时黄巢虽然被赶出长安,但困兽犹斗,余威尚在。黄巢率败军退到朱温所控制的河南地界后,派大将孟楷攻打蔡州,蔡州守将秦宗汉出城投降。随后孟楷又挥军陈州,陈州守将全力出击,孟楷战死。孟楷为黄巢最为欣赏的大将,孟楷战死后,黄巢势要为孟楷报仇,集中所有兵力猛攻陈州。陈州危在旦夕。朱温请求李克用发兵救援。李克用亲率五万精锐南下驰援。唐中和四年,即公元年,李克用先后在河南太康、西华大败黄巢手下大将尚让、黄邺,黄巢被迫退军,陈州之围始解。黄巢退到故阳里后,天降大雨,又听闻李克用大军即至,即率精锐骑兵袭击朱温的根据地汴州。朱温的大军都在外与黄巢交战,汴州城内守军很少,朱温再次向李克用告急,请求李克用即刻驰援。李克用率大军出击,在汴河边上的王满渡,趁黄巢大军半渡之际,大败黄巢,并一直将黄巢追至山东境内的冤句,后因粮尽返回河南。
这个时候的李克用和黄巢还是非常友好的,也能同心协力共赴国难。河南危急,李克用两次出兵,救朱温与水火之中。是李克用兵势太盛引起朱温的猜忌?还是朱温要在李克用羽翼未丰之际而剪灭将来的争霸对手?反正朱温已经拔响了算计李克用的小算盘。李克用得胜返回,朱温再怎么也得一尽地主之谊啊,于是朱温在当时繁华的汴州城内为李克用设下了一场唐末版的“鸿门宴”。
从历史记载的细节看,李克用似乎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这是一场满是杀机的宴会。他带领监军程景思、白袍将军史敬思、副将薛志勤、亲兵郭景珠等余人到汴州城内赴会。史敬思,沙陀族人,雁门代州人,唐末五代时期名将,骁勇善战,号称白袍将军。薛志勤,字铁山,蔚州奉城人,早年为云州牙将,是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的亲信,段云楚事件后与康君立共推李克用为云州防御史留后,以功授右牙都校、昭仪节度使。朱温亲自出城引接李克用,并把李克用一行安排到汴州城内的豪华宾馆上源驿。随后大摆筵席,与李克用把酒言欢。
那应该是唐末最奢华的一次宴会,丰盛的酒菜自不用说,更有盛大的歌舞前来助兴。沙陀族人本来就善饮,也喜歌舞,再加上朱温的甜言蜜语,一顿大酒下来,李克用已是酩酊大醉。李克用被部下簇拥着回到上源驿。朱温开始安排宣武将军杨彦洪实施他们的计谋。半夜时分,杨彦洪率精锐秘密包围了上源驿,他们知道李克用、史敬思、薛志勤等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决定火烧上源驿,企图将李克用等人一网打尽。杨彦洪把柴火准备好后,一声令下,大火冲天而起。上源驿内李克用的亲兵们即刻向外冲去,迎接他们的是从四面八方射来的箭雨。此时李克用大醉未醒,亲兵郭景珠无论如何喊叫都叫不醒李克用,情急之下用冷水浇其面,李克用睁开眼。李克用清醒过来才明白身处险境,大骂朱温忘恩负义。大火熊熊燃烧,几次向外突围都被箭雨挡回来。活该是天不灭李,就在大家绝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上源驿的大火。李克用在史敬思、薛志勤、程景思的保护下突出重围。杨彦洪率兵追赶,监军程景思、白袍将军史敬思带领三百亲兵迎战杨彦洪,薛志勤、郭景珠保护着李克用从城墙上爬出城外。汴州城内的程景思、白袍将军史敬思及三百亲兵全部战死。
李克用、薛志勤逃出汴州,没走多远就听闻杨彦洪率追兵杀来。又急又累的李克用知道这次再无活命之理了。追兵旋即杀到,却不料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率救兵赶到。那时的李存孝已经杀出威名,杨彦洪先自胆寒,再一交手根本不是对手,李存孝越战越勇,杨彦洪抵挡不住,被迫撤退。李存孝指挥大军向杨彦洪追杀过去。杨彦洪在乱战中被流箭射死。李存孝将李克用、薛志勤等救回大营。
李存孝为什么能出现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是李克用进汴州城前的安排?还是李克用贤惠的刘夫人在危难之际的紧急调度?谁也说不清楚了。
新旧《五代史》对上源驿事件的描述也不是很详细。旧《五代史》在介绍李存孝时有一句话“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从这句话上可以看出,上源驿事件时李存孝是出现在现场中的。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记述李克用进城时只带了监军程景思、白袍将军史敬思、副将薛志勤、亲兵郭景珠等。对照新旧《五代史》,李存孝出现的可能性就是在城外接应了。
这就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上源驿事件。上源驿事件使李克用与朱温的关系彻底决裂,也完全拉开了晋梁争霸的大幕。李克用恨死了朱温,直至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让自己的儿子李存勖要消灭朱温以报当年上源驿之仇。
李存孝也在这次事变中立下奇功一件。京剧中有一传统剧目《太平桥》,讲的就是上源驿事件中李存孝勇救李克用的故事。只是不知道几年之后,李克用在处死李存孝时,会不会想起当年李存孝的救命之恩?
三垂冈上的豪情盛宴
晋梁争霸当时的昭仪镇就成了双方首先抢夺的目标。唐时的昭仪镇管辖的范围有泽州、潞州、邢州、洺州、礠州等五州之地,其中泽州即今天的晋城,潞州即今天的长治,位于太行山以西,即今天山西的东南部;邢州即今天的邢台,洺州即今天河北永年县,礠州即今天河北磁县,位于太行山以东,即今天河北的西南部。
唐人杜牧云: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依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脊,建中时田悦名曰腹中之眼。所谓天下之脊,是指泽、潞地区居高临下,从潞州东出壶关,是河北地区的相州、魏州,从泽州南出天井关是河南的怀、孟二州,从相、魏、怀、孟南下,渡过黄河就可直逼洛阳与开封,因此无论是从河北、河南攻山西,还是从山西南下中原,泽、潞皆为通道,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而所谓腹中之眼,是指邢、洺、磁三洲如同安置在河朔藩镇中的几只眼。魏博节度使田悦说:“邢、磁如两眼,在吾腹中。”昭仪镇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李克用和朱温都想将其收入囊中。
写到这里五代时期的一位叫孟方立的豪强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孟方立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年,河北邢州人。公元年,他任泽州天井关防御使。这时昭仪镇的节度使为高浔。黄巢占领长安后高浔率部勤王,为黄巢所败,军队内部发生哗变,高浔被部将成麟所杀。成麟夺取军权后回师潞州。孟方立闻讯,立刻举兵攻打变军,杀了成麟,自立为昭义节度使留后。昭仪节度使治所在潞州,孟方立并未留在当地,而是率军回到家乡邢州。潞州人推宦官吴全勖为留后。公元年,对黄巢作战的总指挥前宰相王铎以唐僖宗名义任孟方立为邢州刺史。孟方立拒绝受命,并拘押了吴全勖,称宦官不能为留后。他写信给王铎,要求派一名文官来任节度使。王铎任郑昌图为留后。随后,僖宗又任王徽为新任昭义节度使。但王徽嫌路途遥远,且得知孟方立已控制了昭义在太行山以东的邢州、洺州和磁州,拒绝赴任昭义,并做送水人情也推荐了郑昌图。僖宗同意了,改任王徽为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使,负责修缮长安宫阙。郑昌图赴潞州就任,但不到三个月就离开了,使孟方立实际控制了昭义全镇。
孟方立把昭义镇治所从潞州迁到邢州后,任李殷锐为潞州刺史。同时为了削弱潞州当地人势力,孟方立又迫使潞州将领和富人举家迁到太行山以东的三个州。监军宦官祁审诲得知潞州百姓不悦,让武乡镇使安居受写密信给握有重兵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请求他予以干涉。李克用早就想把昭仪镇收入囊中,立刻命大将贺公雅攻打孟方立。孟方立击败贺公雅。公元年不甘失败的李克用又派出堂弟左营军使李克修攻打孟方立。李克修攻陷潞州,杀死潞州刺史李殷锐。公元年秋,在李克用要求下,唐僖宗任李克修为昭义节度使,使得昭义镇出现了两位节度使。此时孟方立内部发生了叛乱,洺州刺史马爽和昭义军指挥使奚忠信发生争执,公元年夏,马爽叛变,孟方立立刻出兵镇压,马爽兵败逃往邻镇魏博。孟方立向魏博节度使乐彦祯施加压力,说服乐彦祯杀了马爽。这次内乱消弱了孟方立的势力。公元年秋,李克修率大军再次进攻孟方立,并很快占领了太行山以东的很多城镇,但始终没有攻克邢州。李克用对此非常不满,严厉责罚了李克修,李克修羞愤不已,身患重病一卧不起,第二年就病死在潞州家中。
公元年夏,李克用再下决心,派大将李存孝、李罕之大举进攻孟方立,势要拿下邢、洺、磁三州。李存孝不负所望很快攻占了洺州和磁州。孟方立只好率领残部退守邢州。李存孝、李罕之率大军围攻邢州。孟方立派大将马溉和袁奉韬出城迎敌,双方在琉璃陂展开最后大决战。孟方立军大败,袁溉二将均被俘。李存孝大军包围邢州。由于孟方立生性多疑,与将领们多有不和,自感无望,饮鸩自杀。军士们随后推举他的弟弟孟迁为留后。此时李克用已经夺得昭仪诸州的泽州、潞州、洺州、磁州,只剩下邢州还没有拿下。朱温为了阻止李克用独占昭仪全镇,派大将王虔裕率军援助邢州。公元年,孟迁食尽粮竭,拘捕王虔裕后率部投降了李克用。从年到年,李克用历时7年多时间终于打败了孟方立,夺取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昭义全境,那种喜悦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孟方立打败李克用手下数员大将,最终败在李存孝、李罕之手下,这也可看出李存孝在李克用义儿家将中的突出作用。
李克用占领昭仪全镇后安排他的心腹将领薛志勤为昭仪节度使,然后率领李存孝等大军得胜返回潞州。为了庆祝这次大胜利,李克用在潞州北面的三垂冈上举行了盛大的庆功酒宴。笔者曾为写作《三垂冈——一代伟人瞩目的地方》多次去过三垂冈。三垂冈位于长治郊区西北部,三冈相连,气势非凡。沿着李克用父子当年走过的小路登上大冈山,举目远望,繁华的长治市尽收眼底。遥想当年,眼前似乎出现了众将士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以及盛大歌舞助兴的奢华场面——
█张弼元书法《三垂冈》:“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染跋扈河。只手难抉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此诗作者为清代严遂成,描写的正是李克用父子的故事,毛泽东看到这首诗后,还曾让他的秘书田家英查找此诗的作者
这次盛宴影响深远,清朝有个叫刘翰的诗人还专门写过一首《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来记述其盛:
漳水风寒,潞城云紫;浩气横飞,雄狮直指。与诸君痛饮,血战余生;命乐部长歌,心惊不已。洒神京之清泪,藩镇无君;席部落之余威,沙陀有子。俯视六州三部,须眉更属何人;悬知万岁千秋,魂魄犹应恋此。方李克用之克邢州也,大敌既破,我军言旋;霓旌渐远,露布纷传。虽贼满中原,饮至之仪已废;而师归故里,凯歌之乐方宣。更无围驿连车,醉教水沃;除是临江横槊,著我鞭先。有三垂冈者,一城孤倚,四战无常;远连夹寨,近接渠乡。於是敞琼席,启瑶觞。举烽命釂,振衣远望。快马健儿,是何意态!平沙落日,无限悲凉。听百年之歌曲,玩五岁之雏郎。空怜报国无期,慕麒麟於汉代;未免誉儿有癖,傲豚犬於梁王。座上酒龙,膝前人骥;磊块勘浇,箕裘可寄。目空十国群雄,心念廿年后事。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无端长啸,刘元海同此丰神;未敢明言,周文王已先位置。胜地长留,厥言非偶。问后日之墨縗,果当年之黄口。壮猷乍展,誓扫欃枪;陈迹重寻,依然陵阜。怅麻衣之如雪,木主来无;皎玉树以临风,山灵识否?峰峦无恙,还当陟彼高冈;杯棬空存,岂忍宜言饮酒。雏凤音清,鼎龙髯去。先君之愿克偿,佳儿之功益著。临风惆怅,何处魂招;大雾迷漫,定知神助。生子当如是,孙仲谋尚有降书;杀人莫敢前,朱温闻而失箸。三百年残山賸水,留作少年角逐之场;五千人卷甲偃旗,重经老子婆娑之处。 世有好古幽人,耽吟健者;时载酒而题诗,试登高而望野。 云霾沛郡,莫寻汉祖高台;日照许都,空拾魏王片瓦。回忆一门豪杰,韵事如新;剧怜五季干戈,忧怀欲写。茫茫百感,问英雄今安在哉!了了小时,岂帝王自有真也。
█三垂冈诗碑
我想那一天李存孝一定会是晚宴上最耀眼的那颗明星,他的心情会像夜空中皎洁的明月一样光明灿烂。义父李克用与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今天终于打败了孟方立,夺取了昭仪五州,实现了义父心中所愿,他怎能不高兴呢?年轻的将领一定会在那晚的酒宴上喝个一醉方休。只是这位心地单纯、武艺超群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到四年后命运的天翻地覆呢?三垂冈上的风徐徐刮过,似乎在暗示着一个悲剧的到来——
“风云帐下奇儿在”
李克用夺取昭仪全镇没多久,朱温就逼迫唐朝廷讨伐李克用。朝廷内部以宰相张睿为首的一派也主张削弱李克用的势力。唐昭宗只好任命宰相张睿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威使,京兆尹孙揆为副使,统帅神策诸军五十二都及邠、宁、鄜、夏等军分多路攻打李克用。河东即今天的山西形势骤然紧张。当时潞州节度使为李克用的兄弟李克恭。李克恭“性骄横不法,未闲军政,潞人恶其恣纵,人士离心”。潞州小校冯霸和牙将安居受乘机杀死李克恭并举兵叛晋,将潞州献给了垂涎已久的朱温。朱温做梦也不会想到天上会掉下这么一块陷饼,立刻派大将葛从周、朱崇节等占领潞州,同时调派大将李谠、李重胤攻打与潞州相邻的泽州。泽潞二州为晋西南门户,门户洞开形势危急。李克用不敢怠慢,急令李存孝率五千精锐骑兵前往泽潞灭火。
这时朝廷任命京兆尹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并派供奉管韩归范持旌节与孙揆一同赴潞州上任。孙揆本为这次征讨大军的副统帅,所辖军队万余人,朱温为了以防万一又特派手下三千虎狼军护送前往。孙揆带领大军过晋州、降州后赶往潞州。李存孝得知孙揆的行程后,率三百精锐快马加鞭赶在孙揆之前埋伏在潞州以西的一个山谷里,待孙揆大军出现时,突然从侧翼杀出来。虽然孙揆所带部队一万余众,还有朱温的三千虎狼之师,但仍然难以抵御李存孝三百精锐的左右冲杀。孙揆、韩归范被俘,五百多亲兵投降,其余则四散而逃。随后李存孝带领得胜之军赶往泽州。
此时朱温手下大将李谠、李重胤正在围攻泽州。泽州守将为李克用手下大将李罕之,梁军劝说李罕之归顺朱温。李罕之不从。双方僵持之际李存孝的援军赶到。李存孝与李罕之在攻打孟方立的时候就并肩作战过,这次二人合兵一处更是军力大振。第二天李存孝就亲率五百精锐前往梁营挑战。李谠派大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挥舞长槊直取邓季筠,几个回合后,李存孝买个破绽,将邓季筠生擒过来。晋军士气倍增,李存孝、李罕之率大军出击,李谠、李重胤不能敌,李存孝奋勇追杀,一直将李谠、李重胤败军追出马牢关。泽州之围始解。天井关、马牢关皆在泽州境内,是连接晋豫的重要古关隘。李存孝连败孙揆、李谠大军,声势大振。李存孝带大军杀到潞州城下,并将俘获的孙揆、韩归范押到城下,告诉守城的梁将葛从周、朱崇节,说朝廷派来的节度使已经到了,你们也该让出潞州了。葛从周在黄巢军时就是李存孝的手下败将,这次看到李存孝不战自怯,与朱崇节弃城而逃。李存孝再次将潞州夺回来。到手的潞州得而复失,朱温大怒,斩杀了败将李谠、李重胤等,带兵退回洛阳,山西南部危机消除。
此时张睿统帅的大军已经占领山西中部重镇晋州,即今天的临汾,一部分军队出阴地关直达汾州。阴地关位于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处。李克用调动李承嗣等率军前往洪洞,命令李存孝北上临汾附近的赵城,准备与张睿进行决战。张睿手下大将韩建企图在李存孝立足未稳之际偷袭李存孝,不想李存孝早有准备,在营中设伏以待。韩建闯进李存孝大营才知中了埋伏,被李存孝打得落花流水。韩建的失败,带动静难军、凤翔军不战而退。李存孝与李承嗣率领晋军乘胜追击直至晋州城下。张睿出城迎战,再败。张睿与韩建关闭城门不敢出来。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李存孝考虑到“张睿宰相,俘之无益。天子禁兵,不宜加害”,乃后退五十里安营。张睿、韩建带领剩余军队自含口即今天绛县西南返回河南孟州。
李存孝将俘获的孙揆、韩归范送到晋王府中。李克用企图说服孙揆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孙揆坚决不从,“吾天子臣也,兵败而死,分也,岂能伏事镇使邪!”李克用大怒,将孙揆杀死。李克用杀了孙揆,将韩归范遣送回朝,并让韩归范向朝廷送上一份表明自己冤枉的奏章。孙揆被杀,张睿大败,朝廷震恐。唐昭宗本来就对这次讨伐犹疑不决,只是迫于朱温、张睿等的压力才匆忙挑起这场战事,现在张睿大败,只好借机收场,下诏恢复李克用的官爵,并贬黜张睿为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后再贬为连州刺史。至此这场由朱温、张睿挑起的讨伐河东的战事以朝廷的失败而结束。
这场战事,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得较为全面,李存孝也在这场战事中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不知是李克用多疑,还是另有其他隐情,在潞州失而复得后,并没有将这次功劳最大的李存孝任命为潞州节度使,而是将自己的心腹康君立打发到了潞州,担任潞州最高节帅,只给了李存孝一个汾州刺史的职衔。
当时的李存孝正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年华,彪悍勇猛,武艺高强,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有勇而且还有谋,在十几年的南征北战中勇冠全军、威震敌胆!建功立业、高官厚禄,这似乎是那个时代一个英雄最成功的标志。我想年轻的李存孝也与大多数有抱负的男儿一样期盼着凭着自己的本事而出人头地,因此当这次李克用没有以军功授以潞州节度使后李存孝就显得非常的郁闷了。《资治通鉴》中说:存孝自谓擒孙揆功大,当镇昭仪,而君立得之,愤恚不食者数日。
读到这几句,我们似乎已看到了那个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李存孝——他会怨恨占领他位置的康君立吗?会怨恨处事不公的义父李克用吗?而反过来李克用以及康君立等等会猜忌这个功高自傲的小子吗?情感的小裂缝一旦形成就急需要弥补乃至于消除,而历史的事实是这个小裂缝不仅没有弥合起来而是更被人为的撕裂成不可逆转的“反目成仇”。其实如果李存孝的心胸能够更宽广一些,心境也能超越他那个年龄所在乎的所谓“名利”,也或者是李克用能够真正用父亲的情怀包容一下义子的一时激愤,所有的所有也就不会导致那场大悲剧的发生了。然而历史还是历史,后人只能在无限的如果中抚案长叹了——
英雄难过“暗箭”关
李克用打败张睿、朱温的讨伐后,河东局势基本稳定下来,然而河北那边的邢州却又出了乱子。邢州节度使安知建叛晋归梁。邢州、洺州、磁州是付出巨大代价拿到手上的,李克用岂能善罢甘休!谁能担任此次平叛的大将?李克用首先想到了李存孝。邢、洺、磁三州正是李存孝力克孟方立后得到的,李克用即刻命令李存孝前往平叛。或许是意识到上次的安排有些欠妥,这次李克用当即任命李存孝为邢州节度使留后,并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正式颁发委任状。安知建得知是李存孝前来,吓得立刻逃到山东境内的青州,后在返回长安的途中被与李克用关系甚好的郓州刺史朱暄所杀。李存孝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当时天下瞩目的一大方镇的节度使。
邢州节度使治所在邢州。邢州即现在的邢台,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以大运河与山东隔河相望,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毗邻,北面就是现在的石家庄市,南面为邯郸。邢州,过去也叫信都、巨鹿、襄国、邢襄、顺德府等,先后做过商朝、邢国、赵国、常山国、后赵国的国都,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说。史书记载,邢台“西带上党,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籓蔽也。”“从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陉,可以直捣太原。从邢州而西南,可以席卷相、卫。”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存孝坐镇邢州也让李克用能腾出手来经略河北了。
河北最大的藩镇北面有成德镇,南部有魏博镇。因魏博离朱温很近,李克用把目光放在了北面的成德镇上。当时的成德镇节度使治所在现在的正定,所辖恒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易州、沧州、德州、棣州等十余州,势力十分强大。成德镇节度使为王镕。王镕祖先为回纥人,祖父、父亲皆为唐成德镇节度使,公元年,也即王镕九岁时继父位为成德节度使。年朱温登基称帝后,封王镕为赵王,建立赵国。年王镕被养子张文礼所杀,享年47岁。
公元年李克用率大军出井陉攻打王镕。担任了邢州节度使的李存孝也随军出征。李存孝率邢州军为整个大军的前锋部队。这个时候的李存孝应该是人生最快慰的时期,一个草根出生的牧民,变成了万众瞩目的一方节帅,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因此对于李克用,李存孝是有感恩之心的,也一扫前些时候的郁闷之气,率邢州军与王镕的成德军展开殊死搏斗。李存孝猛打猛冲,连续攻克王镕辖下的临城即今天河北的临城县,元氏即今天河北的元氏县两座城池。王镕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势,立刻向相邻的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求救,李匡威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发兵前来救援。李克用只好退兵。
公元年正月,为了以攻为守,王镕与李匡威合兵一处,气势汹汹地向邢州扑来,企图打败李存孝,将李克用的势力扫出河北。李克用即刻任命太保李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率邢州节度使李存信一同抗击王镕、李匡威的联军。这是李克用一次非常致命的失策安排。李存信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回纥部人,少善骑射,聪明多计,能四夷语,通六蕃书。李存信先为李克用父亲亲信,后随李克用平黄巢有功,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姓名李存信,累官至检校司空、郴州刺史,后因屡败,被李克用罢官,年病逝。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追赠为太师、中书令、赵国公。当时李存孝因为勇冠三军、功勋卓著,军中诸将及各位太保都对李存孝礼让三分,唯独李存信与他争功,两人互相厌恶,势同水火。李存孝认为自己的许多事都是李存信给搅黄的,潞州节度使本来应该是自己的,父王却任命了康君立,康君立和李存信关系甚好,李存孝认为这肯定是李存信倒了鬼。这次父王李克用又任命李存信来当他的顶头上司,李存孝内心反感极了。将帅不和,这次战争就可想而知了。李存孝不愿出力,李存信又难当大任,两军互相观望不肯向前。王镕、李匡威联军一路前进。李克用无奈只好再派大将李嗣昭统帅大军前往,双方在邢州附近的尧山展开对决,王镕、李匡威大败。
此次本来是李存孝和李存信和好的最好时机,可是李存信回到晋阳后却把两军裹足不前的责任全部推给李存孝,而更为可怕的是,李存信认为李存孝有了二心,告诉李克用:“存孝望风退却,无心杀贼,恐有私盟也。”这可是最为狠毒的密告啊。作为主政一方的节帅李存孝最怕的就是统帅部的不信任,因此李存孝为了用更大的军功取胜李存信,同时获取李克用的信任,主动请战攻打王镕,并希望能在战后兼领王镕下辖的镇州、冀州二州。就在此时朝廷正式下达了李存孝担任邢州节度使的任命。种种情况使得李克用可能有了提防李存孝之心,因此李克用没有答应李存孝所请,而是在第二年即公元年亲率大军攻打王镕。
李存孝的失落乃至恐惧可想而知。史书记载,李存孝秘密与王镕联系,企图与王联手而求自保。这个秘密怎么就能被李克用发现了呢?是真有秘密,还是李存信编造的一个秘密?抑或是王镕故意使的一个离间计?不管如何,李克用听闻此消息后大怒,即刻调转方向攻打李存孝。父子关系至此破裂,成了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李存孝只好向近在咫尺的王镕求救。王镕派兵救援,李克用在现在河北的平山一带将王镕的援军打败。恰在这时幽州的李匡威出了大事。李匡威在援助王镕抗晋时就因为酒后失性强奸了弟媳李匡俦的夫人,李匡威返回幽州时被李匡俦拒之门外。李匡威只好投奔王镕。李匡威投奔王镕后,见王镕年轻就动了夺取王镕成德镇的念头,不料此事被王镕部下识破,李匡威及所带军队全部被杀。王镕没有了李匡威的相助岂敢与李克用相对?因此王镕即刻派使者与李克用联系,以“乞盟,进币五十万,归粮二十万,请出兵助讨存孝”的条件获得李克用的谅解。李克用与王镕合兵一处前来攻打李存孝。李克用的大军驻扎在邢州东南的任县,李存信的军队驻扎在邢州龙冈县的琉璃坡,对李存孝形成夹击之势。
李存孝恨透了李存信,带兵连夜袭击李存信大营,李存信大败,李存信手下大将孙考老也被李存孝俘获而去。李克用得信后即刻率大军前来救援,随后将邢州城团团围住。李克用以及李克用手下将士皆知李存孝的手段,因此都不敢向前。李克用掘沟堑以围城。李存孝四处出击,沟堑无法筑就。这时河东牙将袁奉韬告诉李存孝:“您所畏惧者只是晋王啊,晋王待沟堑筑好后自然离去,他手下的将士都不是您的对手,筑这个沟堑有什么用呢?”这或许是李克用故意放的烟幕弹,但单纯的李存孝却信以为真,再不出去骚扰了。沟堑建成后,李存孝就后悔的要命了,李存孝左冲右突都难以突破。李存孝被围堵在一所孤城里了。里无粮草,外无援军,李存孝在坚守半年多后,被迫向父王李克用请罪。公元年3月,李存孝在城头上向李克用哭泣道:“儿蒙王深恩,位至将帅,苟非馋慝离间,曷欲舍父子之深恩,附仇雠之党。儿虽偏狭设计,实存信构陷致此。若得生见王面,一言而死,诚所甘心。”李存孝至死也恨死了李存信。李克用听见李存孝的话很是伤感,打发自己的大太太刘夫人进城去见李存孝。刘夫人平日就很关照李存孝,因此刘夫人进去后,李存孝即刻出城拜见李克用。李存孝见到义父李克用后立刻剖明心迹:“儿粗立微劳,存信逼儿,失图至此。”此时的李克用完全被愤怒所左右,根本听不进李存孝的辩解,呵斥李存孝道:“汝遗朱全忠(即朱温)、王镕书,毁我万端,亦存信教汝乎?”于是喝令刀斧手,立刻将李存孝拿下,绑在车后,押回了晋阳。
从现在的资料看,如果李存孝存心叛晋、投降李克用的死对头朱温的话,李存孝就不会这么简单行事了,起码他会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到朱温、王镕的援军到位后才会起事啊,而不至于像现在把自己弄到孤家寡人的地步。从实际情况看,朱温也没有在李克用讨伐李存孝的时候出手相助,因此所谓李存孝给朱温书也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况且李存孝给朱温的密信李克用怎么就会得到呢?就是退一万步讲,李存孝要存心叛晋,凭李存孝盖世的武功以及攻无不克战无不捷的战绩,岂不与李克用杀个鱼死网破?怎么就能如此窝窝囊囊的束手就擒呢?
不管如何,李存孝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自己酿造的这杯人生苦酒也只能独自品尝去了——
关汉卿的《哭存孝》流传千年——
唐时的晋阳城为三都之一的北都,大致位于现在太原的晋源区一带,三城相连,气势磅礴,是天下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李克用将李存孝押回晋阳后并没有立刻处死李存孝。他或许会记起李存孝许多的功绩来:攻灭黄巢,救命汴州,夺取邢台,再收潞州——如果此时李克用手下的义儿家将们能有一个出来替李存孝说几句好话,李克用也许会完全宽容了李存孝。但在这时以李存信为首的太保们却保持了可怕的沉默。李存信更是看着李克用会如何惩治违反军纪的李存孝。
为了严肃军纪,或者是为了杀一儆百,严防身边的义儿家将们真的反叛自己,李克用要拿李存孝来立纪了——对李存孝处以五马分尸的千古酷刑!
历史上受五马分尸酷刑的就只有秦时的商鞅了。我们不知道李克用在晋阳何处设立的刑场,也不知究竟在秋天的哪一天行此酷刑,但我想那一天一定会是个秋雨绵绵的时节,悲风萧瑟,苦泪滂沱,李存孝被五花大绑着押上刑场。男子汉敢作敢当,正如李存孝自己在邢州城头所说:见王一面,死而无憾!我存孝忠于晋王的心千古不变,至于晋王乃至后人信与不信那就管不过来了。李存孝做人光明磊落,爱恨分明,就是死也不会低下他高昂的头颅。
李存孝昂首走上刑场。行刑的刽子手把他拴在了五马之后。一声怒吼,五马却怎么也跑不开脚步,原来力大无穷的李存孝稍一用力就把五匹马拉了回来。正当刽子手们吃惊之际,李存孝却哈哈哈大笑一声,双手一松自己的身体也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响而散入了茫然的空无中——
李存孝被处死后,李克用十分伤心,十几天无心视事。李克用自杀大将也使晋军的势力受到极大损伤。此后与朱温连战连败,更使李克用倍加想念那个勇冠三军的打虎英雄。旧《五代史?康君立传》中记述:“存孝既死,武皇深惜之,怒诸将无解愠者。初,李存信与存孝不叶,屡相倾夺,而君立素与存信善。九月,君立至太原,武皇会诸将酒博,因语及存孝事,流涕不已。时君立以一言仵旨,武皇赐鸠而殂。”另一位与存孝产生矛盾的李存信也因屡打败仗而被李克用罢官回家。李克用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位晋王,并在几十年后建立起后唐王朝。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对当年的太保们多有加封,即使是去世的太保们也一一给予封赠。灵丘魁见村内所立石碑上刻有“沁州王护国勇南公太保大将军李存孝故里”几个大字,其中的沁州王、勇南公是不是就是李存勖登基后所封?
后世对李存孝所亡多有惋惜,也颇责怪李克用不该误听误信而斩杀大将。清朝诗人纪英璇曾写过一首《李将军》诗,专门为李存孝鸣不平:
“晋有将军晋有土,晋无将军梁成主。搏虎将军真猛虎,亡虎余将皆如鼠。国家从来重功臣,有功当议过无论。岂舍父子附仇人,叩天应鉴此心真。万里长城竟自毁,晋人流泣梁人快。虎将胡为鼠辈卖,一时愦愦千古怪。有大功臣不能荣,英雄枉称独眼龙。是非祗人是心公,故里蒸尝庙貌崇。”
而更为重要的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也为李存孝呼喊冤屈,奋笔疾书写下了《邓夫人苦痛哭存孝》的千古名剧:
“——想当日俺那存孝孩儿多有功劳:活挟了孟截海,杀了邓天王,枪搠杀张归霸,十八骑入长安,挝打杀耿彪,火烧了永丰仓,有九牛之力,打虎之威。怎生死了我那孩儿来!——”
千年的往事都成了悠悠白云。
李存孝也在太山脚下修炼了一千余年。
他似乎也早已明白了:那费尽心机得到的功名利禄、那用全部心血奋争的荣华富贵,此时都不过是一场随风而逝的薄尘而已。
山上大鹰远去。
我的耳边似乎听到了一声渐行渐远的叹息——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乱世英雄出晋阳之一:虎父龙子,太原为唐朝复仇
乱世英雄出晋阳之二:皇袍加身,幽云泪尽胡尘中
乱世英雄出晋阳之三:棠棣天子,表里江山亦称王
乱世英雄出晋阳之四:卧虎藏龙,叱咤青史尽锋芒
乱世英雄出晋阳之五:见龙卸甲,满门忠烈杨家将
文章已于修改白癜风治愈花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