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现在好多西华小孩都不讲西华话了。
得益于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华的小朋友从小在幼儿园里接受的都是普通话教学。走在大街上,好多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很多都不说西华话。满口的普通话,让人觉得无比陌生和充满距离感。西华孩儿不说西华话?这让人总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家乡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方言文化无人传承,不得让人担忧。而新老一代的语言习惯在碰撞时也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让人哭笑不得爷爷奶奶带小孩说的都是西华话,小朋友说的却是普通话,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个方言词闹笑话。奶奶
“你这个小孩太‘格外(jiewai)’,一点都不听话!“
小女孩
”啥是‘格外(jiewai)’?”但西华小孩不说西华话
并不是小孩的错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父母与孩子交流少,孩子学校时习惯了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到家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来说西华话。
二、父母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这种感觉加在了小孩身上。他们不教小孩西华话,一方面是觉得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有着更好的实用性,方便了孩子长大与人交流;另一方面则是认为西华话有点土,略显粗鄙、市井,觉得说普通话显得更文明。
针对第一点:
属家庭关怀缺失,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尽量陪伴,多多与孩子交流。
而第二点:
在我看来,是一种十分肤浅的想法。
为什么肤浅?原因如下:
一、西华话历史底蕴深厚西华话属中原官话,细分后属于中原官话中”漯项片“(漯河市、项城市、扶沟县、鄢陵县、西华县、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上蔡县、汝南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正阳县、平舆县、新蔡县。)
西华话口语,是从上古中古近古以来的各个时期正宗中原口语的层层积累而来。在西华话口语里,你能找到各个朝代中原雅言的痕迹。而且这些口语放在清朝以前,并非是方言,而是正规中原官方语言。清朝北京官话的崛起导致了中原音韵地位一落千丈。
我们其实可以用河南话轻松读出以下北宋人的口语:北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来说宋朝书面语和口语的差距: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耍劣,你子又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答案:这其他语言压根无法解读,而河南话口语读出来是:“孩儿们耍赖,你孩子又(xiexiehuohuo)哩。记住买一把小剪子回来,要剪脚上的(kuchugejiaer)。”如果你不懂西华方言,你根本读不懂这话在说什么。千年了,西华人,因为对方言的熟悉,你一读就能明白意思。二、西华话也可以很“雅”“外面大街上”西华人怎么说的?
“mer,mer上”,本字也是“陌、陌上”。
唐·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南朝《玉篇》:陌,市中街也。《後漢·袁紹傳》塡接街陌。《史記·龜策傳》故牧人民,爲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爲阡陌。例如:”车音争陌去如流“——苏辙。
西华话里的“用拳头击打”叫”qiuo“,
这个字的本字是”搉“。
搉,敲击也。从手,隺声。——《说文》搉其眼以为人彘。——《汉书·五行志》搉击也。——《广雅·释诂三》
西华话把“蛇“叫“长虫”,
一般的泛指动物,则叫“虫yi儿”。
“虫”泛指动物古已有之。
《逍遥游》:“之二虫(指燕、雀)又何知”?《西游记》:如来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 《大戴礼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很明确地把动物分为羽虫、鳞虫、毛毛、甲虫、倮虫五类。
西华人表示感慨、不耐烦等情绪的时候,会发一个语气词“yi——xi”,这个词其实就是屡见诗文的“噫嘻”。《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后赤壁赋》:噫嘻!我知之矣。《续成都古今集记》: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新唐书》:北向,内外止哭,三声噫嘻。挡着视线、光线,西华人叫“影着”。
“影”做动词,这是至少元明的口语。
《水浒传》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警世通言》:‘宣’字与‘寅’字头无二,是影着‘唐寅’二字。
蚯蚓叫”chuchuan“,
这个词来源于中古上古的“蜿蟺”,
蟺字本身就是指蚯蚓。
蜿上古拟音是qon,蟺,广韵是常演切(三等字)。
《广韵》蜿蟺蚯蚓也亦作?。《唐韵》常演切《集韵》《韵会》《正韵》上演切,音善。《说文》?蟺也。《玉篇》蚯蚓也。《嵆康·琴赋》?蟺相纠。见?字注。
去年、过去年月等时间,用“年时”、“年时个”,能查到晋到唐宋时候的表达。宋:《竹屋痴语》又唤醒,旧游情。记年时、今日清明。晋:《全晋文》:其年时旧比,多历郡守
看到这,你还觉得西华话土吗?
实际上,各地方言都因其地域特色十分有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反映一个地区的语言方式、文化信息、生活习惯,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如今社会演变似乎在弱化方言,但你用心发现,多元化方言依旧与我们十分亲近,还是那么有趣。《武林外传》
年播出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以其喜剧的姿态,接地气的方言收获了无数人的喜欢,至今成为无法跨越的经典。天津话
你叫嘛从哪来到哪去?
唠糟的什么玩意啊?
东北话
陕西话
饿滴神哪玉帝老王爷呀。
除此还有打杂的郭芙蓉说福建话,祝无双说上海普通话,莫小贝邢台话邢捕头、杜子俊山东话,钱掌柜河北唐山话等,粗略统计,剧中出现方言接近二十种。《武林外传》定位是一部喜剧,喜剧的目的当然是让人欢笑,而方言作为制造喜剧冲突的一把“万能钥匙”曾在诸多经典小品里屡试不爽,比如赵丽蓉老师《打工奇遇》里的唐山话;本山大叔的各种小品里的东北话等等。《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个齐刘海、烟熏妆的形象席卷院线,并且以十天破21亿元的票房刷新国内动画电影纪录。这样骄人的票房成绩,除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主题,动画制作的精良,还有那具有明显四川方言色彩的“川普”,为电影增添不少趣味。太乙真人的川普真是捧腹大笑,哪吒也成“史上名字最难读电影男主人公”。各地“哪吒”方言叫法让人捧腹[nézhā]成都人:“那抓”
广东人:“拿砸”
浙江人:“拿扎”
江苏人:“闹赵”
有个福建网友脑洞大开,“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莲藕摆成人形复活的吗?咱们闽南话‘莲藕’的发音就是‘哪吒’。闽南话里“哪吒”叫“莲藕”?如果说前面一连串方言读音起码还能在文字上有迹可循,那“莲藕”就真的要靠想象力了,只能说中国方言博大精深。岳云鹏
小岳岳的相声中经常穿插着河南方言
让观众每次都能捧腹大笑
如果换成普通话
应该就没那么好笑了吧!
无论是影视巧用方言增添趣味,
还是流行的东西引起人们热议、
进行二次创作,
都说明大家都还
时刻记住自己家乡的语言,
热爱这一门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方言。
所以
传承西华方言
应该是每一代西华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知乎用户“儿化大法保平安”回答《河南话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