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字词“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章甫: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这里指小相所服)相: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愿为小相”只是谦词。一(2)语法点名词作动词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宾语前置句尔何如?尔何如=尔如何,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如”的宾语,宾语前置,你怎么样呢?
一(3)语法点
焉:
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且焉置土石
代词
①相当于“之”愿学焉,代词,指代治国之事
②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
语气词
①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愿为小相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少焉,不一会儿
③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
一(4)翻译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小相(xiàng)焉。”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但是,我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一(5)人物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公元前年生于河南省濮(pú)阳市濮(pú)阳县渠村乡公西村(村南尚有唐明皇御封公西华和闵(mǐn)子骞(qiān)同奉的二贤祠(cí)。孔子弟子,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他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céng)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邵(shào)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钜(jù)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二(1)字词“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声音接近尾声。铿,象声词。铿尔,等于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舍:舍弃。这里指放下作:起,这里指站起来。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何伤乎:伤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亦:副词,“只是”“不过是”。
二(2)语法宾语前置句何伤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十动?二(3)语法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吾)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介词,跟,与。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此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乎三子者之撰异。主语是“撰”,“三子”是“撰”的定语.“异”是谓语。翻译: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介词结构(用介词“于”“乎”引导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省略句:(吾)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4)翻译“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二(5)评析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二(6)人物曾(zēng)点,字晳(xī),故又称曾皙。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临沂(yí)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儒家一代传人“宗圣”曾(zēng)参(shēn)之父,比孔子小6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年)曾皙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年)改封“莱芜(láiwú)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曾点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qū)烈的后代,曲烈封于鄫(zēng),公元前年莒(jǔ)灭鄫。鄫世子巫奔至鲁国,去邑为曾。三传至曾点。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三(1)字词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yù)点也。”莫(mù)春者:暮春,指三月。者,语气词。冠者:成年人。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童子:未冠的少年。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yú):是古时求雨的壇,在曲阜县东面。咏:唱歌。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与(yù):赞成,同意。
三(2)语法名词作动词风:吹风,乘凉。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①浴乎沂(乎沂浴)去沂河里洗洗澡②风乎舞雩(乎舞雩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介词结构(用介词“于”“乎”引导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判断句吾与点也。(......也)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三(3)翻译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yù)点也。”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育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