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研究:《公西华侍坐章》新解(3)冉有之志作者:仲格伦语?王仲格
子路讲完了,依照年龄,该是曾皙答话了。可是他在弹瑟,于是孔子就越过曾皙转向冉有了。“求,尔何如?”问冉有怎么打算。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冉有回答:“方圆六七十里之内,边民流失缩减至方圆五六十里规模,若能让我去治理,不出三年,就可以使民众数量恢复到先前的规模。”
“如”字的传统解释向来都是“或者”之义,从未怀疑它更像是动词,冉有说话会那么拖泥带水吗?是觉得自己话“说大了”又改口的吗?不可能!若真如此,本章最后一段中,孔子就该说“方七十至五十间”而不会“蹩脚地、一模一样地重复”冉有的话了。
既然经过了《论语》编写者的润色,依然明确肯定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说明此段措辞必有特指。此处的“如”字,语感分明是动词,为“往、至”之义,意译为“缩减”,我们的惯常理解就是国土被侵吞变小了,但结合后文来看,还并非是指国土流失,而是指人口规模缩减。那么此处的“方六七十”就是指今天的“外环”了,实际面积还不止这些,那么这个“方六七十”就相当于季氏封地“费邑”那么大了。只是由于政治无能,导致边民搬迁至外地甚至别国去了。于是外环线就由六七十里见方缩减到五六十里见方了。
冉有说,若是把这么大一块区域交给他全权治理,不出三年,他会把外地甚至外国的民众吸引过来,外环重新扩大至先前的规模。故而“足民”首先是指人口数量的恢复,而不是“使民富足”,纵然是一词兼双义,那个“富足”也是次要的第二义了。对于治国而言,三年是很短的时间,冉有想达到“这样”的业绩也是难比登天。老话说“搬一次家,着一次火。”民众是轻易不迁居的,一旦迁居,再回来的可能性是极其渺茫的。所以人口规模恢复,更大的可能性是新的移民迁入,并不是旧民重回故地。因而才说:冉有的“牛”吹得比子路还要大,更别说还要使其“富足”了!
就“闻斯行诸”一案,人们都以为子路“兼人”毛躁而冉有犹疑退缩,便拿来做证据,说此处冉有是谦虚谨慎过头,把管理那么小的国家作为志向。恐怕是想当然了。后来冉有辅佐季氏作其家臣,倒是令季氏富有了,可是欲令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冉有是绝对没有这个才能的,用孔子的话说,联合了冉有的季氏政绩很差,国家将要分崩离析,民众流失也很严重。冉有如此夸口的回答显然不可能令孔子满意。鲁国也有颛臾那样的“国中国”,还有附庸的纳贡国,冉有想说做个小国的领导者就行了。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怎么说那也是个国家啊,治国绝不像冉有想得那么简单和天真。
接着冉有又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我还要用礼乐来引导他们,等待他们慢慢向君子转变。”此处的“如”字,语感上依然应该是动词,是“往、至、靠近”之义,就是令他们亲近礼乐文化,等待他们慢慢向君子方向发展。传统均以为是冉有很谦虚地说“至于那礼乐教化,就留待别的君子来承担吧。”若真如此,当说“于斯礼乐,则俟君子”,而不该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其”字的用法不够顺畅自然,也不该搭配“如”字。不过冉有后边这一句,无论是哪种翻译,都还不存在什么“难以实现”这样的“大”毛病。
讲完了冉有的志向,我们休息一下,不要走开,稍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