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姓氏寻源
作者:杨少华
姓氏源于上古,历代相承,流传至今。姓氏是氏族、种族的标志,又是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交往所必需的。我国回回民族是外来民族与国内的一些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回回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回族的姓氏也有自身的特点。本人通过社区走访和对一些文献、碑刻、家谱的搜集整理,现就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姓氏及来源作一管窥,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回族姓氏的历史渊源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沿海各地的被称为“蕃客”,生于中国者被称为“土生蕃客”。这些人中除极个别文化水平较高者采用汉姓外,一般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没有姓氏。如赡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马等。
13世纪,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迁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极少数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来的回回名,又受汉族的影响,起用字或号,如回族著名诗人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有的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复,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汉姓,如金阿里、马穆沙等,以便称谓。还有少数人采用汉姓名字,如马昂夫、萨天锡、丁鹤年等等。
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回族迫于压力,隐去原来的名字,开始采用汉名。但在取姓方式上,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的译音立姓,如伯笃鲁丁的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伯”字立姓,后又改“伯”为“白”。这种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出现了汉族姓氏中没有或少有的姓氏。如赛、哈、穆、柏、虎、拜、闪、忽、沙、海等等。
二、回族姓氏的取姓方式
回族的姓与回族来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其民族主要是由元代进入中国的回回人以及汉、蒙、维等族人相互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回族取姓的方式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概其来源如下:
第一,取原阿拉伯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姓氏,如赛典赤之后为赛姓,忽辛后裔姓忽;撒的迷失之后裔姓撒。据传,纳、哈、马、忽、速、撒、赛、保、闪、木、沙、苏、郝回民十三大姓来源于元代回回纳速拉丁氏。另据《新元史》记载,丁鹤年先人乃西域人氏,父亲职马禄丁,旅居武昌,以丁为姓。
第二,因宗教人士、地方官姓氏或地方名的影响,取得姓氏。中国古代许多文献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汉译为吗喊叭德、马合麻、马罕默、马圣人,因此大批回回人姓氏多以马字开头,我国回族著名人士亦多姓马,形成“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状况。又如哈姓回回,可能与元时对宗教法官的称谓——“哈的”有关。答姓和尕姓回回与教职称谓“答失蛮”(元时对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之称)、“尕最”(明清时宗教法官之称)有关。
第三,以国名为姓。唐宋时移居中国的西域人,多以其本国名为姓。唐李元谅原姓安,先世出自西域安息国,来中原者皆以国名“安”为姓。北宋著名画家米芾(音伏fú),米友仁父子,其先祖出自西域米国,故以国名“米”为姓。
第四,皇帝赐姓。历代皇帝出于开拓疆土、羁糜番邦等政治需要,经常赐姓给外国人、周边少数民族领袖、归附的异族将官。目的是为巩固其政权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民族政策。唐李元谅,本西域安息国人,原姓安,贞元三年()奉德宗之命率部与吐蕃会盟有功,被赐姓李。明正德中,武宗宠幸的哈密回回写亦虎仙,其儿子米儿马黑木,婿火者马黑木、侄婿米儿马黑麻,均被赐国姓“朱”,授锦衣卫指挥,护驾南征。
第五,以蒙古姓为姓。元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蒙古族以外的各民族选择蒙古姓作为自己的姓是常有的事,且是一种时尚。当时有部分回回人曾选择蒙古姓为己姓。与蒙古族有缘的姓主要有:脱、妥、帖、铁、达、朵、火、贴、燕、何、塔、忽、和、如等。
第六,自改汉姓。回回汉化的姓氏除少数为皇帝亲赐外,多数为自改。明洪武中归附的回回人尔知,其后代改为“卜”姓。宣德中内附的西域回回那那罕改“陈”姓,名景通。与那那罕同期内附的别失八里回回舍伯沙,至四世孙时改“王”姓名承恩。正统中内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孙沙班改为“郁”姓,名敬。与那罕帖木儿同期内附的回回老哈则改“杨”姓,名只。景泰中内附的西域回回卜儿罕丁,至四世孙时改姓“韩”名辅。
第七,其他民族的姓。由于历史上回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往来十分密切,一些汉民或其他民族的人,改信了伊斯兰教,其后裔遂融合到回族中去,并将自己民族的姓带进了回族中,构成回族姓的多元化。如端木姓、孔姓均来自汉姓。因历史上姓孔和端木的信奉了伊斯兰教,其后裔成为回族,而回族中遂有此姓。
第八,以民族之名取姓。如姓回的回族,因族名而得姓。
三、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姓氏的迁徙
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的姓名,与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的族源密切相关。元末明初,伊斯兰教随回民入境传入。明初,政府强迫山西洪洞县等人口相对较多的地方向河南等地移民,其中有不少回民迁到沙河店、百秩店等地定居。
清代,又有孟县(孟州市)、叶县、西平、社旗、方城、封丘等地回民到沙河店、诸市、臧集等地安家落户,开拓创业。清光绪三十年(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始售客票。远近商贾云集车站,竞相购地建房,开店设铺,形成驿城新市区,成为郑州、武汉间重要商埠。其间,周口、开封、郾城、沈丘、西平、淮阳等地不少回族商人相继迁入驿城市区经商谋生。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迁居,逐渐形成了人民街、平等路、老街等数个回族聚居区。至年初,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人口已达二万二千多人。
据年人口普查数字显示,驻马店市驿城区回族的姓氏虽有七十多个,但其主要姓氏以宛、李、白、杨、马、买、巴、丁、穆、吕、张、艾、蒋、刘、柳、潘、庞、赛、沙、闪、孟、周、范、方、付、高、古、郭、佟、海、苏、郑、拜、韩、柏、陈、曹、倪、钱、吴、武、洪、刁、关、唐、尚、孙、王、陶、铁、田、黄、姚、袁、赵、许、辛、朱、傅、金、何、徐、杜、龚、盖等姓氏居多。因情况不同,对各姓氏源流不能逐一记述。有史可考者,予以简述。
一、宛姓
回族中的宛姓,出自唐武德年间(—年)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宛葛思(也有万尕斯等多种译法)。宛葛思抵达长安后,唐太宗观其为人耿直,有真才实学,遂留居,建清真寺。后在江宁(今南京)、广州传教。去世后安葬于广州北郊流花桥畔回族公墓。宛葛思其后,有王、宛、安、万“四姓不分”之说,皆取自宛的谐音。宛姓主要分布河南、陕西一带。
驻马店市驿城区宛姓回民多于清末由郾城县新店乡东宛村迁入。东宛村原名小宛庄,本世纪50年代改为东宛。其先址原在新店街南门(据说在南门外有姓宛的石碑)。回民涉足此地始于明初,据宛姓回族老人讲,其祖籍系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居于此,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年),因河水累年冲刷,河道加宽,村庄无法居住,因而移至斗王村附近,距今约多年。
二、马姓
回族中的马姓最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姓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如“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滇南丛话》)“‘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回族人物志.明代》)后来就成了中国回族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马姓虽众,多有同姓不同宗者,在本区有“五马不一家”之说。如:油坊马、锅片马、七根椽马(又称项城马)、社旗马、叶县马、郾城马、汝南马、荥阳马、新野马等。
据项城市南顿回族《马氏宗谱》谱叙:“马氏世居山西洪洞县,三迁以至项城之南顿……自九丰公以来,历代两朝纪世十二地,分数州支别百派”,“马氏沈邑之巨族也,户大而散处于四方,初处卜居于怀庆府之桑家坡,后迁郑州、周口、陈州、通许、南顿、新站集、栏埠口以及太和等处”。《项城县志)记载:“马氏为陈巨族,始自洪洞,又迁南顿、沈丘诸处。”
另据《叶县地名考》载:“明初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叶县马庄村,故名马庄。”有“七根檀一照十八家”的传说。七根檀是:从洪洞迁移时家里很穷,为便于认宗家,每人各拿一根檀条,作为凭证;“一照十八家”是:一起迁出十八户,互相照顾。洛阳回族石羊马的《建寺输田碑》和七根椽马的《马氏家谍》也记载有洛阳回族马姓自山西洪洞迁入本地的详细情节。
此外,汝南马姓回族宗谱曾记载:马姓回族明代以前居住北京,永乐时迁居汝南。而今项城市丁集一带的马姓与汝南马姓的辈序排列完全一致,显然是出于一脉。
驻马店市驿城区马姓多是民国初期由周口、社旗、沈丘、项城、叶县、襄县、郾城、洛阳、新野、固始、潢川、汝南、平舆、泌阳县百秩店等地迁入。
三、李姓
回族中的李姓,主要源自赐姓。如唐代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再如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姓。于唐大中元年(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太祖开宝四年(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
李姓回族同姓不同源者较多,如“南顿李”、“荆圪答李”、“郾城李”、“汝宁府李”、蔡寨李”等。据明崇祯十五年(年)所修《李氏族谱》记载:“太祖高皇帝龙登宝位,天下一统,四海清宁,万邦拱贺。广济兄弟等献表纳贡称臣,封燕州牧,随改宛平今,济生彦刚,刚生明善。于洪武四年因茶马事发,彦刚同明善迁干大梁为民……后至正统二年大河水决,作伐乘水载于南顿”;又“高祖公公李彦刚,大梁祥符人,其先祖西域哈白”。这支李姓先祖祖籍西域,元末明初在北京做官,因茶马事件,其后人迁居开封,后迁入周口、沈丘、项城。《沈丘民族宗教志》记载了李氏另一宗族的迁徙情况:“先祖原居黄河北封丘县荆圪答村(现名后荆乡,也是回族聚居地),兄李广,字兰亭,文秀才;弟李安,阿訇,字兰雨。来槐后置买庄田,分别以人名命村名,即今槐店镇马楼行政村的李广庄和北郊乡的李安庄。其后裔在周口、沈丘、项城、太康、淮阳者居多。
另据《漯河市源汇区文史资料》记载:清初,李姓回族从襄城县茨沟迁入源汇区。他们家族原居住在南大街红石桥附近(现已折迁),历代置有田产,祖坟占地面积很大,位于原盐市(现中学路)与南大街交汇处路东的住房后边。其后裔分布郾城县归村、西平、驻马店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李姓解放前由周口、项城、郏县、汝南、漯河、界首、郾城、新蔡、确山、遂平、西平县蔡寨等地迁入者居多。
四、张姓
回族中的张姓,主要源自赐姓。据收藏于扬州普哈丁墓园的《张氏宗支图》记载,张氏始祖褡木赤于元初进入中国,至三世祖昭勇将军张忻,为明嘉靖武骑都附,“因善于箭术赐姓张,坟在东关普哈丁墓后,有双羊牌坊者,载明县志。”另据《张氏族谱》称:“始祖璞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后来‘赐姓于明初’,才改称张氏。”(《河南回族史》)。
据河南省郏县姚庄回族乡三郎庙张氏老坟碑文记载:“吾氏相传祖居怀庆府孟县桑家坡,后迁河南府偃师县窑头村,居数载析迁,唯萃丰祖昆弟四人,次讳萃云,自偃师迁郏县东冢头镇居焉。三名讳失传迁居西平。四萃祥迁居宝邑。”其家谱排字为“景万国恒隆,守义定太平,修德有常乐,存仁道自生”。
此外,《西平张氏回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张氏回族因经商由怀庆属孟县(今孟州市)桑坡迁居西平东坊廓保代庄。张氏始居城东方桥、代庄,再迁至城西花马刘,后又分居于酒店乡狄庄、韩庄、专探乡小张坡、谭店乡邢店、出山乡吴堂、罗岗庄,柏城镇北关、蔡寨回族乡蔡寨、遂平县石寨铺、泌阳县百秩店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张姓系清末从宝丰、孟县桑坡等地迁入,解放后又有从郏县三郎庙、西平、遂平县石寨铺、泌阳县百秩店等地迁入者。
五、买姓
回族中的买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如“买述丁之后裔姓买”。(《回教民族说》)“今蜀中多买姓,为元人买住(韶州路同治)之后。”(《姓氏略考》)故而,《姓氏词典》称买姓为“回族姓”。在元至正四年(年)至七年(年)任中政院使海道万户府达鲁花赤的买述丁,先世为不花刺人,太祖时随父入关,为政期间轻徭减役、革除弊端、裁减冗员、禁官府压价购民财、备银赈灾,功绩十分卓著。元朱德润曾撰《买公惠政碑》颂其德政。
驻马店市驿城区买姓祖籍鲁山县西关,民国初期因生计自鲁山迁入境内定居。此外,解放初尚有从周口迁入者,但人数不多。
六、常姓
常姓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元史》载:“英宗至治三年(年)正月,遣回回炮手万户赴汝宁(汝南)、新蔡,遵世祖旧制,教习炮法”。另外新蔡县李桥回族镇常氏口碑相传,其先祖随蒙古军屯田、造炮到李桥,后在此定居繁衍,并在聚居地创建有礼拜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系李桥常氏。
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河南新蔡,迁徙安徽定远(今怀远县),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
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常姓回族系解放前由新蔡、平舆迁入。
七、艾姓
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阿拉伯语经名首音,其分布多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
据《裕州志》记载,元末,艾米那氏任裕州(今方城)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代特设的一个职级。因为元代统治者对汉族官吏不信任,特设达鲁花赤,号监邑,对汉族官吏的政务及日常事务进行监督,而此职必须有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回回)担任,其职责与州县官吏相同,而其官秩略高于州县官吏。艾氏退隐致仕后,为避战乱,带其家眷迁居裕州城西北七十余里老青山东麓的红顶寺沟村,广置田产、修盖房屋,默默无闻地闲住下来。其后裔分布在叶县红岭寺沟、艾黄岭、旧县、马庄、任店、保安、许昌县艾庄、郾城县后油李村、南召县五路村、禹县皂角坪村、方城县拐河、鲁山县下汤、平顶山市苗李、焦店、泌阳县沙河店、遂平县诸市、西平县大吕庄、确山县、南阳市以及湖北、四川省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艾姓于解放初由叶县、西平、泌阳县沙河店等地迁入。
八、吕姓
吕姓是回族姓氏中的大姓,驻马店市驿城区吕姓大多数是解放前后从西平、遂平、泌阳县百秩店迁入的。
据《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年),吕氏回族兄弟三人随移民由山西洪洞县七里涝迁居西平县北关。后分居环城乡王店村、大吕庄、小吕庄、狄庄、韩庄、重渠街、罗岗庄、吴堂、张坡、小王庄、东吕庄、邢店,合水街、徐庄、肖洼、刘庄、阎庄、桂庄、五沟营镇北街和遂平县的赵陈庄、上蔡县的黄埔、泌阳县的二铺、百秩店等地。今西平县北关清真寺西南角候园尚有吕氏祖坟,已三十多代。
九、苏姓
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如“苏来曼”之后裔取姓苏。《回教民族说》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宁夏等地区。
据淮阳《苏氏家谱》记载:“先祖苏龙基时值山西洪洞县灾荒连年,颗粒不收,来祖高龄率领三子,苏立增、苏立端、苏立魁及其家眷,从山西省洪洞县枣林村迁入淮阳县境内。二世主苏立魁生子苏应元,先定居城内西北隅老车园,后迁居至苏花园、周口、驻马店、商丘、民权、夏邑、永城、柘城等地。”
今驻马店市驿城区苏姓系解放前从周口、淮阳等地迁入。
十、倪姓
回族“倪”姓属近音借字古汉姓。中国倪姓源于战国时郳国(今山东枣庄、藤州一带),《姓氏考略》“小邾国,又称郳国,子孙以国为氏”,郳亦兒,后改“倪”。自明代实行“禁胡语”政策后,一些回回人只好舍弃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姓氏的本名、经名,而只取其首、尾或中间的某一字音作为姓氏,如“侯赛尼”、“麦儿尼”音,因与汉姓“倪”音近同,就借字古汉姓“倪”为姓,从而形成了回族倪姓。
今回族倪姓皆认为开封为其祖居地,后分布到郑州、汝南、正阳、泌阳、西平、沈丘以及安徽的阜阳、阜南、颍上等地。
据沈丘县志记载:倪姓与李、马、庞、海、刘等姓回族,是于清顺治四年(年)由开封迁来,倪氏族内流传,占荒来祖倪龙川入藉沈丘,其后人多以耕田或小商贩为生,迄今历13代。其族系家世,失名难考沈丘回族倪姓因年湮代远,与开封祖居地回族倪姓及封丘、正阳等地回族倪姓已无往来,也无谱牒可考。
驻马店市驿城区倪姓系于解放前从沈丘、开封等地迁入。
十一、白姓
回族中的白姓,也是大姓之一。据《元诗选》记载,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答失蛮人,进士,至元三年(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因“伯”与“白”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白姓。又据《新元史.氏族表》载,西域回回伯德那之子察罕,元仁宗赐予其白姓。白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
据周口《白氏家谱》记载:元末由怀庆属孟县桑坡迁居周口,后分居漯河、驻马店、汝南等地。另外,西平县蔡寨回族乡的肖洼白姓回族称其祖籍为孟县桑坡,明弘治年间(~年)白氏回族兄弟二人因经商由怀庆属孟县桑坡迁居西平县蔡寨回族乡的肖洼和二郎乡小谢庄。弟居肖洼,兄居小谢庄。兄之后裔在小谢庄居住三百六十余年,繁衍十八代,不知何因,先后由小谢庄迁居到遂平县的诸市、泌阳县的百秩店、沙河店、上蔡县的宁庄。
驻马店市驿城区白姓于民国初期由孟县桑坡迁入境内定居。此后,又有周口、泌阳县百秩店的白姓陆续迁入。
十二、杨姓
杨姓是回族大姓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和西北地区。
据周口《杨氏家谱》记载:杨氏先祖因经商于清乾隆年间由怀庆属孟县桑坡迁居周口。其次,遂平县玉山镇回族杨庄的老前辈们也互传:“其先祖弟兄三人于清初自黄河北孟县(今孟州市)桑坡分别迁居至遂平县的横山店(今玉山街)、泌阳县的百秩店和王店。”
另据息县的杨姓回族口碑代代相传,其先祖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清嘉庆元年(年)从山东迁至息县定居,后分支住驻马店等地。
据考察,驻马店市驿城区杨姓多是民国初期由周口、许昌市艾庄、遂平、息县、泌阳县百秩店、禹州市山货场等地迁入。
十三、丁姓
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经名的尾音“迪尼”(Ding),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真主的宗教”;‘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民族说》)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驻马店市驿城区丁姓大多来自周口和西平县蔡寨街。据周口《丁氏家谱》载:周口丁氏家族原籍孟县桑坡,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清康熙年间(~年)由桑坡迁居周口,后散居项城、驻马店等地。另据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丁氏介绍,蔡寨丁氏,始祖丁水,约于清嘉庆年间(~年)自孟县桑坡迁居蔡寨,今已历七代。
十四、穆姓
穆姓是我国起源较早的一个姓,穆姓家族的先人可上追至商朝末年的微子,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儿子,他十分关心国事,但不为纣王所接受,微子无奈离开了纣王。周武王起兵攻灭商朝之后,让微子官复原职。为延续殷商后裔,周王朝将微子封于宋(辖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以商丘为都城(今商丘市睢阳区),从此微子的后裔开始在宋繁衍。而回族穆氏,主要来自穆斯林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
据淮阳《穆氏家谱》载:“先祖兄弟二人,兄天才,弟永禄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移民而来,后分居与淮阳城里、苏庄和周口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穆姓系民国时期由周口迁入。
十五、韩姓
回族中的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东北地区。据柘城县《韩氏家谱》记载:我韩氏回族,原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元朝末年(约年)来祖韩希尧兄弟三人因战乱迁居柘城县慈圣。后分居于太康、睢县、商丘、宁陵等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志》也证明了此说。
驻马店市驿城区韩姓系解放前由太康县迁入。
十六、巴姓
回族中的巴姓出自阿拉伯后裔。中国自唐宋时期与中东地区外交频繁,许多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蕃客”,沿着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来到中国西安和广州,然后与当地女子通婚定居,逐渐形成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凝聚核心的民族。巴姓系入华蕃客和贡使名的首音。如巴克尔、巴好丁等。
驻马店市驿城区巴姓系解放前由宝丰县、周口、确山县新安店等地迁入。
十七、方姓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东北,山东等等。
据淮阳县《方氏家谱》记载:“方氏先祖系明隆六年(年)自山西洪洞枣林村迁入陈州,徒居南方庄。来祖由南方庄繁衍分布到东西方庄、蔡桥方庄、周口、驻马店、水寨、新站、搬口、道岭岗、太康常营、城内、南关、苏马庄、以及天津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方姓系解放前由周口淮阳县迁入。
十八、舍姓
舍姓,多源自回族的回族名。如“舍目孙低尼,就取第一个音‘舍’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回族名也相当多。如元代任宜兴州、广州路同知和句容县(今属江苏)达鲁花赤的两位舍利甫丁,任镇江府路总督府同知府事、同知建康路总管府事的舍里甫丁。同时,元代福建泉州清净寺财产监管和回回巨商也分别为合刺甫丁.哈梯卜(“哈梯卜”意为教义宣讲者)和舍刺奋丁.梯卜雷则。在明代的回回和贡使当中,有舍黑马黑麻、舍班、舍力班和两位同名的舍刺夫丁。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襄县、广西桂林及西北地区。
伊斯兰经堂教育家、经学大师舍起灵(1—)曾在襄县、洛阳、荥阳、太康、淮阳、郑州等二十余处任教40余年,弟子遍及河南,为经堂教育风行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舍姓后人至今经师辈出,人数众多。
驻马店市驿城区舍姓系解放前由襄县迁入。
十九、铁姓
回族中的铁姓,主要源自元代回回人自取或赐给的蒙古名“铁木尔”之首音。(《姓氏词典》)元代,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征服了欧亚非地区的一些国家后,大批中亚人也随之进入了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取(赐给)了统治阶级——蒙古族的名子。如元代任中书左丞相的康里人(元时的康里人主要指撒马尔罕的东突厥部落)铁木尔塔识,任余姚州(今属浙江)同知的铁间,也是哈刺鲁人(元代的西突厥部落)。此外,由于“帖木儿”还可译为“铁木儿”,故回族中的一部分铁姓又与帖姓有着一定的关系。
据考察,驻马店市驿城区铁姓最早于民国初期由周口迁入。解放后,又有从平舆县庙湾、泌阳县百秩店等地迁入本区者。
二十、王姓
回族中的王姓,主要来自唐初时到中国的回回人宛葛思的谐音。王、宛、安、万的回族姓氏由此而来。又据开封《王氏宗谱》载:始祖王武,原籍山西大同府(今太原),于明洪武十四年(年)“保驾前来,坐镇湖广”,任“湖广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军务兵使司”。在明代,回族中也有不知何故改为王姓者,如舍伯沙(锦衣卫千户)“四世孙改姓名王承恩。”(《回回历史与文化》)另外,据安徽省《王氏家谱》载:王诊始祖生(ga)科甲,唐代入居山西太原,仍以生为姓,当时皇上听了觉得拗口,即赐王姓。后来,王姓以“赐易”为王家堂名。明成化年间(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定居。王姓回族在全国分布很广。
据周口市志记载:明隆庆元年(年)回民盖、王两姓从万花集(今西华县李方口村)移居周口西老寨,并于明万历四年(年)在西老寨建清真寺一座。
另据开封《王氏宗谱》载:始祖王武,原籍山西省洪洞,于明洪武十四年(年)迁居开封。项城《王氏家谱》记载:其祖籍为北京王府井,明代因经商迁居项城。
此外,西平县毛寨村王氏口碑代代相传,其祖籍西华县逍遥镇,始祖于清顺治年间迁入毛寨定居,现已历十六代。
驻马店市驿城区王姓系解放前由周口、项城、亳州、西华等地迁入。
二十一、赵姓
回族中的赵姓属于皇帝赐姓,据原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代万历五年(年)的赵氏莹蝎记载:“吾始祖伯颜,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赐姓赵……迨其子明远(伯颜之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为编户”。元灭宋后,宋皇室赵姓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赵姓因怕株连而改姓,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才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为赵姓。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禹州、山东青州一带。
据禹州市《赵氏宗谱》载:钧州(今禹州市)山货场的赵姓是洪武年间从洪洞县迁来,来时只有赵来杰、赵来义弟兄二人,今是山货回族乡的主要姓氏。
另据西平县《赵氏宗谱》载:祖籍禹州市山货场村,明代迁居泌阳县象河关乡罗庄,继迁酒店乡狄庄,再迁芦庙乡小赵庄,后分居于大吕庄、小吕庄和柏城镇的北关、环城乡的王店、遂平县的韩店等处。
驻马店市驿城区赵姓系解放前由西平县赵庄、禹州市山货场、泌阳县象河关乡罗庄、郏县三郎庙东街、遂平县韩店等地迁入。
二十二、黄姓
黄姓来源有二,其一以地为名。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立了黄国。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其二,是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据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黄氏老人口述,黄氏祖籍甘肃凉州(今武威县),清乾隆年间(~年)始祖黄始伦因在蔡寨任阿訇而留居蔡寨,今已历十余代。
驻马店市驿城区黄姓系解放前由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迁入。
二十三、海姓
回族中的海姓,主要源自阿拉伯语经名首音。海姓源自元朝时屯田中原的“探马赤军”经名译音,如元代的“海鲁丁”后裔姓海,海南回族海瑞,先祖“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年)从军海南,落籍琼山(今属海南海口)左所。海姓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北和山东等地。
据西平县海姓回族族谱记载:海氏祖籍南阳市黄池陂村,始祖弟兄四人因生计于明末分别迁居蔡寨回族乡蔡寨、汝南县和孝镇马楼、开封县海庄、泌阳县象河关。蔡寨一支今已历十余代,其后裔现散居于蔡寨回族乡的武庄、刘庄和遂平县的和店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海姓系建国前后由泌阳县象河关、西平县蔡寨回族乡、平顶山市叶县、荥阳市刁沟村等地迁入。
二十四、虎姓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族名首音。如明代中亚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族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
据《平顶山市志》记载,山西洪洞县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明朝时,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的回族虎姓为明成化年间自洪洞县迁入,现分布于平顶山市新华、湛河、卫东三区以及南阳、襄县、叶县、鲁山县、泌阳县、舞阳县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虎姓系建国后由泌阳县象河关、襄县等地迁入。
二十五、吴姓
吴姓为回族分布较广的大姓之一,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据《睢县吴氏族谱》记载:“睢县吴氏家族原籍山东沧州(今为河北省辖市),始祖于明朝初年携眷任睢州知州,建宅于城内西大街,按世系计现已二十八世。”
河南吴姓回族主要分布于睢县、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西平县、新蔡县、平舆县、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睢阳区、梁园区等地。
驻马店市驿城区吴姓系建国后由新蔡县吴庄、西平县等地迁入。
二十六、庞姓
庞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孟州、开封、郑州、周口、沈丘、驻马店以及安徽界首、山西、陕西等地。据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载:“明洪武三年(公元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另据《洪洞县志》记载:回民迁徙到孟县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除部分留在城内西街,其余聚居桑坡。初到桑坡的户不多,到明代神宗万历年间(公元年)逐渐增多才形成规模。桑坡原名桑家坡,因是五代时后晋丞相魏国公桑维翰之故居(后晋-年)村民多姓桑故名桑家坡。桑维翰在被后晋降契丹之大将张彦泽杀害后,桑家坡姓桑的民众怕祸及自己,纷纷改姓逃避他乡。现在的桑坡村,是个纯回族大村,其主要姓氏有:丁白张、买拜王、袁麻庞、闪哈杨、郭马姬、陈李黄等。目前,该村现有回民多人,有男女清真寺十一座,著名伊斯兰学者庞士谦大阿訇便出生在这里。
据《孟县志》载:桑坡人“多业皮工,大者开作坊致巨富,次则销售皮条及弹花弦”。清代桑坡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回回皮毛业集散场所之一,随着皮毛业的发展,明末清初该村回族已开始向外迁徒。清初,庞姓回族因经商先后迁居周口、沈丘、界首、亳州等地。驻马店市驿城区庞姓回族系民国时期由周口迁入。
另外,周口的陈姓、盖姓、沙姓、高姓,平舆县庙湾的潘姓、辛姓,正阳县的武姓,新蔡县的蒋姓,襄城县的古姓,沈丘县的杜姓,西平县蔡寨街的佟姓、周姓,临颍县繁城的刘姓,泌阳县沙河店的洪姓,泌阳县象河关的刁姓等,都是在解放初或因经商,或因工作调动而先后迁徙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逐一记述。
综上所述,纵观回族姓氏来源及演变过程,就会发现其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在文化传承上既适应了我国主体语言的文化特点,又强化了自身的民族认同感。把回族姓氏与驻马店市驿城区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结合起来探讨,可以大大丰富驻马店市驿城区姓氏的历史文化研究内涵,从而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构建驿城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刊曾登于《驻马店文史资料》,作者:杨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