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娲城实验幼儿园
急救知识培训
“救”/在/身/边师/者/先/行
生命像一根丝线,
一端系着昨天,
一端系着明天。
站在两端之间,
我们才知道,
因为生命,
我们才会拥有今天,
因为今天,
我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救”在身边,师者先行,
作为一名幸福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孩子们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承载这份信任的同时,
我们时刻把幼儿的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
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展保教工作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孩子们平安常伴,但是如果意外来袭,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迅速采取最正确、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往往能将伤害降到最低最小。为此,我医院凌主任为全园教师进行了一场儿科急救知识培训。
01
培训现场
首先针对幼儿园幼儿抓伤、磕伤、流鼻血等常见现象进行了讲解;又针对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晕厥、气管异物、抽搐等突发性意外,以实际案例进行解说。
潘园长认真聆听
老师们认真记着笔记
02
答疑解惑
随后,教师们针对幼儿园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幼儿突发性意外情况进行了提问,凌主任为大家详细解答并给予应对的急救措施,让老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急救知识及技巧。
本次培训通过理论讲座、案例解析、答疑解惑、现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们的应急处理能力,让大家感受到了对于突发性意外的急救意义,体会到了掌握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性。知道在生活、工作中正确运用急救知识进行紧急救护,为应对突发事故做到未雨绸缪,为每一位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冬季传染病
预防知识
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世界
勤洗手戴口罩
常通风少乱跑
秋冬节交替,流行病高发,那么都有哪些传染病需要在冬季预防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新冠肺炎
症状: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预防措施:
1.少出门,躲在家,勤消毒,多通风;若出门,戴口罩。
2.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从公共场所返回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不确定手是否清洁。
3.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02流感
症状:
1.突然出现的发热(一般在38.5℃以上);
2.寒战,身体发抖;
3.头痛,身体痛,易疲劳;
4.喉咙痛;
5.干咳;
6.鼻塞,流鼻涕。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以上途径感染。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可以用流动的肥皂水洗20秒以上。20秒大约是唱2遍生日歌的时间。
2.教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勿用手掌遮掩,咳嗽或者打喷嚏后洗手。
3.流鼻涕和打喷嚏用过的纸巾要立即扔进垃圾桶
4.盘子和餐具要清洗干净后及时消毒。
5.教孩子尽量不要用手揉眼睛、鼻子和嘴。
6.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流感病毒易于变异,因此需每年进行接种。尤其推荐流感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接种,此外,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03水痘
症状: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丘疹—水泡,常伴有瘙痒,1-2天后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部更少。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传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有可能被传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与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04疱疹性咽峡炎
症状:
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传播途径: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
预防措施:
1.尽量不到公共场合人多密集的地方。
2.饮食清淡,多喝水,注意休息。
3.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勤锻炼,增强抵抗力。
05手足口病
症状:
1.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
2.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造成剧烈的疼痛。
3.绝大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屑而痊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4.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
1.粪、口(食物、饮水等)
2.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3.日常接触(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使用8-4消毒液稀释后进行消毒擦拭,在消毒期间,开窗通风);2.减少去密闭、人多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室内游乐场等;3.接种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4.提高免疫力。让孩子保持他原有的生活规律,活动量跟平常差不多,不要太晚睡,不要过于劳累。孩子免疫力没有发生大的波动,就不容易生病。
温馨小提示
1.帮助孩子学会科学洗手。
餐前,便前便后,擤鼻涕、打喷嚏后,揉眼睛前,外出回家、到校后,去医院后,外出接触公共物品后,接触动物后,接触垃圾后都要及时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记住洗手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力-腕。
2.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要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不随地吐痰;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物品;不与可疑患病儿童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养成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制的文明用餐习惯。
3.多喝白开水,不喝生水,尽量少喝有色饮料。
保证足够的营养;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和热熟食品,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