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古一带的水域年彭明志摄
羊古市的人口非常密集,民国后期的不完全统计显示这里有两千多人。比较大的姓氏则有谢、陈、肖、尹、甘、彭等。每户都是自己的产业和宗祠。羊古市的商业则以南杂、百货、布匹、药材经营为主,豫丰厚、德丰裕、裕太和、裕厚祥、怀芦、信和祥、天福斋、利源隆,财源裕等;有刘湘棋、洪吉公司、朱恒升、胡竹南、谢国芝等煤庄炭坊;有杨家咀、打马山、飞凤山、狮子山等几十家石灰厂。从羊古市老人们的记忆中,我们不断听到采矿场、学堂、关圣殿、码头这些名字。现代化的潮水,激荡着这座山间的小镇。而传统也依旧被保留,传统与现代,交织在集镇之上。经济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羊古市最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动有赛龙舟、打清醮、烧宝塔、耍狮子、听戏等等。打清醮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祭祀活动。据彭明志所述,民国后期,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日前夕,从四十年代起,羊古清醮会由香主刘卓福在街上发布告示,从初一到初六止打清醮,召集民众、商户捐款举办,捐款最多的为主持。清醮本是民间祭祀活动,其旨"本境平安清醮,自古历来常规,酬答高天厚地,保证四方清平,初一扫街道,初二戒杀除荤,初三装挂迎神,初四行香拜庙,初五游舟告成"。清醮活动在本地非常隆重,由家族及商户捐款筹办,地方各界人士应邀参加,是传统朴实的民俗风情。羊古市的文化活动背后都有家族及大商户的支持,这也是传统社会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活动组织方式。实力较强的大户,往往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羊古市消失,棋梓镇崛起,一条河流决定了"兴衰存亡"历史的发展,改变了河流的命运。毛田镇与棋梓镇隔河相望年彭明志摄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成为发展农业的第一要务。韶山灌区的修建,即是引涟水灌溉涟水、涓水、靳水、紫云河四水流域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7万公顷农田。韶山灌区是上个世纪的宏伟工程,对区域的影响极为深远。羊古市就在洋潭水库的范围之内。年,水府庙水库开始蓄水,山谷变成了库区,羊古市就此沉没。水府庙是羊古市这个小地方的大场景。水府庙既是庙宇,又是地名,地因庙而得名。让人惊喜的是,这座民间庙宇居然还在,属于娄底市的重点保护文物,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砖木结构,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水府"为水神,时因该段涟水古时滩急浪大船易翻,故商贾船家经过此地,当往水府庙中拜祭水神,祈求航行平安。水府庙是娄底保存下来时代较早、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及宗教活动场地之一。水府庙水库修建完成之后,河流的作用不再以航运为主,灌溉成为它最主要的存在意义。羊古市属于河流的意义也不复存在,它沉没于碧水之中,把一切封存在记忆深处。羊古市沉没后,移民各奔东西。近一点的,就在周边安置,再远一点,分布在省内各处,譬如岳阳的某座农场,更远的据说已经去了江西吉安。很多人因此搬家都搬了好几次。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元末明初,江西曾大量向湖广移民,如今,湖南人却因为修水库又再次回到了历史上的故乡。羊古市衰弱后,棋梓镇却快速崛起。晚清以来的工业化促成了羊古市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型水利工程让羊古市不复存在,却造就了棋梓镇的繁荣。由苏联援建的大型国有水泥厂的修建,让棋梓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站点。以大型工业为中心而形成的棋梓镇,代表了另一种城镇的发展的路径。传统水运时代的繁荣,大水利时代的剧变,工业化时代的突进,一直到如今,羊古市的集镇功能已被棋梓镇所代替。因为水泥厂的缘故,棋梓镇修建了两个工人村,一个是新工人村,一个是老工人村。水泥厂是大型国企,学校、医院、澡堂都有。那时,厂里的工作令周边的村民羡慕。水泥厂吸引着大量的外地人来这里做生意,棋梓镇由此成为一个繁华所在。近年新修的水府大桥年彭明志摄
能够证明这里曾经繁盛的是一座火车站,站名就叫棋梓桥站,属于湘黔线上的四等站。现在已经没有了客运功能,只剩下了货运。火车站的命运与水泥厂息息相关。和大多数早期国企的命运相似,这里的水泥厂也已经改制,不复当年的荣光,棋梓镇也因此开始变得平静了起来。农业和旅游似乎已经成了它新的主题。我们在库区周边的石塘村和羊古村采访时,发现祖辈经商的村民们又回归到了农业生产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山上再也没有河谷中那么多的土地,种菜和采茶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虽然时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但记忆并不会因此消失。人们心里依然牵挂着当年亦商亦农的那个"羊古市时期"。据很多当地人的描述,上世纪七十年代,退水最厉害的时候,羊古市老街曾部分露出水面。如果信息属实,那应该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一幕。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