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为政》篇第二(4):半部论语治天下,核心莫过于《为政》篇张恩恩/文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翻译:哀公问:“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臣服呢?”孔子回答说:“举荐正直的人来管理不正直的人,老百姓就臣服;反之,就不会臣服。”注解: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孔子(前年—前年)一生历鲁襄公(前年—前年在位)、鲁昭公(前年—前年在位)、鲁定公(前年—前年在位)、鲁哀公(前年—前年在位)四君。错:通“措”,放置。诸:兼词“之于”。直:正直的人枉:不正直的人乱谈:孔子在鲁定公手下曾官至大司寇(主管司法,正部级),经过夹谷之会更是做到摄相事(相当于总理助理),鲁国日渐强大,引起邻居齐国的害怕,于是齐国一个简单的美人计就让执政的季桓子和鲁定公被迷惑,从此怠于政事,疏远了孔子。孔子于是被迫于55岁时离开鲁国而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鲁哀公三年,季桓子曾嘱咐其子季康子在他去世后召回孔子(时60岁),结果有个叫“公之鱼”的家伙却进谏谗言,孔子终不见召,而后以冉求代之。最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孔子才在68岁高龄时回到阔别十四年之久的鲁国(详见《史记·孔子世家》)。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段话不仅仅是针对鲁哀公的问题而发更也是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而感。公之鱼的几句谗言就改变了孔子的人生,让这样的“枉”来管理国家,就会造成孔子这样的“直”终不见用。孔子的政治思想表面上看是主张“德治”但实质上是实行“人治”。孔子也或许意识到许多管理者并不能够肩负起管理人民的重担,所以他对从事“人治”的“人”提出了许多属于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来规范他们,但由于他很少提到这些“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政治才能,所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难免显得空洞,这也正是孔子政治主张不被各诸侯接受的主要原因所在。当然孔子并不是没有实际政治才能,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鲁国“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翻译:季康子问:“让老百姓尊敬我、忠诚于我且互相劝勉,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你对他们庄重,他们就尊敬你;你能做到孝慈,他们就会忠诚于你;举荐善人而教导那些无能之人,那么老百姓就会互相劝勉。”注解: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子是尊称,鲁哀公时任正卿(相当于宰相),季桓子之子。季桓子时孔子被迫离开鲁国而周游列国,季桓子亡,有悔意,死前嘱季康子召回孔子,季康子听信谗言,先召回冉有为宰,直到孔子68岁时才召回孔子劝:劝勉,勉励。临:对待。乱谈:“庄”、“孝慈”是属于道德范畴;“举善而教不能”和“举直错诸枉”一样虽然属于政治才能,但所举之人仍然要“善”要“直”,仍然不脱道德范畴。孔子“以德治国”可谓一以贯之。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翻译: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中。’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做官来参与政治呢?注解:或:有的人,有人。奚:疑问代词,为什么。《书》:《尚书》在先秦时的叫法。施于有政:“施于政”的意思。施:延及,影响,推广。有,无实意,加在专有名词前,作词头。表朝代的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如有唐(唐),有明(明)等。奚其为为政:其,代词,代做官。为:是为政:参政这段时期,孔子应该没有做官,所有有人质问他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引用《尚书》的话来作回答乱谈:依据今日所谓“为政”来看,孔子难免好面子,明明没人重用,闲赋在家,只能靠个人品德来影响世风,还强说自己是在“为政”。不过,从历史影响来看,孔子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确才是真正的“为政”。因为在孔子心中,“为政”的目的并非在于通过升官进爵而光宗耀祖达到个人的飞黄腾达而在于通过自己完善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世人从而让百姓和谐幸福(《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可证)。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译:孔子说:“人而无信,那怎么可以呢?(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它靠什么前行呢?注解:輗(ni二声),軏(yue四声):古代牛力的车叫大车,马力的车叫小车。车辕前面用来套牲口的横木,大车叫鬲,小车的叫衡。固定鬲与衡的就分别叫輗和軏。(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何以:以何的倒装。哉:句尾语气词,或表感叹或表反问。此处表反问,意思是车没有輗和軏就没有办法前进了。再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表反问,可译为“呢”“吗”;“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表感叹。可译为“呀”、“啊”。“哉”还经常与“乎”连用,和上章的“也已”一样属于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重点在第二个语气词上。例如我们熟悉的“多乎哉?不多矣。”乱谈:做人要诚信!再次强调:孔子所谓的“信”要符合“礼”才行,不合“礼”的“信”那是“硁硁小人”。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翻译:子张问:“今后十世的(礼乐制度)能知道吗?”孔子回答说:“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乐制度,所增减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制度,所增减是可以知道的。也许继承周代的,就算百世后,也应该可以知道的。”注解:世:三十年为一世。损益:增减因:因袭,继承。乱谈:孔子要活到现在面对今日的社会制度不知会不会还有这样的想法。不过纵观二千年封建社会,孔子的话也好像很有道理。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翻译:孔子说:“不是自己家的先祖而去祭拜他,这叫做谄媚。见义不为,算不上真正的勇敢。”注解:鬼:死去的祖先乱谈:非鬼而祭是谄媚,见义勇为是担当,做人要正直,不可奴颜媚骨,委曲求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xs/1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