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30多年前的白沙

北京中西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2/8582703.html

文字:方国祥摄影:桑金伟

白沙土纺土织,发源地白沙路老街。(年)

我与白沙有缘。

我住在白果树社区已经很多年了,常常行走于周围的大街小巷。出小区北门,是慈溪市体育馆、慈溪市体育场、新世纪公园;出小区南门,是慈溪市人民政府大厦、人民广场、商都;沿着三北大街往西走,很快就到新城大道,这里的十字路口南边是浒山街道,北边是古塘街道,新城大道以东就是白沙路街道。

沿着大塘河边的大古塘往东走,这里真的有一条“白沙路”——一条两边开着店的短短的小街。跨过三灶江,穿过胜陆高架,我一直走到逍林镇界址,一路看到了许许多多家庭在经营着针织业。白沙路街道的3个社区群丰、白河、白果树,1个居委白沙,18个村中的赖王、白沙路、八字桥、长春、武陵桥、潘余、轻纺、后油车、三洞桥、河角、上周塘、墙里、西华头,我都走过,高河塘、新横江、宏坚、二房、隆兴可能也曾路过,只是没有机会与之相识。

我与“白沙”有缘,更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个“白沙镇”。30年前,即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定以后10周年之际,慈溪喜逢撤县设市,我曾应邀编写浙江个镇中的5个镇的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成就,白沙镇就是其中之一,几经修改历时1年才脱稿。年12月,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城镇·浙江卷》一书,.8万字,印数册,我直到好多年后才在慈溪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里与它相遇,于是将慈溪15个镇的有关篇章复印了一份以作纪念。作者署名一般都有两个,第一作者是各镇提供素材的老师,白沙镇的材料是龚基勋老师提供的,他是第一作者,我是第二作者。当时,慈溪市城乡建设局邀请宁波市城乡建设局乡镇处张登逵处长多次来指导,强调科学性、思想性、可靠性、实用性,让我们搜集丰富的素材,写成具有史料价值、可供各方随时查询的文章。今天,重读当时的文章,勾起诸多回忆,首先要感谢我在师范读书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他给了我学习和写作的机会,同时感到白沙的无数往事纷至沓来,历历如在眼前。

《白沙镇》开头一段为:“白沙镇是慈溪市市郊的新兴城镇,著名的‘针织之乡’,是该市乡镇工业产值最早突破亿元的乡镇。”至今读来,我仍然觉得这是对30多年前白沙的较好概括。

白沙土纺土织,理经。(年)

白沙镇原是杭州湾南岸潮汛冲击的海涂。宋庆历七年(年),大古塘(原名莲花塘)兴筑时,在今白沙路街西头沙井头小村两侧发现有白沙层,因此后来就有了“白沙路”之名。无地少地的贫苦百姓纷纷迁来,沿塘而居,垒灶煮盐,兼捕海鲜。以后海涂往北延伸,土壤含盐量渐渐减少,于是开荒植棉。至明洪武二十年(年)建造浒山所时,这里已是村落俨然,具市肆雏形。清雍正三年(年),白沙路街集市形成。同治八年(年),又兴起河角市。白沙路多远处客商,河角多当地商贩。清末,白沙属余姚县梅川乡。当时我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说“民国初,设置白沙乡”,后来我读到王清毅先生主编的新编中国优秀地方志简本丛书第二辑《慈溪县志》(方志出版社年11月出版),才知道是清宣统元年(年)从梅川乡析出,设置白沙乡。年10月,白沙乡由余姚县划归慈溪县管辖。

年1月,因经济发展程度迅速提升,白沙撤乡建镇。我看过一份资料上讲到,“乡”是设于远离城区的农村,一般只管村庄;“镇”则管的是城市人与农村人。至年,白沙镇面积19.6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人口2.40万,其中壮族11人,回族1人,其余为汉族。镇建成区面积0.61平方公里,由1个居民区、2个行政区组成,人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人,城市人占28%。全镇拥有耕地公顷,以棉花和粮食生产为主,瓜果、蔬菜、养鱼、养蜂等多种经营正迅速发展。省劳动模范华国根试验杂交稻成功,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公斤。西华村是宁波的蔬菜基地之一,为宁波市区供应大量新鲜蔬菜;还从日本引进精制高含量食糖主要原料“甜叶菊”的苗本,开发外贸产品。全镇年农业总产值已达.3万元。

白沙镇的交通、商业、邮电、金融、城镇建设以及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国道横贯全镇,每天有30个班次过往客车停靠白沙站。与国道相交的有白(沙)彭(桥)公路、白(沙)河(角)公路,往南可达盛产杨梅的彭东乡,往北可达镇内各村。镇内原来的机耕路比较狭窄,投资65万元,拆除民房平方米,拓宽路面至15米,铺设了混凝土,加固了路基。白沙路街原是狭小的泥结路,投资25万元,填平了淤塞多年的街河,改造成长米、宽19米的混凝土路面。因距萧甬铁路余姚站25公里,托运不甚方便,与余姚、曹娥、绍兴等火车站联系,设立了5家“托运代办处”。全镇有三轮机动车与人力三轮车辆,西华村有大小汽车5辆,每天奔驰于浒山、宁波。大塘江、周塘江、潮塘江与界堰江、一灶江、二灶江、三灶江纵横穿越白沙建成区,每天有往返于浒山与水云浦海闸的15吨级客轮中途停泊。全镇的百货、副食、陶瓷、中西药、钟表、肉铺、水果等服务行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几年前还是空白的饭店和旅社已发展到25家。建成区设有邮电所,每天接送的电报近件,正动工兴建的邮电楼竣工后电话即将全部自动化。白沙信用社(下设2个点)等金融机构每天办理存、取、转、汇业务繁忙,年存款达万元。住宅建设发展迅速。每户建房用地控制在平方米左右,楼层由2层向3-5层发展,年后10年间新建楼房幢,每人居住面积为11.66平方米,镇容镇貌大为改观。文教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兴建白沙镇中学教学楼平方米,辅助用房平方米,设18个班,年有学生8名。原在河角村的中学分部改作河角、墙里、三洞桥联合小学的校舍。白沙镇中心小学拆除了旧平房,新建了教学楼。中小学校均有了宽敞明亮的标准教室。小学教育已在全镇普及。还建起了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幼儿园。文化设施有白沙镇广播站、白沙镇文化中心以及拥有座的电影院,还有2个电视放映室。医疗卫生方面,建有白沙镇卫生院,离白沙镇米的天东乡卫生院内所设的水沟弄祖传小儿疳气门诊颇有名气。此外,白沙镇还建有敬老院1所。

白沙土纺土织,成衣。(3年)

白沙镇以“针织之乡”名闻遐迩。

白沙的针织业由来已久。远在种植棉花开始,白沙人就逐渐形成了纺纱织布的技能和习惯。进入晚清,白沙人不但会织白平板布,而且会织色彩鲜艳有图案画的方生布、斜纹布。在棉线中加入蚕丝后织成的高质量丝纬布熠熠闪光,可与当时的“洋布”媲美,外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统称为“二丈布”。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宁波沦陷,许多纱厂倒闭,嵊县、新昌、温州、台州直至江西、安徽的客商成批来白沙贩运土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游击纵队的部分军服,也在这里订购。历史上有名的“余姚土布”,实际上源于白沙。

年,白沙私营的大生米厂改名为“白沙跃进厂”。此后,该厂扩大经营范围,利用全国各地厂商废弃的零星布角以及下脚料,经过铁制梳棉机轧成棉絮,散发给群众纺成纱、织成布,再集中起来制成再生纱劳保手套和服装,向全国厂矿推销。各村争相仿效,纷纷办起废花厂。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头规定每户的土纺车最多只能纺35管,其余纱管一律封存,白沙的土纺土织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年以后,白沙人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先有个别农户开始用铁制横式针织机——“横机”生产再生纱线裤,受到各地顾客欢迎。左邻右舍互相借鉴,竞相投资针织机,到年迅速发展到台。年,针织机发展到台,机型也由横机发展到圆筒机、棉毛机等,型号有小型提花机,、大型提花机,还有配套成衣的高速平机、曲牙机、绷缝机,其中有国产的,也有从日本等地进口的。针织原料由原来的再生纱发展为开司米、弹力丝、锦纶、腈纶、丙纶、涤纶、涤棉交织、涤麻交织等等。针织方法有平板、间隔,还有提花、拉毛等。产品式样有对衫、开衫、紧身衫、印花衫、运动衫、骑士衫等多个。各类针织品均按市场需求而不断创新。

全镇的针织业是以星罗棋布的家庭企业为基础的。年,以针织业为主的镇办企业、村办企业、个体联合户企业有家,从事针织业的家庭有户,占全镇总户数的70%,从业人员已占总劳力的45%。此外,也有几家规模较大的集体企业,起着示范、领路的作用。如慈溪市化纤针织厂,创办于年,是慈溪开办最早的化纤针织厂家,专门从事针织品的漂染定型,为家庭针织工业服务,年产值达1万元;又如白沙供销经理部,于年与慈溪县侨联合营,易名为宁波市华侨友谊公司,下设慈溪羽绒厂、体育用品厂、华侨纺织品总厂,主要生产羽绒服装、针织内衣、化纤原料及汽车缸垫等。香港宁兴公司投资15万美元与之合作,建立了中外合资宁波天然羽绒有限公司,年购置日本全自动布机和台湾羽绒水洗设备,填补了浙江省纯棉布高密度空白,产品销往日本、德国,年产值2.10万元,创汇折合人民币达.58万元,被评为年浙江省创汇先进单位。此外,较大的针织企业还有宁波市外贸羽绒厂、慈溪市化纤加弹厂等。

年,为适应针织业的蓬勃发展,在国道南侧建成了占地0平方米的白沙针织市场,玻璃钢棚,混凝土地面,设摊位个。每天从早到晚,各类针织品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有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到这里采购适销对路的针织品。市场里出现了代客商收购针织品的经纪人,设置了维护秩序的市场管理机构。白沙镇针织市场加强了法制教育和治安管理,到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扒窃案件,使交易者深感安全,年针织品成交额达到0万元。

白沙镇的针织业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家家户户都讲究效益,重视信息,在原料供应、漂染定型、产品销售等环节上走向联合,搞好服务,使全镇变成了一个规模宏大、配套成龙的针织厂。年,白沙镇针织业产值达.41万元,占乡镇工业产值的60%,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白沙镇针织业的兴旺发达,引起了中央、省、宁波市和祖国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各省有关领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xs/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