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宏伟,古朴沧桑。永年广府古城,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尘封了太多的故事。“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平静心情,在怀古伤今,抒发感慨的同时,去发现更多的历史珍藏。
古城,北城墙的中段,天皇庙,建造于一处凸起的地方,墙势明显高出东、西城墙许多。也宽阔许多。是古城一道靓丽风景。而之所以,闻名的另一个内涵是,天皇庙下的贞元门。
城内,天皇庙下的正南方,是占地恢弘,三辅襟喉,显赫域外的,窦建德皇宫,禁城万春宫。
皇宫禁城的正门,正对城南门,阳明门。而府前口,原本是个规规整整的十字大街,作为街道主框架,架构着,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的总体布局。
禁城万春宫,硬生生地,打破了原始布局,使南北通衢的大道,在禁城前,一分为二,分别拐向西东,绕东、西宫街,经宫后街,进出北门,贞元门。
当然,远不是现在的,从府前口,走东大街,经北街口,北行出城的贞元门。
改城门?现今的框架,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事儿了。说是,缘于市面上,流传的民谣:“南门冲北门,蝎子蛰死人,要想人不死,赶快移北门。”其实,没那么简单,远远不是那么回事。
窦建德是不信邪的,朴素纯粹,一身正气。
皇宫禁城的正门,正对城南阳明门,是有意为之,其设计理念,彰显了皇家的气派。座北朝南,光明无限,大道冲阳,地久天长。还要说,能镇得住风水气场阵势的,唯有一代豪杰,大夏王,窦建德。
天皇庙,是窦建德,常喜欢去的地方。
当时光,回溯到一千四百年前的,年,大夏国连续出兵,攻克邢州、赵州、沧州。窦建德,在乐寿金城宫,建都称王两年之后,攻陷洺州(今永年)。在一个荷风吹拂,丽日高照的金色八月,大夏移都广府古城,进驻万春宫。
“夙御严清制,朝驾守禁城。”窦建德开始展现,成熟的政治天才。在大夏国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亲商通贾,肃匪除盗,政绩卓有成效。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德洺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大夏国竟然出现了一片和平安定,鼓乐升平的景象。
北城墙外,护城河北岸,建有一个地势开阔的演武场,当地人叫它“校场”。是窦建德精心安排修建的,因为他心中有个宏大的梦。
彼时,夏王雄踞河北,虎视中原。他时常走出万春宫,跨过后宫街,登上北城墙,御临城墙最高处的天皇庙,巡视他的士兵在校场操练。拥有五十万大军的窦建德,喜欢在这里亲自训练他的铁甲行旅,以期与李唐王朝逐鹿中原。这是他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地方,在此阅兵点将,君临天下。
经过近十年的大浪淘沙,到年下半年,当初起兵反隋的各路大军,只剩下窦建德、王世充、李渊三股势力。随着政治上日趋成熟,窦建德清楚地认识到,决战就在眼前,三支劲旅将进入决战时刻。
“将军佩出明光宫”。窦建德,按奈不住冲天的豪气,决计暂别禁城,奔赴战场,亲率铁甲,血洒荒芜,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力求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成就霸业。
年春天,王世充受到李唐攻击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答应赴援。从此,劲敌相遇,踏上不归路。
窦建德在万春宫,度过短暂的两年,治理大夏的辉煌,充分绽放了他自身的光芒。
约九百年后,正因这短短的两年时光,让一位,同地方做官的另一位主人,在崇尚、感叹英雄的同时,常常纠结不安。这个人,就是时任广府知府的彭杰。彭知府,一位勤政为民、夙夜在公的好官,官声好,仕途通达,“仕至湖广左布政使”。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不久,由于年少,朝纲便被宦官操弄。以宦官刘瑾为首的八人,时称之为“八党”。武宗“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皇帝的荒嬉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在这样大背景下,彭杰由山东兖州,调任广平府知府,府署衙门:原窦建德万春宫。禁城皇宫,委身广府府署。彭知府,捡着了个天大的便宜,自然大喜过望,自己要在皇宫禁城里,大显身手了。
彭杰:(—)江西吉水人,字景俊,号水厓。弘治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兖州、广平等府知府。
上任伊始,彭知府把个禁城皇宫,里里外外,仔仔细细转了个遍。欣喜之余,也有一丝隐忧:这么大个皇宫,我驾驭得了吗?大家知道,一般来说,南边过来的官员,学问大,懂得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知之甚多。果然,巡视中,就发现了大问题:南城门冲北城门,一大忌也;府衙夹杂其间,二大忌也。
两门相冲,在传统风水中,是一大禁忌。旧时,民居的传统布局结构,很少有卧室门与大门成一条直线的。风水认为,门相冲不聚气,空气从大门进来,是直冲,生硬的风速超过了人的血流速度,对身体不利。房门相冲在使用上、观感上和心理上也不太适宜,所以能避则避,不能避就化解。
风水学上认为,阳宅“两门相对,必有一退;两门相冲,必有一凶。并把两门相对,称为对门煞。”在门口设计中,所有的门都应该错落有致的排列,门与门不宜形成对冲。大门是气口,吸入的生气在宅内流动。
“两家不可门相对,必主一家退;开门不得两相冲,必有一家凶;两门相对谓相骂,口舌是非财运差。”两家大门相冲,会应凶事。旧时,是有道理的。
窦建德,在古城,两年来的悉心经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绵绵不息,传颂了上千年。可怎么单单,就只两年呢?原本是可以改写历史的呀!彭知府在找原因,一定是城门的事儿,改城门!他心里暗暗有了底数。
正德五年(年)十月,在天子脚下,河北霸州文安,爆发了开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因起义由刘六、刘七兄弟俩发起,史称“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刘七兄弟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自幼家贫,是为朝廷养马的马户,两兄弟为人慷慨好义,粗通拳脚,善于骑射。正德年间,因为不堪地主豪强的压榨欺凌,纠集了一帮穷苦兄弟做了“响马盗”,干一些打劫打家劫舍的勾当,后来宦官刘瑾派人到河北缉捕,屠杀这些响马,刘六、刘七的家属、亲眷遭到杀害,同伙齐彦名也被捉拿。刘六、刘七一怒之下,闯入大狱,救出了齐彦名,于正德五年(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霸州举旗造反,当地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从最初的几十骑,迅速发展到数千人,最后却发展到十几万之众。转战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等九省,搅得大明朝寝食难安,为镇压起义,朝廷总共调遣官兵二十余万,约占全国总兵力的一半以上,耗尽库银,历时三年才镇压下去。
对此,彭知府震动很大。不光影响他从政的广府,还波及他的家乡。给他的生活和理政,平添许多压力。
那一年,广府城内外,蝎子出奇的多,大小不一,到处都是,大的甚至有尺把长,很多人被蜇伤、蛰死。于是,人心惶惶,就有传言,说是,因为南城门直冲北城门,一股金陵紫气,直袭燕山北侧黄云洞。惊扰了,在黄云洞修炼的蝎子精,它一怒之下,便派出很多蝎子去惩罚广府,闹得广府人昼夜不得安宁。天皇爷知道此事后,幻化下凡,救人驱邪,带了雄黄、樟脑,还有艾草、薄荷等一些中药种子,一时,灭除蝎子,治愈了患者的疾痛,城内归于安宁。
街上传说,传到府署里,彭知府很高兴,受启发,立马心里有了主意:改城门,时机已到。随即召集幕僚,如此这般,作了安排。
彭知府,大张旗鼓,把全城乡绅商士,达官贵人请到府署,一番寒暄、张罗之后,把天皇爷托梦的事,给大伙叙述了一遍,还背诵了,天皇爷,梦中给他留下的诗句:“城门东移筑高墙,摆阵来擒蝎子王。辘轳把上金鸡叫,广府才会有吉祥。移门莫错除夕夜,否则全城人均亡。知府既是父母官,赶快动手莫彷徨。”要他,必须在正德十年,把诗中的事情办妥,否则全城人和他都要死于非命。
此时,知府声泪俱下,作揖连连,恳请诸位,为了城内生灵,大明基业,大伙们回去,立刻动员城里的百姓,遵从天皇爷嘱托,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他还当众表示,愿意拿出一年俸禄,捐作东移城门费用。并申文,呈请武宗皇帝,从广府的府库中,拨出白银五万两,用作拆迁、改道、安民补贴。他还要求,府、县所有官员,都要到工地上,去出力,流汗,吃住在岗。
改城门,偌大的一个民心工程,仅用时六个多月,顺利竣工。贞元门东移,北大街改道,拆迁户安置,原贞元门封堵,城上的天皇庙,修葺一新。其影响深远之可见。
更具有意义的是,为之后,嘉靖年间,修砌砖城,增扩瓮城,做好了铺垫,是个难得的历史契机,功在千秋。
古城“贞元门”,流经沧桑,是古城的最后一道门。《周易》讲,贞为北,元为东。在这里,以北门向东开,这样一种简单现象,蕴含了“贞下起元”的古老哲理。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周流不息。
创作于:年8月
张幸元:邯郸市永年广府人。早年的文学作品多散见于全国的报刊杂志。其中创作的《伞下夫妻》曾荣获全国微型文学一等奖,收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夏日的梦》。同时,《河北日报》、《邯郸日报》等予以刊发。近年,重续文缘,多有力作问世。创作的《秋歌,古城见证着》、《秋歌,再次为你唱响》分别荣获中国农民丰收节创作一等奖和优秀奖,并分别荣获中国第四、五届中华情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其他著作一并丰收。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