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华陂漆雕开墓

漆雕(tiao)开墓

孔子由陈入蔡是由北而南,走淮阳、归村、华陂、陈蔡铺,然后到达上蔡,而我们则是由南而北,逆向而行。9月10日上午,我们离开陈蔡铺,大约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到达了华陂镇。镇里的路实在是太烂,到处是大酱缸。经电话联系,我们在路边见到了漆雕开的后人漆雕世英和他的哥哥漆雕杰英,简单交谈几句之后,由漆雕杰英带我们去看漆雕开墓。

漆雕开墓在华陂镇华南村,车开不进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由漆雕杰英领我们进村,一边走他一边向我们介绍有关漆雕开的情况:鲁哀公四年(前),孔子由陈国的归村南行,准备入蔡,路过华陂时,年已50的漆雕开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忙前去拜见,并请求入为弟子,得到了孔子的应允。漆雕开十分高兴,赶紧收拾屋子,请孔子一行居住。虽然热情的漆雕开挽留孔子一行住在自己家里,其实他家并不富余,但他竭尽全力做好后勤工作。这时阴雨连绵,数日乌云不散,家里的粮食已经告罄。为了不让孔子师徒挨饿,漆雕开冒雨来到离家不远的鸿隙湖采藕,一不小心落进水里,就再也没有出来。狂风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大家也找了三天三夜,最终也没有找到他的尸首,只漂上来一只靴子。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他的靴子埋在了湖边。

说着话,我们来到了漆雕开的墓边,该墓不是很大,是用水泥砌的,大概因为年久失修,水泥已经开裂。墓边立着几通石碑,其中一通上写着“漆雕开墓”,下面写着“上蔡县人民政府立”。丕羽问此碑是什么时候立的,漆雕杰英说是年。还有一碑躺在地上,是上蔡县人民政府于年11月立的文物标志碑,上面写的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漆雕开墓”。漆雕杰英说,原来的墓很大,并且很神奇,不管水怎么涨,从来没有被淹过,因为水涨它也涨。跟孔子晒书台的说法几乎是一个版本。漆雕开墓毁于“文革”,现在的墓是年重建的。

漆雕开墓前有一水塘,我问漆雕杰英,这就是漆雕开淹死的地方吗?他说不是,他向西北一指说,在那边,湖已经没有了。据说原来鸿隙湖里的莲花都是白色的,自从漆雕开落水之后,竟然都变成了红色。人们说,那是荷花为纪念漆雕开才变红的。人们由此把这个地方叫作“花陂”,因“花”与“华”通,叫来叫去,就叫成“华陂”了。从此,“鸿隙荷烂”就成了当地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张沐的《鸿隙荷烂》一诗,歌咏的就是这里的景色:“万亩渟泉老不流,际天花草烂云头。波飘莲瓣烧成暑,浮起菖蒲寒入秋。水利兴时多种稻,渔歌向夜尽撑舟。居民犹记漆雕开,到处逢人说末周。”

漆雕杰英说,在漆雕开墓的东侧,原来还有座漆雕开祠,是年大跃进时给拆的,那块地方也分给别人住了。关于漆雕开祠,康熙版《上蔡县志》中有图。关于这座祠,在漆雕世英写的《先贤漆雕开》一文中有详细介绍:“据漆雕后代90代孙漆雕文德和华南村老人王国印回忆,他们小时候就在漆雕祠上学。祠堂后院是正大殿三间,正中有一暖阁,漆雕开像坐在暖阁上,手捧竹简,苦读沉思。头上方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亲笔题字‘天中道统’四个蓝色大字,在一个匾里,挂在正殿正中上方,左右是王羲之题字‘蔡子华陂镇先贤漆雕开之墓焉,视鸿隙戴白马为恩师名万代……’(再下面记不清了)。漆雕夫子祠面积有三亩多大,前后两套院,大门外是上马、下马牌坊,大门外南边飞檐下是‘跑马石’和‘一步三眼井’。前院有东西厢房,是接待来客和看祠堂用,后院是漆雕夫子像及历代漆雕贤人牌位和家谱、字画等。”我问,这个祠堂还能恢复起来吗?他们说现在还没有这个计划。

旧县志上的漆雕祠图

我们在漆雕开墓前的时候,周边的几个村民也都围了过来,其中一位妇女问我,你们是不是想迁墓?还没等我回答,她接着又说,墓不能迁,一迁,就把这里的风水给破坏了。我说,肯定不迁。她们听了我的话,似乎满意了。其实我哪有这个权力呀!

漆雕世英在华陂是个有名的企业家,开了个面粉厂。我们离开漆雕开墓,又来到他的面粉厂,因是中午,工厂没有工作。在办公室,漆雕世英给我们找出一些与漆雕开有关的资料,其中有一篇就是他写的《先贤漆雕开》。

在史籍中,关于漆雕开的生平记载的很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漆雕开,字子开。孔子使其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记载的稍详细一些:“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曰:‘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子若报其书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悦焉。”据此可推断出漆雕开生于周景王五年,鲁昭公元年(),卒年则无记载。在漆雕世英的文章中,则标出了具体的卒年:“卒于周景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享年52岁。”

漆雕开像

在漆雕世英提供的资料里,我还看到录自旧《西华县志》中的一幅地图,图上有“漆雕开沟”,下面注云:“乾隆十六年(),周口西华境内为排华陂鸿隙湖的水挖了一条河,起名‘漆雕开河’。”

众所周知,上蔡有“孔门六贤”,而四贤皆在华陂,且均姓漆雕。除漆雕开之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还记有:“漆雕哆,字子敛。”《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漆雕侈,字子敛。”二书均未写明籍贯,郑玄注为“鲁人”,康熙版《上蔡县志》记为“蔡人”。唐玄宗二十七年()封为“武城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濮阳侯”。《上蔡县志》中录有戚纶《漆雕哆赞》:“七十称贤,哆也其一。学以适道,名参入室。昔为达者,今逢圣日。俾侯濮阳,膺茲崇秩。”

漆雕哆像

《史记》中还记有“漆雕徒父”,《家语》作“漆雕从,字子文”,一说为鲁人,《上蔡县志》记为“蔡人”。唐时封为“须句伯”,宋时加封为“高苑侯”。《上蔡县志》录有陈彭年《漆雕徒父赞》:“受教圣人,服勤坟籍。如彼时术,故能日益。元封庆成,介圭追锡。图形绘素,镂美金石。”

漆雕徒父像

《上蔡县志》还记有另一位孔子弟子漆雕凭,曰:“漆雕凭,蔡人,孔子弟子。”但《史记》和《家语》均未将其列入。在《孔子家语·好生》中有一则关于漆雕凭的记载:“孔子问漆雕凭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贤?’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译文:孔子问漆雕凭:“你侍奉过的臧文仲、臧武仲和孺子容这三位大夫,哪位更贤明呢?”漆雕凭回答说:“臧家有个大乌龟,名字叫‘蔡’。臧家用这只龟占卜,文仲三年只占一次,武仲三年占了二次,而孺子容却三年占了三次,由此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如果一定要问三人中哪个贤明哪个不贤明,那我就不敢进行区别了。”孔子听了之后,十分感叹地说:“漆雕凭这人真是个君子啊!他谈论别人的优点时,隐晦而又十分明显;在谈论别人的缺点时,既不明说但又很明确。他的智慧是无人能够达到的,他的聪明是无人能够与之相比的。谁能做到这样呢?”)

在《说苑·权谋》中,记有“漆雕马人”,内容与《家语》所记略同。漆雕凭与漆雕马人,钱穆“疑一人”,他说:“文仲卒于鲁文公十年,前孔子之生六十六年。及事文仲,岂得与孔子相问答?”按此计算,这位漆雕凭应为孔子的前辈,记为孔子弟子恐有问题。

上蔡的另两位孔子弟子为曹卹和秦冉。曹卹故里在上蔡县洙湖镇曹寨村,昨天我到过那里,并写有文章。关于秦冉的资料则十分的少,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只有4字:“秦冉,字开。”《上蔡县志》载:“秦冉,字子开,蔡人,孔子弟子。”后有按语曰:“《崇祀考》曰:‘秦冉、颜何二人,张永嘉引程敏政之议,以《家语》不载,疑《史记》误书,奏罢其祀。今议仍当复祀。”该志中还录有宋钱惟演《秦冉赞》:“惟圣享天,陟于神房。惟帝道尊,升茲鲁堂。允矣君子,正兮清扬。式贲先烈,锡诸衮章。”在上蔡,人们至今也未找到他的出生地。后代对其亦有加封,唐时封为“彭衙伯”,宋时封为“新息侯”。

由以上漆雕氏孔子弟子,最终形成了“漆雕氏之儒”。据《韩非子·显学》说,孔子去世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裁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氏之儒。”关于“漆雕氏之儒”,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中指出:“孔门弟子中有三漆雕,一为漆雕开,一为漆雕哆,又一为漆雕徒父,但从能构成为一独立的学派来看,当以漆雕开最为合格。”说明在“漆雕氏之儒”中,漆雕开是这一派的领军人物。

但按漆雕世英所列漆雕开的生卒年计算,孔子61岁入蔡,漆雕开入为弟子时,已经50岁,三年后因捞藕而死,也就是说,他成为孔子弟子前后也就三年左右时间。即便是超人的天才,仅三年时间,也不会学业有成。那么《家语》所说“习《尚书》”就成了问题,难道在未见到孔子之前他是自学的吗?所以有人认为漆雕开的年龄有误。

清人宋翔凤《论语发微》认为:“《正义》引《家语》或脱‘四’字,应为少孔子四十一岁。”按此说计算,漆雕开拜孔子为师时的年龄为20岁,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期。我分析,漆雕开入为孔子弟子后,跟随周游列国,然后跟着回到鲁国,专攻《尚书》。孔子见他学业有成,就动员他出仕,因此有了《论语·公冶长》中的那一章。从语气上看,孔子这话应该不是在周游列国时说的,因为他自己求仕都到处碰壁,怎么可能动员弟子出去做官呢?钱穆根据《公冶长》中那段话的意思,发表了这样的看法:“玩其语气,漆雕年当远后于孔子,不止少十一岁也。”他赞同宋翔凤的观点,认为“少孔子四十一岁,差为近之”。(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孔子弟子通考》)

与漆雕开的后人合影

按《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那至少是说,漆雕氏一派在孔子去世后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一门“显学”,其中漆雕开是核心人物。如果漆雕开先于孔子而死,旗手不在了,那就很难想象会形成一门学派。但此说,又与当地流传的漆雕开因捞藕而死之说不协。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留下诸多疑点再所难免。要想进一步破解疑点,就需要发现新的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回鲁国后著书立说,聚众传授,有弟子多人,身通六艺很有才华者72人。在72贤中有今上蔡华陂镇4人,即漆雕开、漆雕凭、漆雕从、漆雕侈,古人称“漆雕四杰

漆雕开,字子若,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漆雕开从小聪颖好学,一生习《尚书》,在当时蔡国很有名气。孔子曾劝其出仕做官,他不愿意。因此,孔子十分欣赏其风范。《上蔡县志》记载,在今上蔡仍流传“漆雕开舍身为恩师”之传说。据漆雕后代第91代孙漆雕文德讲,孔子周游列国游说时经过蔡国华陂,有一年轻书生拦住去路,孔子一门徒子路问:“圣人来到,为何不让路呢?”漆雕开答曰:“既是圣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孔子就下了车,书生问道:“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高?”孔子答曰:“因为鹅的脖子长。”年轻书生又问:“青蛙的脖子短为什么叫声也高呢”?孔子无言应答。这个年轻书生就是漆雕开。孔子见他聪明好问,就收他做了弟子。

漆雕开跟随孔子发愤苦读,传礼教,习《尚书》,成为儒家名流。几年后,孔子因在楚国不得志,返回蔡国,再经华陂时,恰逢连降大雨,孔子书简、行李都淋湿了,不得不停留在陈蔡堡(留有古迹“书台寺”,孔子晒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建寺名为“书台寺”,内有晒书台。)没有吃的,漆雕开为给恩师找食物,冒雨到鸿隙湖中采莲,不幸被洪水卷入激流,时年29岁。后来,唐朝追封漆雕开为腾伯,宋朝追封为平舆侯。)封漆雕开后代为“铁帽秀才”。只要是漆雕开的后代,男丁生下来就是秀才,并享有俸禄。清咸丰三年,重修了漆雕开祠堂,封官地45亩不纳粮。可惜漆雕祠各种碑刻在上世纪被毁,现存咸丰三年时重建漆雕开之祠石碑半块,光绪年间重修漆雕开祠石碑一块。漆雕开后代历代家谱存放至年,放到了屋檐下土坯缝里,因草房漏雨,被淋湿烂掉。据漆雕开后代漆雕文德回忆,他本人是漆雕第91代孙。其父漆雕官、叔漆雕印为漆雕第90代贤孙。祖父漆雕同顺为第89代,曾祖父漆雕效先,高曾祖漆雕贤妮,再往上就记不清楚了。漆雕开死后,历朝历代都很尊重他。据华南村老人王国印回忆,他小时候就在漆雕祠上学,祠堂后院是正大殿三间,正中有一暖阁,漆雕开雕像就坐在暖阁上,手捧竹简,苦读深思。头上方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亲笔题字“天中道德”四个蓝色大字,在一个大匾里挂在正殿正中上方。左右是王羲之题字:“蔡之华陂镇先贤漆雕开之墓,枕鸿隙戴白马为恩师名百代……”漆雕夫子祠经清朝咸丰三年重建和光绪三年十一月重建,面积有两亩多,前后两套院。大门外是上马、下马牌坊,大门外东边飞檐下是“跑石马”和“一步三眼井”。前院有东西厢房接待来宾看守祠堂,后院是漆雕夫子祠像及历代漆雕牌位、家谱等字画。漆雕从,字子文,漆雕开之弟,后世被追封为“庆成侯”。漆雕侈,字子敛。死后被追封为濮阳侯。漆雕凭。孔子曾问他:“臧文仲、武仲、儒子容三人哪个最贤?”漆雕凭曰:“三个人各有优点和缺点。”孔子评论说,这才是君子。说别人的优点“隐而显”,说别人的过错“微而著”。

漆雕开祠在现在龚路东侧约米处,现仅存咸丰三年重修漆雕开之祠石碑半块和光绪三年十一月重修“先贤漆雕夫子祠”石碑一块和上蔡县人民政府立的漆雕开墓碑。漆雕开墓离“兴福寺”只有米远,与鸿隙湖相对,成为华陂镇名胜古迹。年,日本学者曾来华陂专题考察漆雕开古迹。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ly/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