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侍坐行文顺序,讲解归纳语言基础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而《论语》本身就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整理编撰,有较强的语言艺术性。学习该篇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论语》其它篇目的语言基础。

所以在此,依据《侍坐》的行文顺序,讲解归纳语言基础知识,便于考生复习识记,也希望能让语文老师在讲授本文时省点儿心。

本文的行文顺序是围绕“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

一,问志部分需积累的内容如下: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在此是指“陪孔子闲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两个分句中,前一个分句是“状语后置”,而后一个分句,由于不同的版本对“以”解释的不一样,导致了对“毋吾以也”句式定位的差异,但我认为,无论对该句的“以”怎么解释,该句也是个“省略句”。

“不吾知也!”;“则何以哉?”。这两句都是“宾语前置”,但具体情况不同。在此处需要小结一下“宾语前置”这个文言知识的规律。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同理:不吾知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同理:则何以哉?

3,借助“是”、“之”作标志宾语前置。

如此,学生可借助基本规律判断具体的文言句子,以达到让学生带着知识工具在学习的道路上轻松行走的目的。

二,学生“言志”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1,古代文化常识识记:a,“千乘之国”,“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加之以师旅”中“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c,“加之以饥馑”中“饥馑”:“饥”指五谷不熟、“馑”指蔬菜不收成。所以“饥馑”泛指饥荒、荒年。

d,宗庙: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e,“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又称“加冠”、“弱冠”。

三,孔子“评志”部分的重点实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赤也为之小,熟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相”。

四,文中特殊句式及其用法集录: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7%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mj/1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