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保产
沙澧英才i
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村庄都有它的来历;每个村庄的村名,都蕴含一段这个村庄的历史文化。
为探寻村庄之名的来历和它所留下的历史印迹,笔者对漯河市青年镇所属共4个自然村的村名由来调查后发现,其村名由来大致可分为——以景物为村名、以姓氏加地理位置或景物为村名、以历史名人事件或传说为村名、以特产加姓氏为村名、以姓氏为村名、以历史掌故为村名等几种。
一、以景物为村名
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西北隅有个叫洪山庙的小村庄,村中有棵老槐树,村东有座洪山庙。
传说从前有一天,朱家寨一朱姓财主家来一长工,主动要求给他家种高粱。掌柜让长工到地里锄草和定高粱苗,长工锄了一遍又一遍,高粱地的草锄净了,高粱苗也不稀不稠定好了,朱掌柜仍嫌草没锄净、高粱苗留得稠。这样反复好几次,朱掌柜仍以锄草和间高粱苗为借口,让他天天到地里。最后,谁知长工干脆把地里的高粱锄得只剩四角四棵。
朱掌柜听说地里的高粱只剩四棵,不紧不慢对长工说:“地里哪有那么多草?再说高粱苗也定好了,我让你天天到地里,是想让你去乘凉偷闲,免得别人看见说你吃闲饭。”长工说:“本来高粱苗不稀不稠定好了,您还嫌稠,我不得不给你只留四棵。”最后,掌柜的只怪自己当初没跟长工说清楚。
转眼已是秋收时节,朱掌柜和长工一起来到地里看高粱,只见那四棵高粱长得像大树似的,通红通红的高粱穗压得高粱杆弯下了腰。见此情景,他既高兴又惊奇。
这时,长工抱住高粱颗来回不停地摇晃,只见通红的高粱粒雨点般纷纷落下来,堆得象小山似的。朱掌柜心中乐开了花,赶忙回家找人运高粱。
当朱掌柜领着人来到高粱堆前,长工早已不知去向。夜里,朱掌柜做了个梦,梦见一白胡子老头告诉他,给他种地的长工,是个名叫洪山的神仙,不管他家地里的高粱稀稠,洪山爷都会让高粱大丰收。此时他才恍然大悟。
秋收后,朱掌柜出资,请人在村东头建一座洪山庙,供奉洪山爷。每年秋收时节,他和村人都要到庙里焚香跪拜。
据载,洪山是位出身贫寒的雇农,他耕种技术高超并助人为乐,使很多人家的庄稼获得丰收。洪山死后,人们念其功德,尊称洪山真人为“洪山爷”,并立庙祀之。
传说明朝初期,洪山庙村朱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一带迁到这里定居。另据洪山庙碑文记载,宋真宗(--0年,宋朝第三位皇帝)时,村里的居民均系朱氏之家,故村名朱家寨。后来,又有谢、金、许、王、孙、常、杨诸姓相继迁入。宋宁宗(94--4)时,村中一朱姓人家家计颇丰,夫妇忠厚朴实,乐善好施;其变卖田产,于村东建洪山庙一座。因此有“真宗朱家寨,庙宇始宁宗”之说。洪山庙建成后原村名遂改为“洪山庙”
乾隆7年时,庙宇因年久失修,大部破败。村民王文、孙国民夫妇募集资金重新修建。90年,村人于此设私塾。9年,改私塾而兴办育英小学堂。直至今日,村小学仍在原庙址处;然原庙解放初已不复存在,原碑文也已残缺。99年,村民集资,以原碑文为依据,重刻碑一通,立于小学校内原庙址。
洪山庙村中原有三棵家槐,现存一棵于村中路北,为朱姓先民明朝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所植。
年7月日,漯河市及原郾城县文物部门为研究沙澧文化,曾派专家对此树进行考证,测得此树胸围.6米,高.9米,迄今已有年左右历史,系沙澧河畔稀有古树名木。郾城县及漯河市新闻单位特作专题报道。
青年镇老槐树摄影李保产
此后,郾城县文化局拨元专款,对老槐树予以保护。老槐树树干虽已中空,但年年枝繁叶茂;尤其树干皮部纹理呈螺旋状上升,别有特色。
庙王村杨氏与大杨、小杨杨氏为共同祖先。其先祖明代洪武初年从山西迁往黑龙潭后,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老二分别迁到今青年镇大杨庄、小杨庄,其中一支后裔又迁往砖桥寨东南三里,取村名杨寨。后来有一年,忽然天降群蛇,村民家中,尤其是杨小泉财主家到处都是大蛇,人们不得不迁往南边六七里的地方居住。后因村里有供奉关羽的关爷庙,故取村名关羽庙王,简称庙王。
将军庙村曾有唐朝白马将军李愬庙而得名。传说唐朝白马将军李愬前往郾城西北的裴成,谋袭蔡州途中,经汾河南岸一个村庄时,口渴难耐,于是下马向一老妇讨水喝,白马将军喝完水谢罢老妇,老妇转身放水瓢,刚回过头,就不见了将军的踪影。后来,人们就在村里修建一座白马将军庙,并取村名将军庙。每逢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将军庙里白马将军塑像边,就有宝剑的凛冽白光闪现。
据民国版《西华县志》载,回墓村因原来有回族首领墓——回王墓而得名。另据回墓村民讲,回族人的一个王子死后,最初准备葬在段庄地界,后来人们又看中了杨庄的一个地方,杨庄的人以为回人宰羊(杨),埋在自己村不吉利,最后只好把回王葬在段庄村西的一个村边。后来,人们就把埋葬回王的村庄叫“回墓”。
砖桥村战国时期为安陵国国都。东汉时称征羌城,并建征羌国。后又称古城店。宋代时,时局不太平,回墓村有个人被神仙附体,常为人算卦,人们称他为“马子”。为逃避兵匪之乱,有人找马子问卜,马子依照当年孔子占卜时的原话说:“过了清江(汾河)入太和,太和寨里得安乐。”于是,这里又改称太和寨。明清时期,太和寨又改称新寨集。清末,因寨内坑塘及护寨河上多砖砌拱桥,有“一里三拱桥”之称,因此改名砖桥集......
青年镇首届油菜花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以姓氏加地里位置或景物为村名
清末民初,河李村有个名叫李秀峰的大孝子,他的继母很想去武当山大金顶进香朝拜,但因路途遥远和行动不便难以成行。
为实现继母的夙愿,他决定在村里依大金顶原样建一座小金顶。于是数次南下,亲到武当山大金顶取样。历经0年艰辛,先后变卖40亩田产,于9年建成小金顶。小金顶建成后,方圆前来进香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李秀峰大孝子的名声逐渐远播。小金顶因此被载入97年《西华县志·续志》。
年,小金顶被毁。年,李秀峰第五代孙,广州飞华企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李满盈,为家乡河李村捐资.86万元,为村里修建00米柏油路,并向许慎陵园捐资0万元。同年,经郾城县有关部门批准,李满盈出资0多万元重建小金顶;建成后,被郾城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政府曾数次往中原迁民。河崔村崔氏先祖兄弟4人携外祖母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按当时明朝法律,同族至亲不能居住在同一地方。于是老大与外祖母迁居临颍县武岗庙,新起村名崔庄;二弟居西华县焦岗村;刚烈果敢的老三,骑青马独自来到泌阳县沙河店村;老四来到砖桥村西北的段庄,到汾河湾放马时,看这里土地肥沃,就滂河而居,取村名河崔。后来,河崔崔氏部分后裔又先后迁居现青年镇的段庄,万金镇的前崔,商水县巴村镇的崔庄,及长葛县老城镇的卢庙和西平县五沟营镇的大崔等地。
每年清明时节,来自各地的河崔崔氏后裔,都集聚在河崔村,参加“祖爷会”,祭拜先祖,共话家族情。
人们说,当年从洪洞一带迁出的移民后代,小脚趾外侧都有一个因刀砍而形成的小小的脚趾。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一多出的小脚趾,并非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为当初迁移时,刀砍的记号所致。但在所有多出的这一小脚趾的人群中,确实以山西及山西迁往中原的人的后裔为多。
而今河崔村唯独崔天才、崔苟富兄弟俩没有这个小脚趾。据说崔氏老四迁往河崔时,崔天才、崔苟富的先祖就在此居住,其历代后人的小脚趾都与之后迁往这里的崔氏老四的后裔不同。
河李村、河崔村、海子王村、沟渠李村因村子分别傍汾河和枯河,并加以村人姓氏而为村名。庞墩村因古时临汴(开封)汉(汉口)官道,道旁有守卫征羌国的烽火台故墩,并加以村人庞姓,故村名庞墩。双庙郭因村内曾有两座庙宇,村人又多姓郭而得名。
青年镇油菜花图片来源于网络三、以历史掌故为村名冷饭店村北靠枯河,位陈、蔡之通衢。孔子曾从鲁国赴陈、蔡、汝、颖等地周游列国。一天早晨,孔子率弟子来到陈地即现在的冷饭店村一家小饭馆吃饭,孔子看饭店师傅待会儿才能把饭做好,便向人们讲起学来。师傅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孔子只顾滔滔不绝地演讲;等他们一行吃饭时发现饭菜早已冰冷了。孔子便发出了饭菜已冷的感叹。后来,村人在村里建一座圣人殿,供奉孔圣人的神像,并称此村为冷饭店。
师徒一行走出冷饭店,沿途一路传道,却很少有人买账,既身无分文,又难讨一羹,因此在今召陵镇归村绝粮七日。弟子问师傅往何处行走,孔子请回墓村的一个人占卜,占卜先生曰:“过了清江(汾河)入太和,太和寨里得安乐。”于是师徒一行就到了今天的砖桥寨。在寨里,孔子及弟子受到官员和百姓的款待。“安乐”一阵后,师徒径直往南,到蔡国巡游传道去了。到了宋代,人们就用当年孔子占卜时的“太和”二字,改村名为太和寨。
相传东汉末年,王莽篡权,四处追杀刘秀。这天,刘秀被追到冷饭店西北,一小河拦住去路。刘秀翻身下马,对天祈祷。话音刚落,河水立时退去。刘秀大喜,遂跃马过河。待王莽追到河边,河水早已涨满如初。刘秀称帝后,为感激上苍相助之恩,特赐这条小河及河边的村庄“枯河”之名。光武帝当年过河之处,喝枯河水长大的鸭子,奇迹般地生出了双黄蛋,并且黄红味香,成为以蛋代粮的纳税贡品。
唐朝宰相裴度曾于元和年(86年)率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守敌吴元济于裴城。其间,因从现在的裴王村路过,后来因此村名叫裴王。
青年镇油菜花节活动掠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以特产加姓氏为村名
据说从前纺车刘村有个做纺车的木匠,他做出的纺车好使耐用,附近农家争相加工购买,时人称“纺车刘”。久之,纺车刘就成了村名。还有木锨张和棒槌王,其村名之来历也是如此。
五、以姓氏作村名
据《西华胡氏族谱》及其天启六年(66年)佥宪封公墓志记载,胡氏汉唐居住在越地(今浙江绍兴附近),为井泉巨族;宋元时期迁往豫地,为洛阳巨族。元朝末期,中原东部兵灾连年,人口锐减。明代洪武四年(7年),洛阳胡氏三兄弟金、银、玉一起迁往西华县新寨集(今漯河市青年镇砖桥村)。后来,胡金居住在新寨集,胡银迁鹿邑(据00年鹿邑出土的七世祖胡国光墓志铭载,鹿邑胡氏为胡玉之后),胡玉去应天英武卫(今南京附近)充军。
迁到新寨集即今砖桥村的胡金生子胡瞻,胡瞻生子胡质,胡质生胡拯。胡拯由新寨集南迁五里。因迁往新寨集(砖桥)的祖茔不复存在,故金的后人以拯为始祖,并因此取村名胡老庄。胡拯生长子胡庆、次子胡育、三子胡柱、幼子(失名)。老二胡育迁西华县城东南二里胡家桥,老三胡柱迁今万金镇龚堂村,老大和老四仍居胡老庄。
现砖桥暨胡老胡氏后裔遍布于漯河市的青年、万金、邓襄、老窝、召陵、姬石、孟庙、龙城、商桥、黑龙潭、孙庄、阴阳赵等乡镇,西平县五沟营镇、仁和镇谢老庄、西华县的南关、艾岗、王庄、逍遥等乡镇,以及鹿邑县、通许县、方城县、安徽颍上县等地,成为中原望族。
从胡金起世开始到5世,胡氏的字辈分别为:允、怀、毓、廷、锡、自、悦、兆、有、永、维、效、乃、立、本、守、成、以、振、世、继、续、德、业、建、教、子、万、年、芳、同、根、源、度、久、哲、曜、保、存、长。
在这些村名的来历中,以村人姓氏作村名是最简单不过的了。象胡老、井庄、何(侯)庄、朱庄、张庄、田庄、段庄、杨庄、王庄、周韩、葛胡等等,这些村的村名都是以村人的姓氏,再加一个村庄的“庄”字。而前谢、后谢则是按村人姓氏和村子所居前后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大杨、小杨、小李、小徐、大军李、三朱等村(),则是按相邻或同族两个同姓氏村庄的大小及兄弟之间的排行加以区分所命名的。和庄原称胡庄,后因村内尚有孙,张、杨等姓,因取其中一姓作为村名恐有争执,所以改称和庄。
六、青年村――新村建设的宠儿
明代时期,现在的青年村称“在官营”,后又称“孝武营”。90年0月9日,村人王拱壁将其父王际泰于9年创办的崇实小学堂更名为青公完全小学,并将原村名改为青年村。
在官营时期,此地朱姓系明朝皇帝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周王)后裔封地。村人王拱璧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村在明朝后期,是河南周王朱橚后代小周王的食邑庄园。清初把周王府改为中岳庙。我出生的草房数间,正是坐落在该庙的废墟上。到0世纪0年代,我们在搞‘自治’时,改孝武营村为青年村。”
民国版《西华县志》载,青年村“明代称‘在官营’,后改为‘孝武营’。在官营时期,此地为明代某皇帝后裔驻地。村内有崇祯年碑(在该村全神庙),碑文叙王府修庙之事;另有皇帝万岁牌(村西北里许竹园寺)。大型石门柱底石前,原有可考前代砖瓦碑等物。今村尚有朱姓。民国九年,村人王拱璧创办‘青公完全小学’,改村名为青年村。”
另据王拱璧年谱载:“9年5岁。春节回府,即运动家人邻亲,废除满清礼制,砸了竹园寺万岁牌。”
青年村部分朱姓居民早前迁往西华县址坊镇何庄。现青年村有王、张、朱、方等姓,其中朱姓尚有7户;除王、朱等姓外,其他姓氏多为96年土匪血洗青年村,杀50多位村民后,外姓人入赘寡妇家而形成的。
王拱璧(-),著名乡村教育家,乡村教育和新村建设的开拓者,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曾任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河南分会会长,《河南民报》主编、河南大学教授等职;解放后任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河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90年,王拱璧留学回国后,把他的政教合一的新村建设思想付诸于兴办青年公学和青年自治村的实际中。他和村民代表商议成立村事务所及调解委员会,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号召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等等;同时联合附近村庄成立青年自治会,抗击匪兵之患;使村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生产生活技能得到提高。村内所有事务均由村民自己得到解决。学校实行董事会管理制,设有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农民补习班、职业部、高等补习部、妇女部、师范部等。这一新村教育和管理新模式,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知识型、适用型的新型人才,在当时的中国产生极大反响,一时间,国内外参观宣传者不绝于途。因王拱璧办学成绩卓著,省教育厅于95年特颁发“惠嘉青年”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也颁发二等金质嘉禾奖章。
王拱壁的新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实验及实践,在中国现代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超前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总言之,乡村村名的由来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一个村庄的村名不仅是这个村庄的符号,同时也是人们乡愁的寄托之所在。村名的产生和演变,又往往承载和蕴含着这些村庄的多种文化印迹。我们窥探村名文化,不仅能从中了解我们村庄的历史之一斑,而且还能从中品味源远流长的乡村历史人文底蕴,了却我们的一缕乡思与乡愁。
注:()据郾城县人民政府(郾政98·号)文件,“关于地名更名的布告”,对全县重名的个大队(自然村)分别进行了更名,其中青年村乡的小徐、大杨、小杨、和庄、杨庄、周庄、张庄7个自然村的村名分别更名为——小徐庄、新大杨、新小杨、东和庄、中杨、周陈、北张庄。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六日一稿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稿
本文作者李保产
李保产,ID:qnsk(青年思客)00,青年镇砖桥村人,初执著业余新闻报道,再痴心家乡历史文化探究,曾获河南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三等奖、省法制好新闻作品二等奖、河南日报好新闻作品一等奖,近年有多篇历史文化作品面世。
约稿
欢迎大家为《沙澧英才》
制作头像、设计栏目、原创稿件。
来信请附上个人照片和简介,
以便更好地为您宣传。
联系
邮箱:shaliyingcai
6.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