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作为中国神话中“化育万物”的始母神,其神话和信仰源远流长,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西华县周边地区,存活了大量的女娲文化。而女娲城正是中原地区女娲神话和信仰的传播中心。女娲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城北11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河南通志:女娲氏遗民思故都,因以为名),相传为“女娲氏之故墟”或“女娲之都”,是女娲唯一建立都城的地方。清《西华志》载:“娲城,以为女娲所筑之城,故老相传,其来已久,城上朝来缤纷,烟雾袅袅”。
据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女娲故城,经采集标本,考古调查确认是一处春秋时期故城。年根据文献记载,到实地调查发现女娲坟、龙泉寺古建筑、古碑刻。年,周口地区文物考古队对女娲故城试掘,发现女娲故城遗址。
现在的女娲城始建于年,占地60余亩,由各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古遗址附近兴建。现建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人祖殿、三皇殿、老母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和景观。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述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
如何到达
1、郑州出发:
①郑州中心站:每天7班车,有几班车是路过车;
②郑汴路汽车站每天11班,为流水班,基本上每小时一般,直达西华汽车站。③郑州总站,郑州北站,郑州南站均有车,但车次较少。
④推荐郑汴路汽车站坐车。耗时2.5小时之内到达西华。60元。
2、到达西华之后:
①西华汽车站(即汽车西站)坐1路车到魁星楼,2元;转6路车到汽车东站(即西华城乡客运站),2元;
②到汽车东站,坐西华到思都岗中巴,6元。此车超级少,只有一辆车来回跑,但是可以直达女娲城门口。县城发车时间6:00、10:00、16:00;女娲城至西华县城:7:30、14:00;
3、其他到达方式:
①县城小三轮或出租,一二十元就可以到;耗时将近半小时。回来时也一样。
4、其他注意事项:因公交车车次少,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选择三轮、出租、或者拼车。
概况
此处主要就是民间活动场所,祭祀文化非常原生态,民间高人超级多。有许多的祭祀朝拜文化。此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道观,因为这里并无道士,守庙人都是民间的信仰者。
另外,这个地方前期并无管委会管理,都是民间自发捐款进行修建宫观修建,初始并无规划,非常随心所欲,导致存在大量的宫殿及神像重复设置,也有许多闻所未闻的神仙,接下来介绍宫殿及神像时就会发现。虽然规模很大,但结构不严谨,布局不甚合理,但是并不妨碍香客朝拜。自年成立管委会,现在逐步走向正规化,年开始收门票10元。
先上总图:
中轴线各宫殿介绍
女娲补天殿:中间供奉女娲娘娘补天雕像;东侧供奉天皇盘古,地皇女娲。
西侧供奉三圣母(此处和太清宫一样,是孔子之母,佛祖之母,老君之母);背面供奉送子娘娘,还有一堆小娃娃。说实话,这个庙里的雕像水平真的不咋地,感觉水平很糙。可能还是资金受限的原因。
娲皇殿:这是女娲娘娘的皇宫大殿。主要供奉女娲娘娘,还有四个侍女。东侧为女娲卧寝像,背面是女娲娘娘捏土造人的情景,守庙人说女娲造了18个国家的人,这些人都是那个国家的祖先。
盘古殿:又称九九老祖殿。中间供奉盘古,中间西侧供奉鸿钧老祖,中间供奉东侧伏羲。大殿东侧供奉三清爷。背面由东至西依次供奉:太无极圣母,女娲圣母,红极太真母;中间西侧供奉地皇老祖,混天老祖,天皇老祖;他们主管全世界,是上古时期的人物。
阁楼:主要求学业。南边孔圣人,二楼文昌帝君。
天皇盘古殿:为三层楼,在此处很重要了。
一楼:供奉地母皇娘,西侧供奉三皇姑,又称千手观音;东侧供奉地藏菩萨。
二楼:西侧供奉十二老母殿:无生老母,皇级老母,太极老母等12老母;中间女娲金殿供奉女娲皇娘,左手边供奉女娲睡像;西侧供奉九龙圣母;东侧人祖殿供奉伏羲;
三楼:西侧王母殿供奉王母娘娘;毛主席,二郎神;玉皇殿供奉中间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太白金星;补天殿供奉托天老母(就是女娲)。
三清殿:中轴线最后一座建筑,共二楼。
一楼:共六间房,为洞式造型。中间为十二老母殿,
其他殿由西到东依次供奉为:
红莲圣母,四海圣母;白莲圣母;
土地儒老母,西山老母,天儒老母;
女娲皇娘;
月光老母,王母娘娘,日光老母;
太极老母,无生老母,无极老母;
二楼:供三清爷。
东侧殿介绍
龙宫:主要供奉龙父龙母,四海龙王;另有财神爷,药王爷。
包公殿、关爷殿,财神殿:通俗易懂了。
再往北此次为:三清殿,文昌殿,包公祠
送子三奶奶,托天老母
五大财神殿:由南到北依次为赵公明,范蠡,福禄寿的禄神,比干,关公。
女娲地下宫:主要就是女娲相关的传说事迹,现在不开门了。
盘古大殿:盘古,东侧为睡觉像
二楼:女娲阁;东殿:西天老母,无生老母,国母娘之位
十殿阎王殿:主要就是从一殿到十殿的阎王。
西侧殿介绍
祖师殿:供奉真武祖师,水火二将,周公桃花
包公祠:供奉包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送子殿:供奉几位送子奶奶
八金九龙殿:一楼皇天老祖,皇天老母;
二楼:南侧供奉无生老母;北侧由东至西供奉西、北、南、东四海龙王;东侧供奉九龙圣母,就是几位龙王的母亲。
药王殿:尚未修呢,是临时板房。主供药王爷,右手平安老主,左手牵红线月老;北面龙父;南面:四海龙王。
送子殿:供奉送子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
其他
这个地方虽无高道,但却有许多民间高人,他们都带着各种功。这些功是科学解释不了,但是确实是现实存在。此方面有关资料,见参考文献中[2]—[6],作者对其进行了相对详细的介绍。
附:其他相关资料
女娲城由来
传说,女娲修地补天以后,大地上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依序去而复来,春光明媚,万物争荣。可是中原一带恶禽猛兽仍然兴风作浪,袭击人类,严重威协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女娲答应了子孙们的请求,斩了黑龙。恶禽猛兽杀的杀、死的死,剩下的被人们驯服,有的成了人类的朋友。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她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想恢复一下曾因过度劳累而疲倦的身体。
一天,女娲信步来到如今叫思都岗村名的地方。仰望她亲手修补的天际,彩霞满天,碧空万里,风清云淡;观脚下那高岭埠错落有致。站在此处四眺视野开阔,一览无余。北依广阔的原野,林木葱郁,草绿茵茵;南边与昆山奇峰对峙;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黄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岭而过,水波荡漾。她呼吸着河边送来的阵阵清风和野花芳香,内心感到从来不曾体验到的舒坦。她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女娲结束了四处奔波,安下心来同伏羲一起教人们捕鱼、打猎、种庄稼;婚配、嫁娶、繁衍子孙后代;又教人们用木棍撑起搭盖棚子,代替穴居。事事都为人们劳心费神。人们的生活住所得改善以后,她选择一处较为宽广平坦的地段,开始修造自己的住所,把它叫作“城”。此城长宽各百余丈,高八尺盈余,内城外廓,宫寝座落其间,据考古专家发掘调查至今仍有故城遗址和坚实的夯土层。因世人尊女娲为人类始祖,远古三皇之一,该城叫“皇城”,后又叫“女娲城”。
女娲城修建以后,周围聚居的人们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女娲统治的中心。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衣服,卸寒靠树叶、兽皮。每逢冬天,东北风一刮,还是冻得难受。女娲想来想去决定在城的北面造三座山挡着风寒。她就给伏羲说明自己想法。伏羲不相信女娲能造山的能力。女娲又说:“我们能造人补天,难道就不能造山吗?不信今天夜里我就能造三座大山给你看”。伏羲不服气的说:“咱俩打赌,如果今夜你能造出三座山,以后啥事都由你作主,如果造不成啥事都由我作主”。时间于次日鸡叫天明为限,说罢离去。
当天夜里,更深人静,女娲不声不响起来,伏羲偷偷跟在她后边,女娲来到女娲城北边,用手抓起三把土,分别放在三处,用嘴各吹一口气,三堆土就“嗡嗡”的发出吃声,在月光下,雾气腾腾,慢慢往上长,伏羲看见心底佩服女娲的神力,但眼看着三座山平地而起,自已打赌肯定要输,心生一计,急忙求告天将二郎神杨戬帮忙,让天鸡早叫,二郎神不知何意就指派天鸡“哏哏哏——”三声连叫,地上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霎时间“嗡嗡”声不响了,雾慢慢散了,三座山头冒出地面才几丈高就停住不长了。成三个大土丘,女娲输了。从此以后啥事都由男人作主了。这三个土丘后人称作“三土城”。每逢日晴气爽,斜阳西下,人们都能清楚地看见土丘冒出三股青烟。又称“娲城夕照”,为西华八景之一。民国初年,三个土丘被一个盗墓贼挖破,从此再也不冒烟了。年黄水淤积加之村民取土烧窑和平整土地,三个土丘挖平了,但至今仍能看清土丘遗址。
女娲做完了造福人类的一切工作,便乘着雷车,驾着应龙,白螭开道,腾蛇护驾。依依不舍地离开人们,归依天朝。而她的肉体留在了“皇城”。葬埋在女娲城西的岗岭上。随着数千年自然的变化,朝代更替。山有荡平,河有改道,沧海变桑田,唯女娲陵墓巍然不动。西华县有史载以来黄水大小犯境三百五十余次,淤积泥土数丈,而女娲的陵墓始终露出地面。唐代天宝年间大雨晦晏失所,黄河决口裹加泥沙,村庄、田野淹没,女娲陵墓也夷为平地。有日陵墓处狂风大作,噼雷一声巨响,人们观之见女娲的陵墓从地下涌出地面,并有巨石现出,上刻“凤陵堆”字样。女娲创造天地之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她的皇城和陵墓也同样受到上苍佑护,下界崇仰。她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是世代人类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女娲的丰功伟绩
《西华县志》总结了女娲娘娘的六大震铄古今的丰功伟绩:
1、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
2、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
3、华夏始母:繁衍了人类;
4、制定婚姻:教化了人类;
5、为人定姓:优化了人类;
6、创造笙簧:娱乐了人类。
女娲相关传说故事
1、捏土造人:东汉《风俗通》: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博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绳,粗绳索)人也。
东方文化的奠基文化是泥土文化。《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混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水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已的力量传宗接代。
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人类远古历史上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女娲造人的神话有母系社会的缩影,是早期血缘时代的母系社会,女性占据人口生产和生活主导地位的反映。
2、女娲补天: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览冥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古往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当时是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变,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面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战胜了这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3、女娲置婚烟:女娲是华夏母系氏族的首领,华人的原始祖母。在西华人们又把女娲称为是无极老母。在民间传统文化里,生育神崇拜是生殖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远古的生育神或高媒神当首推女娲,《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以女性作为生殖崇拜对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在远古人类可以观察到的现实中,新生命的怀孕、诞生,哺育等都是由妇女来体现的,生育也被认为是由妇女单独完成的。妇女决定着一个氏族的子孙能否行、人丁能否兴旺,因此,女性理所当然的受到尊敬,人类的生殖崇拜自然也主要表现为对女性自身的崇拜和对女性生育神的崇拜。中国的孝道自古就有孝数母亲的传统和习俗。
4、女娲作笙簧:戏剧文化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博雅》:“女娲作笙簧。“笙簧是人类最早的乐器。女娲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音乐鼻祖,也是中国民间的戏剧之神。
参考文献:
[1]冯彪.西华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
[2]张翠玲.女娲城祭祀歌舞研究[D].郑州大学,.
[3]张翠玲.生殖崇拜母性天职的强化——女娲城庙会祭祀禁忌初探[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12-14+20.
[4]张翠玲.西华女娲城庙会调查报告(上)[J].民俗研究,(02):40-45+97.
[5]张翠玲.西华女娲城庙会调查报告(下)[J].民俗研究,(03):45-53.
[6]张翠玲.西华女娲城庙会文化价值雏议[J].民间文学论坛,(03):49-52.
武当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