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法官是啥样?
提到法官,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他们身着法袍、手持法槌,给人威严冷峻、不怒自威的感觉。然而近日,记者却走近了一位平易近人的年轻法官,了解到一位法官最真实的工作日常。
人物简介
她叫王盛楠,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一名员额法官。清秀而知性的她,说起话来谦逊和善,眼神中却透出一种睿智和坚定。如果不是身上穿着的制服,我们或许不会把她和法官联系起来。
清晨
今天“只”排了五个庭
早上七点半,盛楠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今天要开五个庭,庭审前再看看案件卷宗,不遗漏任何细节,庭审效率会更高、效果更好。书记员赵文雅表示,今天的开庭数量不算多。“为了尽快高质量的完成结案任务,一天安排六、七个庭是常有的事。经常需要在法庭上从早坐到晚,对脑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赵文雅说:“但盛楠姐认为,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我们多做一点,让纠纷早日解决,比什么都强。”
八点二十分,盛楠拿上厚厚一沓案件材料,快步走向审判庭。法袍穿在她略显瘦削的身上,显得有些宽大,但一路上她“疾如风”的步伐,却充满了自信与坚定。
开庭
法庭上不只有“输”和“赢”
庄严的审判庭,国徽高悬,法槌静置。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案件当事人各坐其位。“我叫王盛楠,是本案的主审法官,也担任审判长。”
八点三十分,随着清脆的法槌敲击声响起,盛楠开启了平凡一天的第一场庭审。这是一起上诉案件,案件的起因是一对年过七旬的亲兄弟对房产归属有不同意见,原告以政府将自己的老宅房屋拆除为由,提起了行政诉讼。这起纠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涉及其家庭的众多兄弟姐妹,案情复杂,争议很大。为了这套房产,兄弟俩已经打了好几年官司,民事案件、行政案件都有。在法庭上一见面,言语之间就充满了火药味。
这对兄弟都没有聘请律师,只是凭着朴素的认识争相向法庭讲述自己的道理。盛楠有序地主持着庭审,耐心地倾听各方的意见。在总结案件争议焦点时,当事人杂乱无章地讲述,被她整理得条理清晰,理出了事情的经过和双方分歧所在。在和风细雨间,当事人情绪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渐渐平复,眼神中透露着对法官的信服和信任,庭审得以顺利推进。将案件的事实审查清楚,争议焦点总结出来,各方意见归纳全面,这是庭审最重要的几个要素,也是案件公正裁判的基础。
书记员赵文雅说:“盛楠姐就是这样,法庭上她说话声音不高,却十分有效,她的话当事人都愿意听,并且能听得进去。有的当事人文化水平有限,到了法庭情绪比较激动,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个没完,盛楠姐总会耐心地说:‘你说的我都听明白了,放心吧。’”
十点五分,两个申请再审案件的合并听证开始,与上一场开庭结束只间隔了7分钟。忙着整理笔记、查看下一个案件的材料,盛楠一口水也没顾得上喝。
午餐
带着法袍奔向食堂
中午12点半,盛楠上午的三个庭审结束,赶到单位食堂吃午饭。这天上午的庭审结束得算是比较早的,据赵文雅说,因为开庭安排的比较满,盛楠姐又想尽可能的和当事人多交流一会儿,有时候结束已经快一点了。为了不耽误收餐时间,法官们有时会带着法袍奔到食堂。盛楠说:“在食堂见到带着法袍的同行,大家就会相视一笑,互相揶揄‘又结束晚了’?”
午餐后,一小时左右的午休时间对盛楠来说,是一天中难得的“充电”时刻,她一般会先读一会书,酷爱读书的她读书的范围很宽泛,哲学、美学、音乐、历史、漫画等等,当然更多的还是专业书籍,难怪她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小百科全书”。
继续开庭
长期倾听练就“方言八级”
下午两点半,盛楠又开始整理准备下午三点开庭的材料。下午开庭的案件当事人是周口西华县的,一口方言中还夹杂着不少当地俗语,外地人很难听懂。但对于盛楠而言,辨认该地区方言“只是中等难度”。河南人口多,方言差别大,有些地方“隔村不同话”,乍一听很难听懂。被调侃为“方言八级”的她,经常需要把当事人说的方言给书记员翻译翻译。她坦言:“搞定方言只有一个诀窍,就是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多听多看。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会听得更明白。”
十年间,盛楠共审结各类行政案件一千余件,参与审理的案件近两千件,涉及全省18个地市上百个县区,其中不乏疑难复杂、影响重大的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基本原则,查得清事实,拿得准法律,读得懂内心,化得了矛盾,是盛楠的司法能力,更是盛楠的职业坚守。盛楠说:“我只是省高院法官队伍中的一员,其实有很多法官一年下来办的案件比我还要多。我们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
用心调解
用“旧时光”触动当事人
开庭结束后,盛楠回到办公室,给另一个案件的当事人打起了电话。这是三天前开庭的案件,各方都请求法院主持进行调解。盛楠给各方打电话询问调解的具体意见,并约定了下次沟通的时间。
说到调解,盛楠回忆起数年前调解的一起案件。原告邢老太原本和儿子一家居住在一起,对孙子照顾备至。儿子因病去世后,邢老太搬去和女儿居住,儿媳带着孙子独自生活。老房子拆迁安置时,这对母子没和邢老太商量就自行决定了安置房归属,以孙子的名义和政府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邢老太一气之下把政府和儿媳妇、孙子都告上法庭,要求把补偿安置协议撤销,安置房归自己。通过和当事人细致地交流,盛楠发现,邢老太不是要和孙子争财产,而是因为自己心中最爱的孙子长大后不跟自己亲近了,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商量了。这个案件虽然以行政诉讼的方式起诉,但本质还是邢老太家庭内部的矛盾,而且即使撤销补偿安置协议,双方还要就房屋产权进行民事诉讼,家庭的隔阂将进一步扩大。为了实质性化解纠纷,盛楠将邢老太的孙子叫到法院来,给他讲解法律规定的同时,把奶奶的心里话带给他,带这名小伙子一起回忆小时候奶奶照顾他的幸福时光。深受触动的小伙子也觉得,不应该为这事和奶奶对簿公堂,最终邢老太与儿媳、孙子就安置房的分配达成协议,小伙子带着礼物去姑姑家看望奶奶,案件解决了,一个家庭也重新回归了幸福和睦。
判决容易,事了很难。但无论再难,只要能让矛盾实质性化解,亲情回归,和睦再生,千辛万苦之后,盛楠总会露出像攻克一座堡垒一样灿烂的微笑。这是盛楠法官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善良,早已演化为她的职业习惯。
开庭准备
“公堂”之外的其他“必修课”
调解完案件,盛楠又立即开始安排下周的出差计划。为了方便群众诉讼,也便于对中基层法院进行审判业务指导,省高院行政庭采用巡回审判的方式,带案下基层。“每次出差,盛楠姐总会尽量多带些案件。出差两三天,不是整天坐在法庭里开庭,就是抓紧一切碎片时间调解案件,还要抽空和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交流,解答他们案件审理中的疑难问题。吃饭时间都成了‘案例研讨会’”,法官助理李晶晶笑着说,“每次出差都像打仗,时间很紧也很累,但内心很充实。”
下周的行程基本敲定,盛楠开始继续一份案件审理报告的起草工作。她熟练地敲击着键盘,时不时翻看案件材料、电子卷宗,长达20多页的报告终于顺利收尾。“盛楠的裁判文书、审理报告都是水平很高的,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论述充分,多次得到领导同事们的好评。”同事马传贤法官说。
作为全省行政审判业务专家、省高院行政案件员额法官会议的一名成员,除了办理自己的案件,盛楠要定期参与省高院行政审判条线疑难复杂案件的研讨,她同时承担着部分对中基层法院审判业务指导的任务,还被聘为全省行政法官培训的讲师之一。就是在省高院行政庭,同事们在案件办理中遇到问题,也都会想着听听盛楠的意见。
加班加点
披星戴月是工作常态
完成这一天的工作,盛楠离开办公室时已是晚上十点。迎着熹微的晨光上班,踏着深沉的夜色下班,早来晚走,加班加点是她的工作常态。
身为一名专业型法官,盛楠平易近人,谦逊和善。从她的身上,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忘我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和精湛的审判业务,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
除了完成繁重的审判任务,她还参与行政审判案例编写、重大调研课题、调研报告及大量综合材料的撰写;起草工作指引、案件质量分析报告等,调研论文也多次获奖。这些,都是业余时间完成的。
辛勤的付出,也让盛楠收获了不少荣誉,四次荣立省高院个人三等功,先后被评为省高院“办案能手”“办案标兵”“全省审判业务专家”……10年间,盛楠从行政诉讼新人成长为全省行政审判业务专家。
办案中善于读心,能够洞察矛盾的症结;富于耐心,能够让当事人感受到尊重;施于真心,能够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将心比心,能够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案结事了。
这就是盛楠,河南高院的一名年轻法官。会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又善于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编写典型案例,撰写高质量论文,她以审判专业的“少年老成”,赢得了三级法院行政审判法官的交口称赞。
李昌赵栋梁/文段晋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