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又名糊辣汤,起源于河南中部,尤以周口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最为出名。是中国北方早餐中常见的传统汤类名吃。由多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的汤料在加入胡椒和辣椒又用骨头汤做底料的胡辣汤,其特点是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汁粘稠,香辣可口,十分适合配合其它早点进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河南及河南周边省份都喜爱和知晓的小吃之一。
对于胡辣汤的历史,说法较多。因为其主料胡椒自唐代才传入中国,故尽管民间有胡辣汤创于周代和曹魏的传说,其产生的上限不应早于唐。
胡椒是唐代才传入中国的。宋代一说就颇为可信,糊辣汤因是民间小食,典籍很少有涉及的,据专家考证,糊辣汤的祖宗应该是酸辣汤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宋代流传甚广来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估计是当时的社会潮流,因此糊辣汤在这两种食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取酸辣汤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类恐怕是为了适应更多层次人众的口味和补气补虚,再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故此河南糊辣汤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待到金元时期,中原动荡,长江以北的河山多沦于狄夷之手。北宋定都开封,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民间小吃也随之兴盛,花样百出。《太平和惠民剂局方》等当时流行的医药著作都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故辛辣味食品颇为流行。一种结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成为胡辣汤的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朝中大臣为讨皇帝欢欣,其中严阁老从一高僧处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品秘方献上,奏以烧汤饮之,皇帝品尝后龙颜大喜,遂命之为“御汤”。
翻开地图,追溯沙河和颍河的流踪,可以发现,两条河除了在周口交汇以外,两条河河道最近的距离,就在逍遥镇。在这里,两条河河道只有米的距离,逍遥镇躺在两河中间,像一个幽雅的少女,将两脚伸在两条河的河水里,看两河的千帆竞过。
明清之际的周家口镇,船桅如林,商旅奔驰,昼如南京浦口,夜如湖北汉口,在沙河与颍河河道上,少有人比。但逍遥镇并不示弱,在清末民初,逍遥镇的繁华甚至还在其上。“逍遥通”侯克全说,据他爷爷在世时回忆,在当时的沙河上,上至十几里外的诸葛村,下至五六里外的南仓村,这一段的河道上,夜晚停泊的船只比比皆是,其中有六里的河道,码头一个连着一个。而且这些码头都是专业的码头,有专门装卸煤炭的,有专门装卸食盐的,有专门装卸石料的,有专门装卸杂货的,有专门装卸粮食的。
没有人确切知道逍遥镇究竟有多少码头,也没有确切的遗迹来证明逍遥镇的繁华程度,像周家口镇,还有关帝庙完整的石碑,刻录着捐建者捐助的银两数目,由此可以推算周家口镇的商业规模。
明朝末年,清侵明都,宫中御厨均流落在外,其中赵纪途径逍遥镇,看到东门紧邻沙河,舟楫驰骋,西门近依颍河,形势天成,两河逶迤东流,镇中寨堡坚固,乃地灵水秀之地,赵纪决计隐居。于是,皇宫秘方便流传此地。百姓们以此秘方所熬制的粥汤酸辣扑鼻,醇香四溢,俗称“胡辣汤”。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该汤月传越远,因盛于逍遥,故称为“逍遥胡辣汤”。
传人杨继明为使秘方发扬光大,惠泽世人,在原配方基础上潜心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精心筛选配料,历经50年反复试验,终于熬制成“群仙蜂拥至,争尝一勺鲜”的老杨家方便胡辣汤。至此,逍遥镇老杨家胡辣汤以色香味醇、汤香味辣等特色,风靡全国上下,享誉大江南北。成为众所公认的中华吃一绝。让您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正宗的“中华名吃”老杨家胡辣汤。
如今,胡辣汤就是逍遥镇的名片。
在逍遥镇,不喝本地地道的胡辣汤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你若到了镇上,确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到处都是卖胡辣汤和早点的地摊,一万多人口的城镇只有四家胡辣汤店,而且都是进店经营。我们进了镇上最大的一家店,这家店面积很大,生意也不错,1.5元或者2元一碗的胡辣汤卖得很快。
在逍遥镇看不到更多的胡辣汤经营户,是因为逍遥镇人已经纷纷走出去,在全国各地开起了店铺。可以说,大江南北,逍遥镇走出去的从业人员达到一万多人,而每年带回来的收入也达到了上亿元。“人们吃早餐时可以不知道周口市,可以不知道西华县,但他们一定会知道逍遥镇。”当地一个青年自豪地说。
如今,逍遥镇已经有人开始对胡辣汤料传统配方进行开发,生产出不同的袋装胡辣汤料,可以家庭制作用,很方便,这或许是逍遥镇胡辣汤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吧。
相关故事
1.明朝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副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河南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2.传说糊辣汤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谦的伤风。"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纪念馆"纪念文选记载:于谦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驻节开封。有一年他过生日时,正好在郑州视察,便按节俭惯例,找到了一家"胡记"饭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汤,度过了生辰。这别具风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谦深深地记住了它的佳美滋味。有一次,于谦出巡山西归来,路过郑州,由于路途劳顿,公务繁忙,染上伤风病了好几天,也不见好。一天晚上,于谦突然想起了"胡记"的汤,就派人去买。"胡记"的掌柜一听是尊敬的于巡抚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于谦吃过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于谦就封了白银十两,答谢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从此这个汤就变成了"胡辣汤"。
3.清朝以后,郑州卖胡辣汤的多了。但由于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民间不敢多说"胡"字,汤看上去又呈糊状,"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汤后来又改成了糊辣汤,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糊辣汤已经习惯地被称为胡辣汤,又美名曰:"宫廷御锦汤"。
你在的城市叫做周口,你怎么样,周口便怎么样,你不平凡,周口才会更伟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