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落实毛泽东对农业机械化“四年小解决,七年中解决,十年大解决”的指示,国家决定在全国七个大区分别设立一所综合性的农业机械院校。其中,东北、华北、华中三大区在原有学校基础上扩建;华东、华南、西北、南四大区新建。同年三月成都会议期间:3月16日,毛泽东主席视察红光合作社;3月7日,刘少奇委员长视察犀浦乡第二农业合作社;3月18日,邓小平视察和平乡第13合作社。在这深刻的历史背景下,年,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年代,四川工业学院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作为西南大区的布点,就诞生在红光—犀浦这片热土上。当时,规划学院规模为人,学制4~5年,于年建成;计划从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年第一届两个本科专业:“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各招收学生、名,共计名。中央的高级干部、时任第一届国际学联副主席的杨诚同志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当时的川农机年起由苏联每年暑假派教师来培训西南地区的中国干部,所以还开了一个本科班(大约16人,都为青年干部)。
年5月,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成立。
年7月,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成立更名成都农业机械学院。
年7月,成都农业机械学院更名四川工业学院(scit)。
年4月,温江地区五七师范学院学校成立。
年9月,温江地区五七师范学院学校更名温江地区师范学校。
年3月,温江地区师范学校更名温江师范专科学校。
年9月,温江师范专科学校更名成都师范专科学校。
年10月,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更名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年4月,四川工业学院和成都师专合并更名西华大学
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西华大学(人南校区)
详细院校简介:
西华大学是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年9月25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西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建于年,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学院之一,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工科大学,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
学校现有校本部、彭州校区、成都市人南校区三个办学点。校园面积近0亩。校本部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毗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西依望丛帝乡、扬雄故里,岷江水自都江堰而下从校园蜿蜒流过。校园环境大气优雅,植被葱郁,景色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是成都市园林式单位和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以“求是、明德、卓越”为校训,秉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优良传统,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具有西华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学校现有18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并招收空军国防生和健美操、乒乓球、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00余人,研究生0余人。拥有35个硕士学位点和专业学位领域,1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12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35个研究所、检测中心。建有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具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建设人才15万余名,已经成为四川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
校园网主干兆、出口2×兆。教务管理、党政办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等均实现网络化。图书馆藏书及电子文献总量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并有一批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教授,4名院士受聘出任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4名院士、43位全国知名教授受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现有教授和副教授余名。
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承担了多项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大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在现代制造技术、流体机械、信息技术、新材料研究、汽车清洁能源、区域经济等领域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
学校遵循“厚基储宽口径、强实践、重素质”的原则,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一、二课堂互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比赛”、“机器人足球大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得国际奖6项、国家级奖67项,省级奖项。学校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近几年来,我校大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文化艺术比赛共获奖项;在国际体育活动赛事中获1项第八名,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团体冠军24个,获得人次个人第一名。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全国先进单位。学生的实干和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美国6所州立大学合作,建立了“1-2-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努力在自身层次上办出特色,建设一批国内省内的一流学科,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