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10多天,
又到了咱西华老家磨镰收割麦子的季节。
亲爱的西华农村小伙伴们,
是不是可以计划着赶快回家割麦了......
风风雨雨几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割麦,一般农村家庭从收割小麦到贮藏最少需要两周的时间。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五月下旬了,地里的小麦已经快要成熟,再过10多天左右就该进入收麦阶段。现在收麦都是用收割机,一亩地用不了多长时间,直接出来的就是金灿灿的麦子,稍微晾晒一下就搞定了,还有的怕麻烦,把刚从收割机中吐出的麦子倒到四轮车车厢里,转身拉到收粮站卖掉,只数钱就行了,也不用来回灌麦晒麦累死个人了。
现如今,人们都不怎么把收麦当大事来办了,就像日常洗衣服打扫卫生一样,顺带着就干了。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二十年前,收麦可是场“硬仗”,很多人提到收麦,既喜又怕,喜的是收获,怕的是忙、累、热。人们还认真地给收麦这段时间起了个专用名字,叫“大麦忙天”,意思是:这段时间,大家都在一心忙着加班收麦,顾不上别的琐碎事务,婚丧嫁娶之事尽量靠后,不能延期的能简则简,走亲戚、串门子什么之类的都免了。
因为收麦期间,大人忙,吃饭不按点,孩子放学回家没人给做饭吃,所以这段时间,农村学校的孩子还要放“麦假”,回家帮点小忙,或者拾点落下的麦穗,开学时卖了当生活费。
收麦前,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包括提前赶集购买好收麦要用的镰刀,这个需要准备好几把,全家上阵,至少人手一把,还要留备用的,把这些镰刀提前搁砂轮上磨锋利了,割麦的时候快,效率高。
除了镰刀,还要准备好灌麦扛麦用的蛇皮袋子,把那些脏的袋子要洗干净了,还有往年磨破的袋子要打上补丁,修补好,不能漏麦。除了上面的还要置办好各种收麦用到的工具,比如:木锨、大杈、竹筢子、新扫帚、簸箕、筛子、木排杈、大绳,这些都是必须用到的家伙,该买新的买新的,该修整的修整,不能没有或者坏着不能用,到时候净耽误事儿。
收麦要用的家伙都准备好了之后,该去用石滚碾“场”(场:碾麦晒麦的场地)了,用四轮车车头或者三轮车拉着石滚在空地上来回转圈走,直到把地面都撵得像水泥地一样平坦才成,不然麦子落上面就扫不出来了。
上面那些工作,需要收麦前提前几天去做,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才能顺利开始收麦。那时候收麦都是用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地去割,累得腰都快折了,就那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割亩把地,还得当心镰刀割住手,这可不是闹着玩嘞。更要命的是,夏天太阳毒辣啊,30度的高温下劳动,汗滴禾下土,一点都不夸张。所以,下地干活时,老乡们都带壶凉开水,干活多,出汗多,口渴。
割好一块地的麦后,用车把这些带秆带穗的麦都拉到“场”里,摊开后在太阳底下使劲暴晒,晒得干焦干焦的,再用石滚一遍一遍在上面碾轧,直到把麦子从麦穗上都脱了壳碾下来,这叫“轧场”。
轧过场之后就该“起场”了,就是用大叉把上面轧扁的麦秸都挑走堆起来,只留下麦子和麦糠,再把平摊在地上的麦子和麦糠堆起来。因为地上摊得薄,不好往一块儿聚堆,劳动量很大,还会荡起很大的尘土。要是不巧赶上天快下雨了,还得赶紧把周围场里的邻居们喊来一块儿帮忙,大家一起干,那可真是热火朝天。
起完场,趁着风,就能用木锨“扬场”(把堆起来的麦子和麦糠迎风抛向空中,借着风力吹走尘土、麦糠和麦余子,留下干干净净的麦子)。刚扬出来的麦子,要摊开好好暴晒几天,直到晒得放嘴里咬咯嘣咯嘣脆才能用簸箕灌袋子里拉回家,用麦囤囤起来,里面放进去预防生麦虫的药物,外面用塑料布密封好,放那两年都不会发霉变坏生虫。
因为粮食和生命并生共存,农民对待麦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肃、认真、呵护、珍视,不敢有丝毫懈怠、亵渎、轻觑和浪费。爱惜粮食就等于爱护和敬畏生命。如果你曾有机会观察二十年前他们看待麦子的目光,你会发现,那道目光,安静、悠远、淳朴而又绵长。
从割麦到收到囤里,整个“大麦忙”长达半个多月,人们把这段时间看得忙碌而又神圣,这是收获的季节,炎炎烈日映照着人们火热的激情,纷飞的尘土裹挟着咸咸汗水爬满一张张黝黑的面庞,这就是昔日农村的麦收场面,这就是与我们越来越陌生的“大麦忙”。(河南说河南产品内容部/张丽)
现在不一样了,一家好几块地,用不了两三天就能完活。二十年前怎样收获小麦你或许依稀有些印象,或许早已忘记,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是怎样收获的。今天小编再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十年前收麦的场景吧!
1、割麦子
割麦子是个非常累人的活,镰刀是必用工具。弯着腰一干就是一天。这活不光是累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割下来的小麦再用车拉到“场”里面。
2、轧场(脱粒)
-石滚轧场-
-拖拉机轧场-
3、堆麦秸(maijie)
-铁叉和竹耙-
轧完场,就到了麦秸垛的时候了
-麦秸垛-
要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4、“扬场”
扬场是把石滚轧好的麦子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子的秕子以及短的麦秆和麦糠等。
5、晾晒入仓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也真是辛苦,累了吃块雪糕,啃个西瓜。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象征,是无数人的回忆。
农忙没时间吃饭,吃个变蛋,来瓶啤酒就是幸福!
很怀念咱小时候那麦秸垛时光,那份天然、那份纯朴、那份天真、那份快乐,那份麦秸垛里才有的激情……
儿时的打麦场,大人的繁忙场,孩子的欢乐场。现在都盖房子了!起场,父母盼着收成,如何颗粒归仓,孩子想着玩耍,怎么能够尽情尽兴。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那麦秸垛就是我们的蹦蹦床。
等过了麦季,依然可以玩耍,没准儿还能摸出俩鸡蛋。
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不怕磕着碰着。小孩子,把麦秸垛当成游戏的乐园。
有的麦秸垛,可以避避雨,也躲在里面捉迷藏。
▲老人也喜欢在麦秸垛上晒暖儿……
大人在田间劳动,我们坐在麦秸垛下,夏能乘凉,冬可保暖,回家了再拽一筐麦秸做饭。麦秸垛,大石磙,倘佯在我梦中。如一朵沐浴阳光,沾满春露,浓郁芬芳的花朵,烂漫绽放在我内心深处。温馨着我的梦境,温暖着我在城市漂泊的心。
无人玩耍的麦秸垛,显得异常孤单。
好的麦秸垛,必须是有角有楞,规规矩矩,一看就很漂亮。
曾经的麦秸垛,是乡村的一道风景,煞是漂亮。
麦秸秆不是喂牛,就是用来烧火做饭。拽瓷实的麦秸垛,是个技术活,手拽的生疼生疼哩,只拽出来一小把儿。
割过麦,也代表着河南的夏天正式来临!
晚上常把桌子拿到外面吃饭,边聊天边吹着晚风边吃饭,可舒服了。
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
一下傍晚就有小孩偷偷来玩水了
安全是个大问题!
(小朋友切勿模仿哦,洗澡需要大人陪同)
看着就想吃的小白瓜
小香瓜...你还记得这味道吗?
菜瓜,以前基本上加家家户户都会种的
西瓜,自己种的,天然无公害
每天早上
可以去菜地里摘些新鲜的豆角
虽然有那么几个小虫子
青椒绿油油的,城里好几块钱一斤呢
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摘,保证最新鲜
晚上几个小孩玩老鹰抓小鸡,
这情景,可能N年没见过了吧!
偶尔赶个集,卖桃的都是认识的,
村里就是这样
聊一聊总能找到共同的熟人
好吧,来几斤吧!
这样的生活,却是城里人天天向往的生活
也是进入城里生活的西华乡下人
再也回不去的生活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也真是辛苦,
累了吃块雪糕,啃个西瓜。
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象征,是无数人的回忆。
欢迎下方留言,分享你与收麦有关的那些事儿…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敬请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真皮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