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对分级诊疗与深化公立意愿改革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SC19B);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NGO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变迁与改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C19B)。
作者简介:义旭东,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赵佳伟,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肖雅丽,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兰虹,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将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隐藏的裂痕置于公众的视野当中。为有效弥合二者裂痕,推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制化、常态化建设,论文首先从历史回顾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分析的范式,对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的历史沿革、现状进行对比,总结中国卫生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内生性缺陷。在此基础上,以政府重治疗轻预防的逻辑价值判断为依据,对造成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裂痕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资源配置失衡、人才流失、公众健康素养淡化等方面对二者裂痕进行论述。最后,从“大卫生改革”的角度,从资源配置再平衡、人才结构优化和整体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改革;新冠肺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年底至年初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将中国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的短板问题暴露在大众视野中,随后党中央对完善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制建设,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出了明确部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系统性改革,最复杂、最纠结、成效也最缓慢的领域之一便是在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年“非典”突发,将正在酝酿变革的中国疾控系统直接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之后十多年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重塑,中国防疫体系彻底摒弃苏联模式,走上了类似于欧美国家疾控中心(CDC)的建设道路。
从时间历程上来看,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爆发,既可以看作是对后“非典”时代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一次集中测试,也可以看作是对未来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摸底考试”。遗憾的是,透过此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过程,我们发现本应是“共存共荣”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之间却依旧存在严重的“裂痕”,二者在改革的道路上交织并行,由改革引发的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此次武汉疫情的爆发,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之间隐藏的“裂痕”再次被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中。人们不禁要问,造成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之间“裂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以前的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到底存在怎样的偏误?这种偏误对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又应如何采取措施修复现存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对“非典”之前国内外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构建历史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造成公共卫生改革失败和医疗体制改革异化的原因,最后从医疗教育改革、从业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历程
(一)国外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历程———法制保障、政府主导与市场改革协同
在以法制为保障、以政府为主导和市场化改革协同参与的模式下,欧美国家形成了垂直管理的公共卫生体系。由完全独立的联邦政府相关机构直接管制各州和各市县的职能部门,典型代表如美国(在财政上以市场为主导)和大多数英联邦国家(在财政上以国家主导)。作为国家财政主导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英国用于公共卫生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纳税人,NHS是英国最大的健康卫生组织,每年的运行资金高达亿英镑。而美国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则以CDC为核心,疾病控制工作主要由国家和地方的卫生机构负责,这些机构的职能包括发现、报告以及治疗病例。在爆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决定是否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