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研究公西华侍坐章新解1

《论语》故事研究:《公西华侍坐章》新解(1)孔子问志作者:仲格伦语?王仲格

大家好,我是王仲格。现在是年3月1日,跟大家聊聊《论语?先进篇》中的《公西华侍坐章》。这是《论语》中最长的章节,是关于弟子“言志”的。这一章看起来似乎不难,历来争议也不明显,但是不等于主流解释就是完美的。下面开始逐句讲解。

第一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到这里应该是句号。这一句的编写是有规矩的,他们四个人是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的,不是随便写的,下面发言也是按这个顺序的。子路在四个弟子中年纪最大,其次是曾皙、冉有,数公西华年龄最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四个弟子都是鲁国人,没有从别国来的。“侍坐”就是“陪侍而坐、坐在一起聊天”之义。

第二句——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依赖我,一天时间算长吗?你们不要依赖我,我终究是靠不住的呀!”“以”字作“倚仗、依靠”义解,“长”字依然读作“cháng”。传统翻译都是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点,不要因为这个就不敢说话。”把“尔”字划到前面,“长”字读作“zhǎng”,取“年长”之义。这样翻译感觉多余,而且也不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之间谈话,不自然,没必要客套。研究员韩宝江老师认为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没人用我了”,这个解释也可以参考,只是孔子有没有必要扯上自己呢?

下面第三句“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又说“平日里便会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若有人知遇你们,那要‘怎么应对’来‘回报’人家呢?”“居”是指“平时”。前一个“知”字是“知道、了解”之义,后一个“知”字是“知遇”之义,就是提携、引荐或任用之义。“或”是指“某人、可能有人”,“何以哉”是“以何行为对待此事”之义。这一句传统解释没问题。

那么,孔子何意呢?包括公西华在内,四个弟子都应该考虑去谋职了,光学不用不会有真知。孔子在把他们往外推,也有意引荐他们,所以要了解他们的志向,也就是求职意向。孔子是要考察他们:看谁的志向既有高度又合理,有实现的可能性。至于他们都有什么能耐,那孔子就不需要问了,他弟子什么样,他都清清楚楚。所以孔子是要问他们“想做”什么,而不是“能做”什么,务必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理解偏了。

讲完了这一段,我们休息一下,不要走开,稍后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huaxianzx.com/xhxwh/1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