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西华村可通过加种改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快速提升第一产业收入;开展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试水第二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启动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从一产、二产到三产的产业提升,一二三产紧密互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夯实基础,四川侨联首先着手村基础设施改善工作。截至年,四川侨联通过中国华侨公益基会、四川省华侨公益基金会等广泛筹集侨界捐款、协调财政拨款等共计资金多万元,其中.98万元用于新建、硬化路面5.76公里,新建漫水桥1座,新建水窖3个,灌溉治理1项,为村民铺好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是发展产业园区。为了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致富的转变,四川侨联组织侨界农业专家赴西华村调研,帮扶西华村确定并建立了四大基础产业:第一是冷水鱼养殖产业,采取“支部+公司+产业大户+农户+贫困户”抱团取暖发展模式,投入1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作为村集体资金购买鱼苗参与入股分红,21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预计年收入可达10万元。第二是羊肚菌种植产业,四川侨联累计投入、协调资金共35万元,目前每年每亩羊肚菌收益1万元以上。第三是黄金柠檬产业,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发展模式,引进台资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苗木并负责销售,按照村集体经济占比70%,公司占比30%入股并分红。产业发展面积50亩,生产期预计亩产量可达斤。收益农户人,其中贫困户41户,96人;第四是有机水稻产业,采取“支部+技术部门+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面积亩,亩产可达斤,收益农户人,人均增收元。并且协调资金40余万元建设配套水稻烘干厂房,初步形成小规模第二产业。四大产业园共同发力,仅两年时间,西华村实现整村退出贫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42万元,集体经济逐渐壮大。
三是培养致富带头人。注意发掘培养“能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邀请专家来村教学指导,带产业大户外出学习取经,西华村的老百姓学到了技能,开阔了眼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脱贫内生动力。在几轮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冷水鱼饲养能手魏正国、有机水稻种植大户刘兴强、黄金柠檬种植大户刘代恩、羊肚菌技术骨干魏波等一批致富带头人。魏波还作为技术专家,指导观文镇亩的羊肚菌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羊肚菌专家。四是开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提升。在西华村产业扶贫初见成效的同时,永乐镇周边的酱酒产业也逐渐恢复升级,人们收入提高了,城郊“周末经济”雏形初显。四川侨联抓住时机,筹集侨资万元,协调资金20万元,力将西华村打造成为省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项目已于年6月竣工并通过验收,正式交付西华村。年脱贫攻坚以来,从种植养殖到农产品加工,再到重点农业和乡村旅游,四川侨联始终坚持扶贫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扶贫必须扶志、扶智相结合,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西华村走上了产业升级、三产融合、紧密互动的脱贫致富道路。
编辑|闫枫
校对|姜文浩
编委|林萧凡
?本文来源于四川省侨联,转载请注明来源。
?邮箱来稿邮箱:qiaolianpd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