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镇的传说
逍遥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年间,其名“小窑”,又因沙河、颍河夹镇而过,两河河堤相距最近的地方仅有多米,所以又被称作“合流镇”、“双河镇”,宋末在此设清水县衙。明清之际,此地成为连接沙河、颍河河畔的重要商埠,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宋代在此任职的王知县有感于当时舟楫云集、商贸繁荣的景象,曾写诗盛赞,留下“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之诗句,逍遥镇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而对于“小窑”这个名称的来历,则要从传说中的女娲娘娘说起。上古时期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使天倾地覆,山裂地陷,暴雨倾泻,洪水漫延,大地之上一片汪洋,猛兽鸷鸟横行猖獗,肆意伤害人族。就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女娲娘娘挺身而出,她炼制五色彩石填补天空的漏洞,借七星针缝补云层,斩杀黑龙,震慑八方凶禽猛兽,斩断鳌足,重新支撑起天幕,囤积芦灰,用以堵住泛滥的洪水,又疏通江河湖海,让华夏大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之所以被称为“小窑”,就是因为这里是传说中的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之处。据说女娲娘娘在此地修建了七七四十九座小窑,搜集五彩石料,炼出补天之石。因为炼石之窑很小,故称“小窑”。
据逍遥镇文化馆毛继德馆长说,前几年在颍河与沙河的夹河套里,还留有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小窑”,那里的泥土颜色也与其他地方不同,呈五彩之色,或许就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用的材料,他说自己还到那里考察过,却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娲娘娘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她抟土造人、化育万物、炼石补天并发明了笙簧等乐器,对此,《世本作篇》留有记载。《说文》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为,古代传说中的女娲氏是部落首领,属仰韶文化,当在距今六千年之前。此地有很多关于女娲娘娘的传说,如西华县本地的女娲城,邻近淮阳县的伏羲墓等,如此看来,当年的人祖——伏羲、女娲,其部族应该生活在这一带,因此关于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传说,并不完全是无稽之谈,从传说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也可以窥出一点历史的真实。
胡辣汤的传说:
胡辣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当时的天子宋徽宗雅好风月,军国之事一无所长,但琴棋书画、吃喝玩乐等却无所不通。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淫侈奢靡的风气自上而下,遍及国中,而尤以汴京为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勾勒出了大宋亡国前数十年的繁盛,其中的各色饮食种类多多、风味各异,演变、流传至今,就成了有名的开封小吃。因此,真的说起渊源来,胡辣汤还和东京汴梁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呢!
当时,宫中有位小太监,自幼净身进宫,因为善于揣摩上意、应对得体,深得宋徽宗的喜爱,十六七岁时,便成为皇帝的贴身太监。徽宗皇帝对小太监宠爱有加,特许他出宫游玩,顺便回家省亲。小太监是今天南阳一带的人,因此出宫之后向西而行,第一站就到了嵩山少林寺。作为皇帝面前的红人,寺中方丈对他热情款待,照顾极其周到。当他看到小太监面红耳赤、口唇干渴且饮食又少时,便奉上一碗少林寺的“醒酒汤”,小太监饮后直觉体气清爽,诸症若失,甚是高兴,于是连饮数日,临行时又向方丈讨要“醒酒汤”的方子,方丈即将此方赠与小太监。
回家省亲之后,小太监继续南行,便来到武当山游玩一番,武当山掌门人见小太监食量很大,小便量多、大便腥臭难闻、身体消瘦,就为小太监准备了武当山的“消食茶”,小太监饮用数日之后,大便正常,形体渐丰,拿铜镜一照,面色也白皙了许多。小太监很是感激,又将此方讨来。
见此二方颇有效用,小太监回宫后,便寻思将它献给徽宗皇帝,以讨得皇帝欢心。他找来医院的院士,以此二方为基础,做出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汤来。该汤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施与诸妃嫔,众皆曰佳;奉与徽宗皇帝,这位风流皇帝更是精神矍铄,喜不自禁。
徽宗皇帝问小太监此为何汤,小太监灵机一动,称其为“延年益寿汤”,徽宗皇帝大喜,赐小太监为国姓(即赵姓),御封此汤为“赵氏延年益寿汤”。此汤据说冬御寒,夏避暑,徽宗皇帝曾敕发于军营之中,军士们服后百邪难侵,诸病不生,一时之间声誉鹊起,并因此成为军中之良方。
逍遥创出胡辣汤
后来,小太监宠极而骄,再加上净身时年龄较小,因此净身未完,到此时竟又发育起来,不仅有性欲而且有性具,宫中多有女子,因此便犯下了淫乱宫闱之事,被下狱治罪。恰逢“靖康之难”,金兵攻破开封城,掳走徽宗、钦宗二帝,离乱之中,小太监脱出牢笼,随逃难人群向南逃去。
小太监久居宫闱,身体本虚,再加上牢狱之灾、破国之难,路途风寒,心中惊惧,行不多远,便身染重疾,待逃至逍遥镇码头上时,天色已晚,他再也支持不住,昏倒在码头上的一个茶水炉前。第二天早上,卖茶水的王老汉发现火炉前躺着一个人,赶快将他拖到屋内进行救治,一顿热汤热饭之后,小太监的病好了许多。
王老汉收留了小太监,并将女儿许配给小太监为妻。为谋生计,小太监将茶水摊变成了早点摊,他把“延年益寿汤”加以变化(宫闱中人喜汤为养,民间百姓需粥以充),将其售与四方行商。因为其妻怀孕,嗜食酸甜,不喜苦辣,亦不可服药,因此小太监又将汤中的药物去除,再加上炒过的黑芝麻、花生仁之类,
做成了一种甜汤,这就成为后来流行于逍遥当地的油茶。
孩子多了,家口大了,单卖早点肯定不行,这时有北方的行商建议小太监“开发”新的饮食种类来“填充”新的需求。此时逍遥已是金人之地,所以要想赚钱,做出来的食物必须符合北方人的口味。南方人吃饭汤多水多,北方人吃饭则需肉食干食,再加上此地主要的客户是下力的干活人,所以必须满足他们能够充饥的要求,于是原来的稀汤就变成后来的稠粥,配料上也与“延年益寿汤”有了很大的不同。金人喜食羊肉,但一般的中原人却吃不惯羊肉那股腥膻的味道,所以,刚开始小太监就用猪肉做粥,并用中药配料掩去汤内的猪腥气。因为当时还没有辣椒(辣椒明代传入中国)等物,所以对于口味较重的北方人而言,这粥实在太平淡了些,生意并不是特别好。
有一天,一位北方客商带了一瓶胡椒粉来吃小太监的大肉粥,王老汉一不小心将客人随手放于粥桶边上的胡椒粉瓶碰翻,小太监无意中又将翻入的胡椒粉搅进锅中,客人吃后,身心俱畅,通体舒泰,胡辣汤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碰撞”中诞生了。
这位北方客商就问小太监这是什么汤(应该是什么粥),小太监闻此汤香味扑鼻,舀出一尝,辣味醇郁,既有干姜、良姜的辣味,又有胡椒、荜拨的辣味,还有肉桂、山奈等的辣味,各种不同的辣味综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味觉器官,感觉分外不同,因此小太监就把它称为“胡辣汤”。
“胡辣”却是胡乱辣
所谓胡辣汤,可不是指汤中放了胡椒与辣椒,实际上正宗的胡辣汤中只用胡椒不用辣椒,胡辣汤的意思,就是“胡乱辣”,各种辣味加在一起的那种辣,其他的解释,不是附会就是望文生义。他还说,胡辣汤与油茶都源于赵氏小太监,至今西华县内,还保持着傍晚喝油茶、早上喝胡辣汤的习俗。除此之外,赵氏小太监还使用中药配方,做出了羊肉包子、大肉包子、锅盔、烧饼等食品,这些东西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西华县还都有,不过现在市面上已经几乎见不到了。
在不少人接受了羊肉之后,赵氏小太监又将中药配方进行调整,创制出羊肉胡辣汤在逍遥售卖,效果更好,就连占领当地的金人以及后来的蒙古人也被胡辣汤的味道所征服。赵氏小太监鉴于其在宫廷中遭受的祸患(伴君如伴虎),临终时立下祖训:胡辣汤不入宫廷,不进宫门,若进宫门,必有天灾人祸。
如果你在网上查询,就会发现胡辣汤的历史大多数是从严嵩说起。明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西域高僧手中得到一服助寿延年的调味方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皇帝龙颜大喜,命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杞携带此方药逃至逍遥,将此方传到了该地。
在这个传说中,并未说清西域高僧所持调味方药的来源,因此有待补足。而将胡辣汤的历史上推到北宋末年,在我看来与当时的很多情况相符,后面还会进一步说明。而在当地听到“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似乎也可以佐证逍遥镇与汴京城的关系,只是这个故事版本更多,姚伟在《漳河故事》中已写过,此事发生在漳河也更为可信,因此我也就不强拉来作为这种说法的证据了。
至此,北宋的花团锦簇、繁花似锦已烟消云散,可是有关胡辣汤的故事却刚刚开始!
时过近千,胡辣汤已经在逍遥镇落根了年!现在的逍遥镇胡辣汤可以说在神舟大地上都颇有盛名!年产值十几亿元人民币!
------------------------------------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爱赞赏